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秦國和楚國相爭,由來已久。項燕為楚王信任,帶領將士與秦軍對決,

只是楚王求勝心切,壞了項燕的陣腳。

秦將李信被楚軍大敗過一回,秦王除了換將以外,再也沒有其它的退路,只得一咬牙一跺腳,同意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

楚國上下對項燕抱有很大的期望,但項燕並不敢藐視王翦。

秦、楚之緩兵計

王翦嚴重吸取李信教訓,沒有著急讓秦軍作戰,而是一路行軍到平輿後,命令部下在此駐紮等候,藉以養精蓄銳、伺機出動。

項燕對攻打秦軍的戰略心知肚明,之所以能夠擊退李信,不是因為楚軍實力勝過秦軍,而是利用小勝誘導秦軍,一步步落入楚軍的包抄圈。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楚軍主力遊走於平原一帶,可以發揮地緣性的戰略優勢,不需要被動地退與守,因為沒有險峻的山勢依靠,退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繳械投降。

如果楚軍不知天高地厚,一開始就貿然出兵,在平原地帶以外和秦軍對抗,勝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又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士兵在行軍、廝殺和追擊的過程

,體能一旦跟不上秦軍,必定很快被秦軍衝破防線。

項燕的出局策略,仍然選擇保守在先。

只是兩軍對壘之時,王翦的作戰思路,和項燕如出一轍。

無論楚軍、秦軍,誰也不想當出頭鳥,打響戰爭的第一炮。

不管人數多寡、實力強弱,儲存好後續作戰的兵力,才尤為關鍵。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畢竟,戰場上的任何損失,如兵卒、糧草、車馬和兵器,不是輕易地說補給就補給,說替換就替換的。

兩軍就在心照不宣的氛圍下,對峙了整整幾個月。

大規模出兵作戰的情景,只停留在官兵們天馬行空的想象裡。

即便偶爾的擦槍走火,也不過是日常零星,掀不起戰場上的大風巨浪來,絕不會引發軍隊內訌與激變。楚軍、秦軍各守默契,暗中比較誰更有耐力和毅力。

楚軍勢態生變

六十萬大軍的兵力,皆託付於項燕之手,秦王信得信,不信也得信,是成是敗,都在此一舉,於是,乖乖任憑將軍決斷,什麼時候以守為攻、以退為進?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什麼時候積極迎戰、乘勝追擊?楚王則不及項燕淡定,誤以為項燕畏懼秦軍,不敢前與討伐爭鬥,白白浪費數月時機,遂以一國君主之威,向項燕軍中施壓,催促他快馬加鞭、速戰速決。

作為將軍的項燕,不能說服楚王,更不能先斬後奏。

違抗上意唯有死路一條,只得背水一戰、以死相搏。此時的項燕,無法與秦軍周旋。

王翦統帥的秦軍,既有衝鋒,又有後衛,楚軍未能形成左右圍獵之勢,反而被分散兵力、個個擊破。

當認真幹起仗來,楚軍還是敗下陣來。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秦軍志得意滿

若論境遇,王翦和項燕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王翦不用擔心秦王橫插一手,自己只要加固好軍事堡壘,鼓舞好兵士計程車氣即可。

王翦無疑是高明的,該無為時無為,該有為時有為。秦軍每日休息之餘,不忘模擬戰情、比拼格鬥,只等著一聲令下,將楚軍殺得個片甲不留。

楚國節節敗退,項燕回天乏術,只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可是,楚軍在逃亡之路上,卻遭遇渦河的阻攔,又被王翦逮了個正著。

原本整齊有致的佇列,三下五除二被秦軍衝散,再也沒有多餘的力量相聚合,項燕調遣不了士兵,士兵無法聯絡項燕。

短短几個回合下來,楚軍主力難以招架,註定成為秦軍收割的一波韭菜,連項燕也在恥辱中以身殉國。

假如楚王不私自干涉項燕,也許這一戰會改寫歷史。相當於是楚王把項燕生生逼進了死衚衕。對楚軍而言,項燕知根知底,不可和秦軍硬碰硬。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和秦軍相較量,楚軍的劣勢多於優勢,被動多於主動,只有轉劣勢為優勢,化被動於主動,才能贏得千載難逢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戰場上臨時決策的逃亡路線,有很多的不確定偶發因素,不是僅憑將領的主觀預見,就可以提前進行人為設計的。

我們客觀地看待這場戰役,項燕的的確確比較背運,秦軍擁有七分實力,三分運氣,而楚軍實力不足、運氣不佳,最後落得個全盤皆輸的可悲下場。

所以講,歷史的詭譎之處,往往被後人忽略。試想一下,如果秦王和楚王一樣的德性,王翦在困境中騎虎難下,秦軍還會在迎戰中拔得頭籌嗎?

恐怕強盛英武如秦軍,也不敢大膽拍胸脯打包票吧。要不然的話,王翦怎麼拼著老命,冒著被咔嚓砍頭的危險,還要把六十萬大軍死死攥在手中?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其實說到底,要怪就怪楚王,又不是他自個兒親為將帥,胳膊伸得太長了,好歹項燕算得上老實本分。

知道軍隊必遭不測、寡不敵眾,都死到臨頭了,還剩下一腔孤勇,沒有向秦軍妥協,更沒有為偷生向楚王倒戈。

從這一點上看,足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項燕忠誠可靠。

第二,秦軍締造出一支強勁的隊伍,乃秦王與將軍士卒在集體協作之下的智慧結晶。

楚王在戰事上操之過急,致使項燕在戰場上孤立無援,讓不時摩拳擦掌的秦軍得了實惠。

王翦和項燕各位為其主,王翦在戰爭中的所有表現,讓秦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從此對他信賴有加。項燕則隨楚軍灰飛煙滅,楚王終被秦軍活捉。

項燕VS王翦:項燕想打持久戰,卻無力迴天

打持久戰和拉鋸戰,楚王始終心存疑慮,項燕在陣營中施展不開拳腳,只能跟著楚王的命令亦步亦趨。

戰爭一分勝負的結果,充分表明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楚王的無知和愚蠢,硬生生作死,毀壞了楚國的國運,斷送了楚國的前程。

項燕正確的軍事理念和指導,卻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戰場上適者生存,一切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在任何一個環節或階段,會出現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因素,要麼摁下暫停鍵,滯緩戰局的推動,要麼按下快進鍵,加速一方的勝利與另一方的失敗。

速戰需要有絕對的實力做後盾,楚軍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硬條件。

目光短淺、急躁激進的楚王,根本無法換位思考,體會項燕的難處,最後身亡國滅,時間早晚而已,情理之中,非意料之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