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是不是每個童年受過傷的人會不自覺地去研究心理學,個人成長等等探究自我內在東西,讓自己從迷茫困頓中解救出來,不再悲傷,不再怨懟不平,不再與內心那個糾結的自己鬧矛盾,與自己和解,與外界和解?

聽過一位心理諮詢師在講到他在孩提時,他的印象中媽媽悲觀抑鬱,家裡有一點聲響也會覺得很吵。還有一位舞蹈老師,深入研究自我內在,後來才知道她小時沒怎麼在媽媽身邊,和媽媽很疏離,而且她的媽媽曾經情緒波動大,有很多憤怒。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對一個人成長影響至深。

感到不被愛,不被尊重是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

小時候內心的渴望和需求一次次被忽略和得不到迴應,最終讓自己感到不被愛,不重要。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非常害怕,真的很渴望媽媽能陪我,但是她拒絕了。又比如從未有過玩具的你真的很渴望很渴望父母能為我破例買一次櫥窗裡我喜愛的玩具,即便你

號啕

大哭,也不會有這樣的偏愛。爸爸幾乎不會陪我玩,小時有時自己高興唱歌,或是放一些音樂,他會說很吵。做得好很少表揚,做得不好倒是一堆指責。很多的類似情況,次數多了,心裡就會疑惑,父母到底愛我嗎?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與父母關係的疏遠,很多時候一定是經歷了抗議,絕望,最後決定冷漠遠離吧。

陳海賢的《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有一個例子:

2017年春節的時候,網上流傳著一篇聲討父母的檄文,一個男生寫的。他從北大畢業以後到美國留學,再沒回家。可是心裡咽不下一口氣,寫了一篇長文,歷數父母以前對自己的種種傷害。

這篇長文中,控訴了他從小學到北大,到美國碩士研究生期間,與父母之間的種種不愉快經歷,從文中可以看出這位男生其實多次對父母的做法表示不滿,但父母從未體察過他的情緒。他拉黑父母6年,12年春節不回家。

他說:

“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對此,父親仍覺得沒什麼,因為類似的這樣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父母搞不懂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卻從未對兒子的“抱怨”去反思自己與兒子過去的相處行為,更不要說採取一定的態度。

兒子的“抱怨”從未被“

真實的看到

”。

我們認為溝通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溝通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認知上的。當兒子的“真實需要”從未被“看見”,溝通起不了任何作用。

如這本書中所寫:

也許有一天他的父母會醒悟,會向他道歉,也許永遠不會。

可是,這個男生要花多少時間守在這段關係裡,等待這個道歉呢?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我最近常常想:

不可否認父母是愛孩子的,但也不可否認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我們內心一直都是渴望愛的。

家裡總是充滿衝突,不被接納,不被“看見”……。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處理上多多少少顯得有些吃力。很有可能不願組建家庭。缺乏信心和勇氣,擔心會重演一遍,會不知所措。

春節回家,有沒有又被催婚催生?

當遇到一個喜歡的讓你滿心溫暖的人,結婚生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是這麼認為的。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之前看到一個影片,一個阿姨說:

我的家庭幸福,家裡氛圍好,總是樂呵呵的,所以我不擔心我的孩子結婚的問題。

家庭關係融洽的孩子,更開朗,活躍,在親密關係和人際交往中更遊刃有餘,會處理得更好。

有位老師說:

從我到我們的轉變,需要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接受他人的一部分,需要甘於依戀,同時接受限制,暴露自己的脆弱,包容他人的脆弱。

當自我成長了,解決掉內在的那些矛盾衝突,跳脫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才能有更好的能量去應對親密關係和人際交往,才有勇氣開啟自己的“殼”,去迎接外面的世界。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原生家庭對我們性格烙印如此之深,生在怎麼樣的家庭,我們無從選擇。

對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希望我們能嘗試著不去糾結,選擇原諒,和

彆扭的自己和解。

嘗試著勇敢表達自己,同時也嘗試著尊重對方。

他們只是以他們認為的方式來愛你。

像文中提到的那位男生,他的父母也許有一天會醒悟,也許永遠不會。

他如果一直糾纏於此,那他永遠也不能往前邁一步。

選擇放下,不是忘記,是原諒。

“原諒不是給對方寬恕,是給自己空間,擺脫關係的糾纏,發展自己”。

因為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過去造就了現在的你,現在的你需要和過去告別,讓現在造就未來的你。

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選擇放下,與自己和解,發展自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