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羅泉會議遺址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書院遺址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明清時的老街

李貴平 文/圖

前不久,成都15輛大巴車載著900名戶外愛好者,經成渝高速公路,浩浩蕩蕩開到蜀中名鎮羅泉。

群山環抱中的羅泉古鎮,山色蔥蘢,空氣清新。當成群的戶外愛好者一出現,鎮上人都傻了眼。平時冷冷清清的鎮子頓時比過年還熱鬧,孩子們滿街跑來跑去。

不過,鎮民們“有備無患”,他們一大早就在門前擺放著連夜趕製出的豆腐包子。

頭天晚上一直下雨,一副鎮長焦慮地給他朋友、成都知名驢友“獅子”打電話說:“如果明天繼續下雨你們不來,全鎮人都會扛著豆腐包子來我家喊買單,那一輩子也吃不完呀。”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國內唯一拜“鹽神”的古廟

羅泉,一座隱於深山中的百年老鎮,曾經權重一方,管轄仁壽、威遠、資中三地。沱江支流珠溪河,從鎮邊緩緩流過千百年時光。

《資中縣誌》載,羅泉鎮成名於三國時代:諸葛亮南征時,發現這鎮子商賈雲集,但溪河不能飲用,他命人挖井取水,井的形狀似籮筐,泉水奔湧,名之“羅泉井”。

來到羅泉,當然得去看看鹽神廟。

鹽神廟是國內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位於五里街子來橋的東隅。子來橋建於明代,長50米,橋頭立有龍頭和貔貅,綠苔斑斑。

跨入廟門,那古樸之風撲面而來:嚴整古樸的建築,透視著濃郁的滄桑味兒。從戲臺下穿過進入院壩,先是一片令人壓抑的暗色,進到院內豁然開朗。院壩正前方的臺階上是正殿,兩側有牌坊、戲臺、耳樓、走廊等。

主脊正面,翹角密佈,每個翹角都掛有響鈴鐺兒。曾多次來鹽神廟採風的成都攝影師趙平說:這屋脊上的鈴鐺聲讓平時寂靜的廟宇有了活力:一夜風吹,鈴聲悠揚,宛如一首悅耳動人的樂曲,傳說中經常吸引各種龍、鳳、虎、豹等飛禽走獸駐足傾聽,整個廟頂也成了善獸益鳥的大樂園。

鹽神古廟,佔地面積1275平方米,建築形態儲存完好,這在整個西南地區都很罕見。

《資中縣誌》另載,羅泉鹽業比中國著名的鹽都自貢,還早400年。它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經唐、宋、元、明代,在歲月更替中不斷髮展,至清朝時發展到頂峰,光緒年間已有鹽井1500多口,所產精鹽於1925年獲得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當地鹽商們出資修建鹽神祠,得皇帝認可後改名為“鹽神廟”。這也是國內獨一無二的鹽神廟。

“鹽神”是誰?大名鼎鼎的管仲。

管仲,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當年他靠開徵鹽鐵稅,為齊國成為戰國霸主立下舉世之功。

鹽神廟中自然有管仲塑像,其兩側對聯雲:“匹馬釋黃忠,仁義公心垂宇宙;單刀驚魯肅,英雄浩氣壯山河”,寓意在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以仁義禮信為重。

如今的鹽神廟,只有70歲的胡道長一人看護。胡道長50歲時拜師出道,青燈孤影中,一住就是20年。

秋風瀟瀟,煙雨濛濛。羅泉鎮五里古街,猶如一幅蒼潤悠遠的寫意畫,到處是儲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屋簷上的玲瓏翹角、木刻石雕,門匾窗花,無不顯露出老鎮建設者的精湛技術。

羅泉鎮還有一個有趣的歇後語:羅泉井的鍋巴鹽一一包鹹(涵)。這說的是,“鍋巴鹽”是羅泉井獨有的特產,是將鹽井中的滷水加以黃豆磨成豆漿,放入鹽鍋裡的鹽滷熬煉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鍋中的鹽汁結成鍋巴,越結越厚,最厚的可達一市尺,冷卻後堅硬如鐵,要用鐵錘才能打成碎塊,用麻繩吊著,按斤雨售賣,價格是普通食鹽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賣主就說這是鍋巴鹽。問:鹹不鹹喲?賣主就回答:“包鹹”。而“鹹”字與“涵”字諧音,於是人們就借用來作為寬容諒解之詞。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明清時的老街

習武之鄉的“保路”壯舉

“鎮上老輩子,大多會些拳腳。”在牆體斑駁的羅泉老茶館,自稱每天要來“泡”半天茶的居民鍾四寶告訴我:目前中國武功約有58個派別之一,其中極富盛名的“盤破門”功夫就創源於羅泉鎮。

