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今天要和大家聊一部豆瓣評分僅有5。4分的青春愛情電影——《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先來說一下我對這部影片的整體感受,那便只有一個字,

爛!

爛是一個非常感性且私人的感受,所以我的感受並不代表所有人,當我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馬上去豆瓣上看了大家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果然,多數人與我的感受一樣。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既然多數人與我的感受一樣,那便間接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部電影是不合格的。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電影《匆匆那年》究竟爛在哪?

在我看來,電影《匆匆那年》的爛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演員。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因為這是一部由小說改編的影片,所以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真的很努力地在電影中找尋演員身上人物的影子。

但可惜的是,除了倪妮飾演的方茴有那麼一點原著中的精髓之外,其他的角色與書中的人物真的不貼。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都說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導演選角的目的不就是儘量使扮演角色的演員符合觀眾心中的形象麼?

但為什麼就讓人覺得如此的不貼呢?

舉幾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趙燁這個角色在書中是一個一米八高的傻大個,他直率、衝動,同時又有些可愛。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但他的扮演者鄭愷卻沒讓我感受到他的直率與衝動,且不要說身高不合適,就是趙燁身上那種直來直去的感覺,鄭愷就沒表現出來。

再來說鄭愷的好兄弟陳赫,2014年正是《愛情公寓4》熱播的時候,因為陳赫的曾小賢深入人心,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由陳赫飾演的人物蘇凱真的讓我無法相信這就是小說中那個成熟穩重,同時又情深意重的蘇凱形象。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林嘉茉在小說中是一個女神,這種女神不僅體現在她的外表,更體現在她的大氣驕傲的性格上。

但在電影的開頭片段卻把林嘉茉定義成為一個女神經病,而且在整部影片中,我也沒看出林嘉茉的驕傲與大氣,這只是一個空有外形的女神形象,根本沒法讓人相信這就是敢愛敢恨的林嘉茉。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電影中陳尋的扮演者是彭于晏,彭于晏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演員,他的自律與勵志經歷讓人動容,他的演技也是相當成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演員。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但由他飾演的陳尋卻讓我覺得有些尷尬,彭于晏的演技雖然沒有問題,但他的氣質與感覺卻與陳尋這個人物十分不搭。

陳尋在小說中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子,他有著一張非常帥氣的臉,天性聰明,活潑陽光,是個樂觀自信的大男孩。在校園中,他是一個有著偶像氣質,受萬人追捧的耀眼明星。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但彭于晏給人的感覺卻異常沉穩,他演長大後的陳尋沒有什麼問題,但要演青春期時的陳尋卻讓人覺得與他本人的氣質有些不搭,再加上一口純正的臺灣腔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違和感,青春電影,畢竟是要要求演員演出十幾歲時的青春靈動,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要求演員身上要有足夠的少年感,但可惜,彭于晏身上沒有,鄭愷、陳赫、魏晨身上的少年感都不夠充足。

所以選角的失敗便使這部影片在外在層面便遭到了一定的否定。

其次,是故事。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演員的演技與熱度雖然是影片組成的重要一環,但絕對不是起決定作用的重要一環,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故事。

《匆匆那年》的故事是從十幾年後的陳尋視角開始講起,核心是那場婚禮,屬於現實與回憶相互穿插的一種講述方式,但卻給人一種非常散的感覺。

這種散來源於創作者的懶惰。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匆匆那年》這部小說在2008年出版,故事的結尾定格在張楠讓方茴聽陳尋電話的一幕。在2013年時,原作者九夜茴又重新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結局,以陳尋為第一人稱講述那幕之後的故事。

導演張一白便將這一個最終回作為影片的主體進行展示。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因為完全按照小說的發展進行影片的展示,這就導致編劇在影片的人物以及情節的把握上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為出現的人物眾多,導致每個人物都沒塑造好,成為非常大的一個敗筆。

而影片的故事也因為這種回憶與現實的講述方式變得十分割裂。

為什麼會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劃分好現實與回憶的比重。

這種電影的講述方式,並不是只有《匆匆那年》一部,在電影史上有很多優秀電影都是採用這樣的形式。

日本著名的愛情電影《情書》便是採用這樣現實與回憶相互穿插的講述方式,卻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可以看出,電影《情書》中的情節是經過精心設計與鋪墊的。

但反觀電影《匆匆那年》卻並沒有如此細緻耐心的構思情節塑造人物。

《匆匆那年》的失敗在所難免。

最後,是影片的主題。

《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只值這區區的5.4分

小說《匆匆那年》的核心是初戀與後悔。陳尋與方茴的故事更像是一個讓人惋惜與後悔的青春心結。

就像王菲在歌曲中唱的那樣:

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 是否還能紅著臉

就像那年匆促 刻下永遠一起 那樣美麗的謠言。

初戀是人生中一段最美好同時也是最殘酷的一個愛情旅程。

我們這一生可能會喜歡上很多人,但最終留在我們心裡的卻只有那個一直想著卻虧欠的人。

方茴與陳尋便是如此。

對於《匆匆那年》這部小說,我很是喜歡,但對於電影,我卻覺得很差,它不僅沒有拍出青春的慘痛,更沒有很好的展示出小說講述的初戀的主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