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工作日的早高峰,一群年輕面孔夾雜在仙樂斯廣場的上班族裡,準點走進五樓的上海木偶劇團,那裡藏有一間木偶工坊。

推開掩映的門往裡張望,切割機、巨大的板材、散落的木塊,儼然一個小型加工廠。

一群85後、90後乃至00後的制偶師們在這裡,雕刻、列印、打磨、製作、上色、著裝,用手作創造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海派木偶。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木偶音樂劇《報童之聲》

精雕細刻 老行當有新人

在一間沒有窗的辦公室裡,雕刻師宋懿的辦公桌符合大眾對制偶師的想象——桌子的正中放著一塊木板,上面散落著十幾把不同刀頭的木雕刀,左手邊是幾塊木料,有常規的椴木,也有超輕的巴沙木,幾隻剛剛做好的木頭手放在桌上。在宋懿的家裡,還有一張翻版工作臺,她會雕一些喜歡的木製動植物或者小玉件。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宋懿

1999年出生的宋懿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玉雕專業,兩位00後同事是她的大學同學兼室友。2年前,正值畢業季的她們看到木偶劇團招聘公告,“雕刻木偶,想想就覺得酷”,三人一同來應聘實習生,都被留用了。

宋懿坦言:

“剛進團的時候有點不習慣,原來我對木偶的印象就是像戲曲那樣傳統的造型,沒想到海派木偶現在很現代。”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阿拉丁神燈》

從玉雕轉行做木雕,宋懿的專業技能也沒荒廢,桌上那臺玉雕機,便是用來精細打磨木偶的。有時候像虎口這樣刀口難以推到的部位,就需要藉助機器。

坐在桌前打磨的她,自帶嚴肅感,像位老師傅,起身那一下子,一米七多的個頭,讓人有些猝不及防。輕車熟路拿起木料到切割機處理的她,面對高速的刀片絲毫不畏懼,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宋懿後面那張工作臺屬於她的同學,同樣做著木雕師。辦公椅上放著一個小紅薯的玩偶,宋懿說:“她業餘是小紅書的美食博主,有一萬多粉絲呢。”

顏值擔當 賦予木偶性格

要說劇團的顏值擔當,清秀的潘馮軼可以算一個。她是劇團的偶型設計師,也負責為木偶化妝。

辦公桌旁,一架宜家的經典黑色小推車,三層擺滿了顏料。她的平板電腦上正在畫新戲的人物造型——一個戴著粉色畫家帽的小男孩。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潘馮軼

演員柴玥走進來和她討論著人偶的頭部比例,《報童之聲》裡的人偶頭放在桌上做參考,3D列印的白色頭部模型等待上色。確定了比例,潘馮軼在另一張工作臺上攤開報紙,開始放樣,1:1畫出木偶的真實大小。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報童之聲》 王凱

潘馮軼是學戲曲化妝出身,她的大學同學大多進的是越劇院等戲曲院團。

給木偶化妝,和給真人上妝,可大不相同。

1

新手化妝如果眼線畫不直、眉毛描太粗,一根棉籤蘸點卸妝液便可以解決,但是木偶化妝用的是丙烯顏料,幹得快,卸不掉,潘馮軼只能小心再小心,避免畫錯,否則,只能再覆蓋一層。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小狼盧卡斯》

2

眼影、腮紅不用眼影刷和粉餅,用的是噴槍,更加均勻。

3

上完妝後,一層透明漆一噴,亮面妝容立馬啞光,這便是定妝了。

在偶型設計製作過程中,潘馮軼會想方設法讓木偶更生動,更有血有肉。

她說:

“我喜歡設計看得出性格的木偶,希望把表情做在木偶的臉上,希望看到它的生命,而不是完全去依賴演員的表演。”

那一張張的表情是木偶的靈魂,是一個創作者的愛和技藝,讓“沒有生命的軀體”帶上靈性。這不僅僅是演員的功勞,也依靠著木偶設計師們的創作。

尋覓布料 跑斷腿磨破嘴

給偶製作服裝,屬於制偶環節中比較後期的部分,服裝師邵臻常常為了巴掌大的布料跑斷腿磨破嘴。每一個偶,穿的都是“高定”,一針一線都是邵臻縫製的。

她說:

