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過客》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我不準備解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加上那個時代,因為沒什麼新意了。一篇好作品,怎麼可以僅僅侷限於一個時期呢?不如聊聊它對現在的意義或是我們的意義,我想才更有意思。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故事發生在某一日的黃昏,有三個人物,分別是老翁,女孩和過客,以老翁家附近作為相遇的場景,東面是雜樹和石頭,西面是荒涼的墳地,其間有一條似路非路的痕跡。老翁家是一間小土屋,門朝著痕跡開著,門旁邊有一段枯樹根。

從門的朝向來看,老翁該是知道這條路的,其中代表的含義是後話了,我們繼續往下讀。

女孩正要扶老翁回去,恰巧看見遠方走來的過客,便停下了動作,張望著遠處的過客,說看一看。老翁說:天天看,看天、看土、看風,還不夠看?什麼也不比這些好看。太陽要下山了,看了也沒什麼好處,還是進屋吧。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此處,老翁的話語肯定,這是過來人的經驗。過來人不希望自己親近的人走彎路(做無用功,做沒好處的事)。對映到現在,即父母對待子女。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錯誤的路),告訴子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但是要知道,言語的教誨比親身實踐差得多,而且大部分子女是不會聽的,新一代的成長需要不斷的試錯,凡事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

過客走到近前與老翁打招呼,兩人互相客套一下。過客問老翁討杯水喝,老翁叫女孩去拿水,杯子要洗乾淨。

“杯子要洗乾淨”

,這是一種源自於善良的禮貌。

女孩進屋取水,老翁與過客攀談,一些家常。老翁問怎麼稱呼呀?從哪裡來呀?到哪去呀?連續三個問題過客都說不知道。理由是,別人對自己的稱呼各種各樣,也沒有重複的;自打記事起,就一直走了;往前走就是了。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從這裡開始談論的內容較為深刻了。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問過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或許不問,但怎麼來的從小就會問。

我想我們需要更深層次地思考來與去的問題,而不是生物上的兩個細胞融合問題。

女孩 捧著一個木杯回來,遞給過客,過客接過,兩口喝盡,十分感激。老翁說不要感激,這對你沒有好處。

“這於你是沒有好處的”

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老翁說過,過客也說過(過客說的是“…於我…”)。關於這句話,我能想出兩層含義。第一層,虧欠感。得與失是並存的,你得到了施捨,是需要償還的(形式是不定的,這有點像佛家的因果)。第二層,希望。故事所描繪的人生是灰暗的,人生的盡頭是死亡,而希望是最可悲的,只會讓人在這條灰暗的路上變得更加絕望。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過客問前面是什麼?老翁說是墳。女孩說那裡有許多百合與野薔薇。過客又問走完墳呢?老翁說,不知道。女孩說,我也不知道。老翁說,東邊,南邊,北邊我都知道,那些地方大概對於你是好的。勸過客回去。過客不回去,說了一堆,意思是走過的地方糟透了。

老翁是過來人,過客走過的路,他也走過,但是老翁選擇了停下,他知道再走下去也是無望,乾脆認命了。過客則要繼續,樂觀一點說是堅持,但我更傾向於悲觀,過客是知道前路無望的(“墳”已經預示了死亡),但是就停不下腳,這與堅持無關,可以說是“正向麻木”(與老翁的麻木不同)。小女孩則是青年一代,對待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過客說有一個聲音在催促自己前進。老翁說我也聽到過,只是我沒理它,它也就不叫喚了。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在老翁的人生中,也曾遇到過客的境況,只不過兩個人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過客臨走前,小女孩給過客一塊布,讓他裹在腳上。過客不想要,並說,誰給的布,就要像守屍一樣,活活把施布者盼死。

此處,感激別人,於自己沒有好處,到達了最高點。無法償還的佈施往往不是好事。

老翁問過客,背不動布(小女孩給的)就休息一會。過客不願休息。老翁問過客,不願意休息?過客說,願意,但是不能。老翁說要是布太重就扔墳堆裡。過客說那不行。老翁說,那掛在百合野薔薇上吧。小女孩笑著說好。之後互相客套告別。

《過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會遇見心裡的眼淚

故事結束,過客式堅持已經表達完整。過客式堅持,簡單講:

前路是死亡,但我依舊向前。

故事很短,講的卻是漫長的人生。我們總說要找到人生的意義,可哪有時間讓你去找呀?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過客,不知疲憊,被一種無形的麻木感推著走,無關對錯,只是向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