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36氪領讀丨熟知未來的8個特徵,才能拓寬你的格局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

36氪領讀丨熟知未來的8個特徵,才能拓寬你的格局

雖然有些人喜歡懷念過去,但是更多的人還是喜歡放眼未來,因為在後者的想象中,未來會比現在好,能給他們帶來希望。憧憬未來的人,通常好奇未來和現在會有什麼不同,以便及早做好準備。想要了解未來,就需要把很多重大事件放到一個很大的歷史環境下考量。

因此,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把歷史上一些大發明家對某些重大發明(包括他們自己的發明)的誤判作為研究的起點,指出了未來的三個特點,即不對稱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所謂不對稱性,是指由於新技術的產生,最早掌握新技術的少數人,可以利用新技術顛覆過去在相應領域中佔據統治地位的大機構或組織。創業常常就是螞蟻戰勝大象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複雜性,是指當下的知識體系非常複雜,是跨學科的,而不是單一維度的;是綜合的,而不是單獨的。這正是媒體實驗室要做跨學科、融合的研究課題的主要原因。現在的時髦詞——跨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知識體系複雜性的特點。

所謂不確定性,是指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很多人想預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可能會向專家請教,可能會沉迷於算命。但是,無論是掌握了很多資訊的麥肯錫分析師,還是掌握了絕密資料的政府官員,都做不到這一點。

我曾經講過,好的投資人都是重反應、輕預測的,因此不要做預測未來這種無謂的嘗試。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在不確定條件下做事情的方法,具體怎麼辦呢,我把它們概括成以下8 個方法。

不過度依賴過去的權威

在一個平穩發展時期,過去權威的經驗是有用的。但是在新技術革命時期,新思想就比過去權威的思想更重要。在這種前提下,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而不是固守舊的經驗。

湯姆·奈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高階研究員,他在計算機科學等不少領域有重要的發明,可以稱得上是權威。但是,他在年紀很大的時候跑去和大二學生一同修生物課,因為他知道半導體積體電路的密度已經接近極限,未來很難再提高了,而在細胞層面基於化學反應的整合電路板或許能代表未來。因此,作為計算機科學家的奈特選擇讀生物學的碩士,以便應對不斷湧現出來的新技術的挑戰。

拉力優於推力

所謂推力,就是用各種方式推銷給你的東西,比如透過廣告送給你的商品資訊。所謂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主動獲取的東西,比如你主動在網際網路上學一門慕課(MOOC)。過去,很多自上而下的推送在主導我們的行為。

比如,我們開啟電視機,它提供什麼內容,我們就接受什麼內容。久而久之,我們就受到自上而下的影響。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分散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不斷湧現,自上推下來的東西就失去了原先的價值。為什麼谷歌的搜尋廣告效果好、價值高,而各種平面展示廣告效果差、價值低呢?理論上的解釋就是因為拉力優於推力。

指南針優於地圖

在能夠預測未來的年代,我們看到地圖就能找到路,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從過去到今天,道路的變化不大。如果一個城市的道路每天都在改變,地圖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在未來,很難畫出一張準確而具有時效性的地圖,靠過去的老地圖找路就不好用了。在這種情況下,學會使用指南針找準方向,要比按圖索驥有意義得多。

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中學時就有體會。老師給我們一個公式,我們就能按照公式解一大批數學題。如果考卷上大量的題不符合那個公式,再套用公式的人就傻眼了。而掌握了基本數學原理, 有能力推算出新公式的人,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後一種能力,就是伊藤說的使用指南針的能力。

擁抱風險

人類自古以來都會面臨各種風險,也在採取各種措施避險。人類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代今後能變得安全。無論是歐洲的城堡還是中國的長城,都具有規避風險的功能。但是今天可能不存在安全的避風港了,因為那裡沒有競爭力。

為什麼深圳成為全世界很多高階硬體產品部件的供應源頭呢?因為那裡的小企業更願意承擔風險。美國在成長期時,也像現在的深圳那樣處處充滿風險,當時美國的拓荒者也像深圳人那樣不懼怕風險。

回到每一個人身上,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最好能進入一個越老越值錢的行業,等年紀大了,工作會比較輕鬆安全。這種想法在未來可能要令那些人失望了,因為過去的權威會失去它的作用。真正安全的,恰恰是擁抱風險。

叛逆精神

我曾經講到,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是矽谷成功的第一要素。伊藤則用“違抗”這個詞說明不受約束地發明創造的重要性,他舉了20 世紀初杜邦公司發明尼龍的故事。

尼龍的發明者卡羅瑟斯的老闆斯泰恩是一個願意讓下屬自由研究的人,卡羅瑟斯得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尼龍。但是後來,他的新老闆博爾頓要求大家研究能賺錢的東西。所幸的是,卡羅瑟斯“違抗”了新老闆的要求,仍繼續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並且利用過去的科研成果最終發明了尼龍。

重大的發明往往不是眼光平庸的人能夠看懂的,如果過於服從現有的安排,就不可能有重大發明。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才能發揮作用,而這件事看起來就像是叛逆行為。

通才勝於專才

在媒體實驗室,絕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是跨學科的通才,這是那裡不斷湧現出重大發明發現的原因,因此通才勝於專才。不過,對於這個觀點,大多數人需要避免一個誤解,那就是自己對任何一個領域的瞭解都不精深,卻妄想成為一個跨界高手。

對大多數人更有意義的事情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才,之後,如果能發展成通才固然好,如果不能,要具有調動資源的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優勢,是沒有人願意和他進行能力上的互換的。

對一個組織而言,這一條原則可以理解為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在一個組織中,人才的多樣性比單一化更有優勢。

韌性優於力量

力量對於做一件事情的作用自不消說,通常是力量越大,越容易推進。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區域性失敗的必然性,就需要一個能抵禦災難性故障的系統,以免區域性的錯誤毀掉了大局。韌性的作用在面臨“風暴”時就顯現出來了。一個健康有活力的機構需要具有韌性,能夠經受多次區域性失敗的打擊,透過變革獲得重生,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強調整體性

在系統論出現之前,人們通常認為整體等於部分之和。但是當人們開始研究人體或者社會這一類複雜的系統時,會發現整體未必等於部分之和,最佳化每一個個體未必能達到整體最優的狀態。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是一個體系,而非一個特別強大的個體;是一套能夠保證不斷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個天才個人的行為。

iPhone 作為一款產品,並非每個主要的技術指標都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強,而是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整體上體驗最佳的產品。

如果我們承認未來的不對稱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不應該透過算命預測未來,然後要懂得笨鳥先飛佔據一個先發優勢,增強我們的適應性和創造力,去應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是一種立於不敗之地的做法。

其實,自古以來,人類並不缺乏創造力和適應性,只是我們過去過分看重物質財富,希望物質財富給我們帶來安全,以至忽視了創造力和適應性。未來不是一個我們能輕易獲得享受的時代,而是一個需要我們利用聰明才智獲得機會的時代。

36氪領讀丨熟知未來的8個特徵,才能拓寬你的格局

本文整理自《格局》,吳軍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版。

作者簡介

吳軍

博士,“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和網路搜尋專家。

於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日、韓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尋業務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專案。2014年,作為創始合夥人創立豐元創投。

著有《見識》《態度》《全球科技通史》《智慧時代》《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等多部暢銷書,並多次獲得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在內重量級圖書大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