“木偶的結構和人不一樣,即使我把三圍資料報給外面的老裁縫,他也做不出這樣的衣服,更何況我們還要為機關和木偶動作留出餘地。”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邵臻

上戲木偶表演專業畢業的邵臻,在進團一年後選擇了從臺前轉到幕後。

沒有一個木偶擁有相同的衣服,

上海木偶劇團的每一部戲風格也大相徑庭。

像人偶同臺的音樂劇《報童之聲》裡的木偶,本來衣服就小,身上還打著補丁,需要的花色種類更多。邵臻在面料城一家家尋覓合適的布料,“每次都要特別客氣,因為我一種布只要兩米,人家可能不賣給我。”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報童之聲》

在《報童之聲》中,導演提出要帶有肌理感的面料,需要自己扎染、手工壓褶、高溫定型,因為達不到加工廠的接單量,邵臻就想方設法模擬出機器的效果。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報童之聲》

經典木偶劇《賣火柴的小女孩》需要衣服在黑暗中發光,邵臻就拿個特殊的手電筒到面料城一家家照過去,尋找需要的熒光面料。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賣火柴的小女孩》

同樣是手工製衣,現在市面上給娃娃製作衣服的手藝人,賺的錢比邵臻這樣的制偶師多得多。

然而,邵臻卻從一戲一格的多樣挑戰中找到了工作的價值感,這一部戲是古裝,下一部可能是皮影,再下面又是現代戲,可以嘗試很多新東西。

“我們身邊的人從同學變成同事,大家都有木偶的情節在,就好像一個大家庭,所以都不願意離開。”

海派木偶 始終與時俱進

人偶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海派皮影《九色鹿》、音樂劇《報童之聲》,每一次劇團的新作品都讓這間小小的辦公室歡呼。

每個人因此被逼成了多面手。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最後一頭戰象》

比如部門主管蔡定相,他不僅會製作杖頭木偶、提線木偶、皮影,還在《最後一頭戰象》當過演員。

偶的突破,離不開集體的鑽研與付出。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蔡定相

蔡定相介紹,近千年來,木偶製作的材料都是使用木頭,後來逐漸採用了報紙、樹脂注模,現在變成3D列印和木頭結合。

比如《報童之聲》中就運用了最新的3D列印技術,相對堅固,拋光之後可以在其表面呈現更多面板的肌理,主要角色的人偶還採用了工業級3D列印,使木偶看起來更真實細膩,也更令小朋友接受和喜愛。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報童之聲》

在機關的操控以及木偶修復上,劇團也一直在迭代。

當年,老一輩制偶師自己熬漿糊當膠水,但這樣會遭到老鼠啃食,損壞木偶。中藥材磨成粉混合膠水,在以前可以模擬木色修補,但時間長了,容易發黴,現在都已經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在保留傳統木偶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科技創新讓海派木偶呈現出更大的生命力。

“其實木偶製作是一門很深奧複雜的學科,制偶的時候不單單要形似、神似,還要運用到很多物理知識。現在就是缺少一個契機,缺少一個平臺,沒有讓年輕人更瞭解我們這個行業,他們一旦瞭解下來,肯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去進行研究的。”90後的蔡定相說。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海派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

後記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木偶劇《創世——補天》

90後、00後的這些年輕人願意為海派木偶非遺奉獻青春,絕非單純的喜歡。或許就像上海木偶劇團提出的海“o”品牌計劃寓意的那樣,“海偶”這門藝術背後的文化價值,以及它的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賦予海派木偶更廣闊的空間,這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時,劇團也在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平臺與空間,讓他們在藝術的“海洋”中發揮暢想。

透過舞臺上所展現的一部部優秀作品,“海偶”又引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兒童成長,讓每一位走近它的觀眾發出“哦!”的驚歎,海派木偶藝術總能帶給人們驚喜。

舞臺上的“小報童”“最後一頭戰象”,都是這些90後、00後的“孩子”

作者:趙玥(新民晚報·新演藝工作室)

編輯:吳旭穎 唐夢葭

圖片:王凱 攝,上海木偶劇團提供,部分源自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