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今天開啟微博,一條熱搜新聞讓我眼眶溼潤了。

山東濟寧的一位姥姥親手為外孫女縫製了一床花花綠綠的百家被,洋溢著生機和希望。孩子媽媽在影片裡說,孩子比預產期早產了一個月,老家有個說法:

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蓋百家被,這樣成長的孩子就比較健康。

於是姥姥就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親手為外孫女縫製了這床百家被。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影片勾起無數網友對姥姥的懷念和感恩之心,好多人跟進留言訴說自己幼年如何被姥姥細心呵護。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然而只有一個網友提到了

百家被的“科學合理性”

:因為按照百家被的傳統來歷,百家被是要從一百戶人家要一百塊的布縫製到一起,所以每一塊布的出處都是一種微生物環境,小孩子接觸不同的微生物群環境,就會有更好的抵抗力,這樣的孩子才健壯。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這個網友同時還提出,因為現代的父母養育孩子,太過於潔癖,太過於注重殺菌消毒,小孩子的抵抗力低,反而更容易生病。也就是說,由於過於精細化地養育,反而把孩子養成了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環境氣候的轉變。

這個新聞讓我非常感慨,老一輩人養育孩子,確實有些地方不夠科學合理,比如把食物嚼碎了給孩子吃,比如總是覺得孩子很冷,給孩子穿很多衣服,比如追著孩子餵飯,總要看到孩子的肚子鼓起來才認為是吃飽了。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但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老一輩人有侷限性,但養育孩子也有很多科學的經驗,只是我們現代父母忽略了。

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沈奕斐

在演講和著作中都提到了自己的育兒故事,就是關於

現代父母與老一輩的育兒衝突問題,

她的故事說明:

老人的做法未必都是錯的。

沈奕斐一共生了兩個孩子。大女兒在上海一所很好的醫院出生,孩子出生後,婆婆就要求給孩子捆蠟燭包。

她的婆婆曾經是農村的接生婆,在養育孩子方面很有經驗。

沈奕斐說:“我當然不願意,因為上海醫生反對這樣的做法,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只需要給孩子穿上衣服即可。”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婆媳在育兒方面意見不一致是最容易導致家庭矛盾的。

兒媳婦認為自己是高學歷人群,受過現代高等教育,又是孩子的媽媽,更有權力來決定女兒的養育方式。奶奶覺得自己幹了一輩子接生婆,按照她過去的經驗,捆蠟燭包的孩子更好養活。雖然婆媳雙方都是出於對孩子好的考慮,但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沈奕斐在老公的支援下,女兒最終沒有被裹蠟燭包,婆婆覺得自己的專業意見沒被聽取而傷心不已。

五年後,沈奕斐的二兒子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婦產醫院出生,恰逢當時沈奕斐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兒子出生後,醫生教她把孩子用醫院發的一塊被單裹起來。她一看很吃驚,這不就是婆婆的蠟燭包嗎!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沈奕斐當時感覺很疑惑,她就問:孩子不是需要自由地運動嗎?

醫生解釋說,孩子在子宮裡是被緊緊包裹住的,換了環境孩子看似在自由揮舞小手,其實是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在緊張地亂抓。所以,

裹蠟燭包實際上是在模擬子宮環境,讓出生後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同時,孩子在驚悸的時候,手腳動作被束縛可以減少被驚醒的機率。

美國醫院做了大量的對比研究,經過實驗發現,

凡是裹蠟燭包的孩子會更平穩地度過出生後的前兩週,減少不必要的哭鬧,也能讓媽媽更好地休息。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醫生的這個解釋很快就說服了沈奕斐,於是她兒子就裹了蠟燭包。生完兒子,婆婆讓沈奕斐用艾草洗澡,過去沈奕斐覺得用艾草洗澡洗出來黑乎乎的,堅決不要。

自從弄明白捆蠟燭包原理後,她意識到老一輩的某些做法是有道理的,只是他們不會說,不知道怎麼說服現代的年輕人相信。於是,她就去網上查資料,原來

用艾草洗澡可以消炎止疼,對產婦來說真的很好

,她沒有再反抗,接受婆婆的好意,乖乖照做。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沈奕斐在《

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

》一書中提到一個案例,三歲的小美每天都會流鼻血。她的奶奶發現她媽媽每天都要給孩子吃小黃魚、鯧魚,因為媽媽認為

多吃魚對孩子的腦部發育好

但奶奶的經驗是如果孩子每天吃同樣的東西,多了一定不好,但小美媽媽是不會聽她的。於是,奶奶查詢各種各樣的書,在一本書裡發現如果孩子吃太多這樣的魚類,確實會流鼻血,於是媽媽才讓孩子停止吃這些東西,孩子也就不流鼻血了。

沈奕斐總結說,

老人的經驗很多時候有其合理性,但他們沒法用科學證據來證明。

而年輕一代的父母,在西方科學育兒觀念的影響下,全盤西化,認為中國老人的做法都是有問題的。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接觸了大量的育兒案例後,沈奕斐對中國的育兒文化有很多反思。她指出,今天我們的育兒困境之一,就是

太過於科學主義和醫療化

,這使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其實想想,老一輩的育兒裡有很多科學道理,只是他們不會表述,一個個看起來都像是故弄玄虛的封建迷信。比如,新生寶寶出院的時候

都要蓋一塊紅布,說是可以辟邪。

我想,辟邪真假難辨,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春夏秋冬,

有了這塊紅布的遮蓋,嬰兒嬌嫩的面板可以少受紫外線侵害。

這是因為紫外線是位於太陽七色光譜中最遠離紅色光譜的、波長最短的射線,它易被波長最長的紅色可見光接納吸收。因此,穿紅色衣服可以吸收、過濾掉更多的太陽紫外線,從而可以減輕紫外線對面板的傷害。

姥姥的百家被暖哭網友,奶奶的蠟燭包引婆媳爭吵,傳統智慧知多少

當然,老一輩的育兒知識裡也有很多坑,這些都被網友總結出來了:

1。 寶寶要早吃鹽才能下力氣

2。 小孩子沒有六月天,要多穿點

3。 夏季不能穿紙尿褲

4。 把屎把尿有助於孩子規律排洩

5。週歲之後母乳無營養

6。 滿月後就喝米糊

7。母乳洗眼睛能去火氣

8。 睡扁頭

9。 嚼碎食物再喂孩子

10。 新生兒要綁腿,女孩還要捏乳頭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有好處,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多學習求證。就像鄭淵潔說的,

知識也是有保質期的

,只有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大腦,真正做到對孩子負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