首頁/ 娛樂/ 正文

《默讀》於連案解讀:如何理解文中穿插的《紅與黑》節選?

《默讀》以名著人物為章節名,文中也節選了一些句子,與劇情交相呼應、串聯。我試著讀了下原著,並找到節選所在的位置,對照上下文,說下自己的理解。

這篇僅分析於連案。

(注:文中配圖均來自《默讀》廣播劇海報。)

《默讀》於連案解讀:如何理解文中穿插的《紅與黑》節選?

一、趙浩昌是當代於連嗎?

1

於連是法國作家司湯達長篇小說《紅與黑》的主人公。這部小說創作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末,那時拿破崙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失敗,正處於封建王朝復辟時期。

拿破崙時代個人憑藉智慧和能力便能大展拳腳、榮獲軍功的年月已然逝去,復辟時期看重的仍是財富和出身。

可以說“‘紅’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於連,‘黑’指包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此句引自參考文獻1的譯本序,作者張英倫)。

於連是一個矛盾、複雜的人物,他自尊又自卑,正直又虛偽,鬥爭又妥協。他從小體弱做不了木匠活,飽受父親和哥哥們冷嘲熱諷,因此自卑又敏感,時刻維護自己爆棚的自尊心。

他對醜惡的上層階級懷著強烈的憤懣,但又嚮往成為受人尊敬、地位顯赫的上流社會人士,不惜向他鄙視的貴族階級虛與委蛇。

出於自尊心和為證實自己的勇氣,他追求市長夫人和侯爵女兒,最終也為她們所吸引。

司湯達本人留戀著拿破崙時代,他筆下的於連也向往拿破崙,也因此被賦予了和整個社會鬥爭的英雄主義色彩。

雖然承認其有缺點,但作者對於連是讚賞的,認為於連是“高尚的、自尊的、高傲的”,具有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意志及反抗精神。

2

趙浩昌和於連很像,他們出身相似,自尊又自卑,心裡一邊蔑視“骯髒齷蹉”的富人階級,一邊又口嫌體正直地往上爬。

朗誦者在賞析文章中用於連來指代趙浩昌,看起來一如司湯達對於連的看法,在預告本輪兇手的同時,或許也帶著激賞的態度。

而從趙浩昌給費渡鋼筆標記為“我跟誰同桌吃飯”來看,他也將自己視作於連。

用於連來指代趙浩昌,我覺得有些諷刺。朗誦者和趙浩昌都自詡為正義之士,在汙濁的社會中滌盪出一條去濁揚清之路,卻在這條路上,將他人視作螻蟻,將個人的價值評判凌駕在人命和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之上。

3

無論朗誦者,還是趙浩昌自己,或許都以為趙是奮力證明自己,與骯髒的上層階級做鬥爭的勇士。

是嗎?不是。

他對付的物件是誰?何忠義、陳媛這樣沒有還擊之力的弱勢群體。而他瞧不起的張東來、費渡之流,他是諂媚嚮往的,和費渡吃飯留了鋼筆做紀念,去承光公館順走了領帶做收藏。不過欺軟怕硬罷了。

說趙浩昌是於連,太高看趙,而太貶低這個時代。追求向上,從來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但不意味著不擇手段,傲慢狂妄。

於連雖然矛盾敏感,但總體而言不算可憎。他開槍擊傷曾有私情的市長夫人後,悔恨至極,向市長夫人懺悔、表露心跡,並回歸他當初的正直、高傲,決意不向貴族階級低頭,慨然赴死。

於連所處的時代侷限了他,他向上的通道有限,而只要他爬到一定程度,總有人想著把他拉下來。

趙浩昌可曾懺悔過?沒有。

他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認定何忠義是阻礙他向上的絆腳石。他並不在意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想,家裡有什麼困難。

他要與貧賤的過去,包括所有的人和事一刀兩斷,誰有可能是擋道的“荊棘”,誰就“枯死”在他前進的路邊。

陳媛、何忠義兩條人命丟在他手裡,何母差一點也去了,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心中只有自己玩弄手段、運籌帷幄的得意。

臨到末了,他仍是將髒水往別人身上潑,盡力維護自己好不容易包裝起來的“體面”。

4

社會虧待他了嗎?不至於。

趙浩昌接受審訊時,說村裡造謠他跟大火有關係。但何母做筆錄時說是傻子作案,為趙豐年唏噓。

而且,如果村裡流言真這麼嚴重,何忠義敢找上他嗎?他自己遮蔽了善意,總覺得有人想害他。

再來,於連所處的時代沒有出路,普通人唯有平庸認命,而當下,趙浩昌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他沒必要這樣嫉富如仇,惡毒又狹隘。

而且他的慾望無窮無盡,總會有比他優越的人,他的虛榮和攀比沒有盡頭的。

這個社會和時代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沒那麼差。世界是不平等,有的人含著金湯匙出生,有的人在家徒四壁的環境中來到人世。

不屈服於命運、向上走沒有錯,不擇手段才是走了邪路子。世上沒有絕對的平等,在自身才乾和渴望中找到平衡點,放平心態,才不會被熊熊燃燒的慾望和嫉妒心毀滅自我。

《默讀》於連案解讀:如何理解文中穿插的《紅與黑》節選?

