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有的人剛參加工作時,父母總是要叮嚀和囑咐:一定要勤奮工作,處理好與領導和同事的關係,不要多言多語。這自然是對的,因為初入職場,一切生減,且自己沒有任何經驗,自然要少說話,多做事。但時間長了,有了經驗之後,有意見就應該提出,而不能明知不對也少說為佳,以求明哲保身。後者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心理,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晏子春秋》中記載,春秋時期,齊國丞相晏子的身邊有位官員叫高繚。他勤勤懇懇,又有較強的能力。在他任職三年之中從沒有辦過什麼錯事,一般人都很羨慕他,都認為他是晏子身邊的一位得力的好官員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晏子突然找到高繚,向他說了一番感的,然後很客氣地將他辭退了。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高繚毫無思想準備,委屈極了。他想這些年來自己兢兢業業,對丞相的吩咐從沒有違背過,也沒有對丞相的做法提出過任何意見,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他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來。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晏子手下的官員也很不理解,他們紛紛議論和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是下里高因為什麼事得罪了晏子,或者是兩人產生了矛盾。這件事一時成了大家都解不開的謎。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有位官員終於忍不住找到晏子,很直率地問道:“大人,高繚先生幫您辦事三年來並沒有什麼過錯呀,您為什麼要辭退他呢?這不是很不公平嗎?“晏子平靜地解釋說:“這事我也考慮了一段時間了,並非一時衝動。我晏嬰也是一個有缺點的人,就如同一塊彎曲的木料需要用斧、刨等器具來加工一樣,也需要別人來幫助啊!所以,我希望我周圍的人能幫助我。可是高繚來了三年,卻從沒有規勸過我一次,沒有進過一次言,沒有提出過什麼建議與意見,對我的過失從不提醒,只是很順從地替我辦事。難道我黃沒有過失嗎?這對我會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我不是很需要這樣的人。”聽了晏子的一席話,人們才弄清楚高繚被辭退的真正原因。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不說別人的過失在一些人看來是一種優點,但是有作為的大政治家卻不這樣看。他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相信自己也會有過失;對手下人也很嚴格,希望他們能提醒自己,規勸自己。這是多麼難得啊!

少說多做不一定是對的,晏子對待手下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從不進言的人,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缺少思路與見解,看不出問題,最光和能力都有限;二是雖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但擔心得罪他人,得罪領因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這都不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所需要的。有作為的領導者需要的是得力助手,是能幫助自己開展工作的志同道合者,而絕不是事事沒有自己的看法與主意、唯唯諾諾的人。因為,這種人不能真正幫助領導者,於事業無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