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如果出現這三種行為,說明你只是假勤奮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生活中,勤勞的人總是能夠收穫更多的財富,我們對於勤勞的人也總是有更好的印象。但是,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他們總是假裝自己很勤奮,他們每天看起來都很忙碌,但是,他們也就僅僅是看起來很“勤奮”。

這類人通常在社會上的地位一般,大多是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一些人只是徘徊在社會的底層。

事實上,他們只是故意把自己偽裝得很忙碌,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己很勤勞,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是“假勤勞”,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心理學家透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以下三種“假勤勞”群體的特徵:

首先是這類人缺乏對自己的認知,習慣自我感動;其次是這類人雖然生活看起來充實,但是實則辦事效率不高;最後,這類人總是在追求單方面的進步。

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如果出現這三種行為,說明你只是假勤奮

什麼是自我感動?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在生活中,請你永遠都不要同情你自己,同情自己是懦夫才會乾的事情。”

這是網上前一段流行的網路語:“當一個人懶惰久了,只要稍微努力一點點,就會覺得自己拼盡了全力。”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效。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同情自己,一個人無論是真的勤奮還是我們所謂的“假勤奮”,在根本上來講,他們都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內心,而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這個人能不能真的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放棄貪圖享樂的本性。

很多人在生活喜歡給自己做一張計劃表,這張計劃表可謂是事無鉅細、十分周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睡覺這些小事全都要記錄在自己的計劃表上。

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如果出現這三種行為,說明你只是假勤奮

但是,在執行計劃表的時候,他們難免會忍不住心疼自己,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平日裡的貪圖享樂讓他們根本無法真正的進入自己的計劃表之中,因此,這類人很喜歡自我感動。

從心理學的觀點上來看,自我感動其實是一種個體自我認知的缺乏。

自我認知(Self- cognition)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評價,自我認知通常可以改變個體的執行能力和個體對身邊人、事、物的客觀認識。

一個人如果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就無法進行切實有效的自我規劃,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必定會導致計劃的失敗,而這種計劃的失敗還會導致個體產生挫敗感。

所以,在生活之中,大家不妨給自己做一些切實可行的計劃,循序漸進,當我們每天都能夠完成自己計劃的時候,我們的自我認同感的滿足感就會大大提升,進而形成習慣。

趕快收起你的這種“假勤奮”吧!自我感動的樣子真的很可笑。

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如果出現這三種行為,說明你只是假勤奮

辦事效率低下

很多人在生活之中看起來十分地忙碌,好像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做著什麼事情,但是,事實上卻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努力在裡面。例如,你明明出門的目的是學習,但是到了圖書館之後,他們只會左顧右盼,找書、拍照,實質上真正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

在其他人的眼裡,你這一天都在圖書館裡努力學習,但是,其實只有你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的在學習,久而久之,甚至自己都會被自己欺騙,認為自己每天都非常忙碌。

事實上,這類人的辦事效率是極低的。

每個人的專注度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人們把自己的專注度和精力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能夠用在正事上的精力就會相應減少,自然辦事的效率就會變低。

偽裝的“假勤奮”最可笑:如果出現這三種行為,說明你只是假勤奮

追求單方面的進步

還有一些人他們確實很勤奮,但是個人的提升卻十分的緩慢,這類人通常思維過於固定,他們通常目光比較短淺,只著眼於單方面的學習,而忽視了全面的發展。

然而,想要將一項技能發揮到極致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你做好了一生為此奮鬥的準備。不然的話,我們的社會還是更加看重全面型人才,並且,心理學上的

“木桶效應(Cask Effect)”

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能力高低並不是取決於他最優秀的才能,而是取決於他的短板。

綜上所述,在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一個“假勤奮”的人,既浪費時間,又得不到什麼成果。想要成功,唯一的途徑就是腳踏實地,踏實肯幹。勤勞是成功人士的必備要素,但是“假勤勞”只會讓你原地踏步。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