二、如何看文中的《紅與黑》節選?

1.

“真實,這殘酷的真實。”(第1章 序章)

《紅與黑》分為上下兩卷,這是上卷的題詞。作者上下卷和每一章都杜撰了一句題詞,對本部分內容起評註作用。

上卷的主要內容是於連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和市長夫人有了私情,敗露之後去了神學院。上卷結束時,他即將離開神學院,去往侯爵處當秘書。

這一題詞為上卷的內容作了註腳,“殘酷的真實”有拿破崙時代的一去不復返,有於連所處環境的殘酷、汙濁,有人心的虛偽和無處不在的嫉妒、打壓,有於連求出頭而不得的忿懣。

P大將這句話寫在序章裡,而非於連第一章,所以我理解這句話可以統領整部小說。這裡“殘酷的真實”又是指什麼?是每一個人所要面對的現實、真相和環境吧。

對費渡來說,是外祖父和母親被親爹所害,親爹是個變態的虐待狂,是母親用生命來教授道理。

對刑警們來說,是交付後背的人中有內鬼,是平時尊重敬畏的局長居然是魔頭,是案子追索多年可能得不到一個結果,還可能因此喪命。

對傅佳慧、楊欣來說,是耿耿於懷楊正鋒遇害,卻因執念太深、為人所用,成了仇人手中斬向他人的刀。

對失去至親的人來說,是兇手逍遙法外而親人連遺體也探尋不到,是對這無常噩運無處去問一個為什麼,是用一輩子去療傷的痛苦。

還有許多許多。很殘酷,但仍然要去面對和追尋。

2.

“……於連回答說:‘我有一些暗藏的敵人。’……”

“……‘一條路並不因為它路邊長滿荊棘而喪失其美麗,旅行者照舊向前進,讓那些討厭的荊棘留在那兒枯死吧’……”(第1章 序章)

費渡從承光公館出來,在車上聽到了這兩句朗誦。那時何忠義剛剛遇害,這兩句話出現的時機很巧妙。

對趙浩昌來說,何忠義、王洪亮等等,都是他暗藏的敵人,他要與這些人周旋,護自己周全,劈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第二句話是神父對於連說的,本是一句樂觀、勵志的話,放在這裡卻有撲面而來的陰森和冷酷。

因為走著向上之路的“旅行者”趙浩昌,要對這些“討厭的荊棘”下手,讓他們“枯死”路旁,別阻了道。

《默讀》於連案解讀:如何理解文中穿插的《紅與黑》節選?

3.

“……‘如果我蔑視我自己,’於連冷冷地回答,“我還剩下什麼呢?’……”(第21章)

於連被捕入獄後,神父受教會指派,對於連說,除非他自殺,否則只能透過皈依宗教才能獲得特赦,於連作了這個回答。

他不願向教會屈服,認為這是一種怯懦的行為,最後他慷慨赴死了。於連最看重的就是自尊,尤其在他入獄大徹大悟後,這成了他最後堅守的東西。

《默讀》中,這句話是陶然在相親結束後聽到的。這一晚,趙浩昌即將拐走何母,他也即將被捕,和於連說這句話時的處境暗合。

但趙浩昌不僅不蔑視自己,還太高看自己了。他待他人太狠,而待自己太寬容,他一路給自己加的外在裝飾太多,不知道內裡什麼時候,已經變了質。

4.

“‘那麼,我跟誰同桌吃飯’——這個問題,是人物的驚魂所在”(第38章)

這是朗誦者寫的《紅與黑》賞析文章第一句。趙浩昌偷走費渡的鋼筆,留的紀念標籤也是“我跟誰同桌吃飯”。

這句話是父親讓於連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於連反問父親的話。於連說他不願意當僕人,父親哄道不是讓他去當僕人。

於連反問道:“可是,我跟誰一起吃飯呢?”把父親問住了。和男女主人同桌,還是和廚師、園丁、女僕一起,是不同的。

和誰一起吃飯體現了他所在的階級和地位,這是於連在意的地方,也是趙浩昌在意之處。

趙浩昌拼勁全力,一心想要飛黃騰達,進入上流社會,擺脫低賤、貧窮,讓人們仰視,和“大人物”們共事。

這種野心和熱望是“人物的驚魂所在”,是他做出一系列事情的內在驅動力,是故事開始的源頭,是賞析文章的第一句。

《默讀》於連案解讀:如何理解文中穿插的《紅與黑》節選?

參考文獻:

1。司湯達。紅與黑[M]。郝達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2。董佳欣,張泳。封建王朝復辟下的悲劇人生:《紅與黑》主人公於連命運評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08(91-93)

3。冀慧穎。於連的悲劇人生——《紅與黑》中的於連形象[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8-02-01(118-120)

默讀往期:

1。

費渡內心剖白:當初的差別對待,早已埋下互相吸引的線索

2。

《默讀》的小說名有什麼深意?

天官往期:

1。

天官細節二:是誰害了蘭菖母子?

2。

天官細節四:未解之謎,花城的通靈口令是什麼?

3。

第三卷細節補充二:靚絕三界的花城為什麼這麼慫?

感謝看文的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