原來,羅泉鹽業自古繁榮一方,也引來土匪出沒,一些富商或家族為保家護院,紛紛開辦拳社訓練子弟,如此便武風盛行。

清雍正年間,羅泉鎮新橋村有個叫劉灨的袍哥大爺,他經營鹽業,家道富有。劉灨27歲那年隨一名道人去峨眉操習盤破門拳法,後又三下河南嵩山,學得少林寺拳法。他將峨眉武術、洪門武術、嶽門脫化功等眾多功法融於一體,獨創了“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拳法,從而創立了名噪一時的盤破門。

傳說這劉灨大半生浪跡江湖,晚年回到資中縣武廟和羅泉鎮後,細心教授武功。他根據教派祖訓,令弟子只習武不做官,這樣弟子們都與科考無緣,卻熱衷於打擂臺比武功。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是武聖人關羽的生日,劉灨把這一天定為打擂比武的日子,四川各路袍哥習武之人都會慕名趕來參加並祭祀關公,互行“歪屁股禮”(即相互側著身子歪著屁股打躬作揖,這是四川袍哥的特殊禮節),熱鬧非凡。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羅泉鎮的盤破門武功,還多次代表四川省參加全國和世界級武術大賽,斬金獲銀上百次。

那天下午,我在子來橋附近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朱姓老人在練習盤破門。他身手矯捷,舉手投足,風生水起,呵呼吐納。半小時一口氣兒練完,臉色平靜如常。

朱大爺身邊一男子給我講了個故事:那年十一黃金週,鎮上游人如織,有個外地男子正要偷擰一遊客的相機鏡頭,被義務安全員朱大爺發現。大爺跨步上來緊緊捏住小偷的手。小偷的同伴朝老人瞪眼辱罵,還想扇他耳光,哪知手沒挨著就被老人另一隻手捏得梆緊。兩人拼命掙扎,臉色蒼白,掙到後來被老人反扭手臂。賊娃子知道遇到高人了,馬上跪地求饒。

“我們這老鎮,大夥兒來來往往就像一家人,從光屁股娃娃到老得杵柺杖,街坊鄰居連架都不吵,哪裡容得下偷雞摸狗的下三濫事?”朱大爺笑著說。

好武之人,必秉忠義。

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舊址,牆上有一面“羅泉井會議”字碑。這裡,居然是醞釀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歷史故地。

1911年6月中旬,為抵制清政府向列強出賣築路權,四川保路運動同志會成立。是年8月4日,由同盟會會員(也是袍哥大爺)龍鳴劍、秦載賡發起,在福音堂召開“攢堂大會”,決定發動武裝起義。

同年9月7日,川督趙爾豐在成都引發“成都血案”,龍鳴劍、秦載賡等人立即將訊息書於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發出“水電報”。

一時間,四川各地紛紛起義,抗擊清軍。羅泉會議也成為四川保路運動中由和平請願向武裝鬥爭的轉折點,併成為武昌起義推翻清廷的重要導火索。

貴在行走丨羅泉古鎮:“天下第一鹽鎮”

當地有名的豆腐包子

不吃豆腐,不算來過羅泉

明清時候的羅泉古鎮,原有九宮一寺八廟,但如今,一些遺蹟因年久失修蕩然無存,尚存鹽神廟、城皇廟、萬壽宮、東嶽廟、羅泉會議會址、繡樓、四合大院以及許多古民居。

來到羅泉古鎮,如果不品嚐當地的豆腐,算是白來一趟。

四川民間有“羅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羅泉”的說法。

鎮文化站一位工作人員訴我,古往今來,茶馬古道商人經過羅泉歇腳時,都喜歡品嚐羅泉豆腐,離開後他們也逢人便講羅泉豆腐獨特的美味,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羅泉豆腐的美名就香飄四方了。

“用石磨推出的豆腐,又細又嫩。”在鎮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說,他家祖祖輩輩都用石磨磨豆腐,雖然如今有了電動磨豆腐機,但老王把家傳手藝傳給了女兒小王,一再叮囑她依然使用石磨磨豆腐,說這樣磨出的豆腐才細膩、鮮嫩、綿實。

前面提到的“豆腐包子”更是四川一絕。豆腐包子,是把肉餡夾在豆腐中間,進行各種烹飪,吃起來特別有味道。小王說,是清澈球溪河的水和當地鹽業的發達,才造就了當地豆腐好吃的秘訣。

鎮上的豆腐包子一般6毛錢1個,10元1斤,價格不貴,味道很美,不僅本場鎮的人喜歡,成都、重慶、貴州等地也常有人開車來品嚐。

羅泉街上,到處可見賣豆腐包子的攤點。居民們也不吆喝兜售,頗有點“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怡然自得,而不像許多旅遊區,老遠就對著遊客大聲武氣地鼓吹他們的東西如何好。

那天下午黃昏時,全鎮的豆腐包子都被來那成都的700多名驢友一購而光。動作慢點的,就垂涎著抱怨“咋不多準備一點嘛”。

經數上百年滄桑,羅泉鎮就像一位無人打擾的遲暮美人,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一樹一草,都不緊不慢地保留著往昔風韻。

那天黃昏,春雨滋潤街頭,懷著佈道式的神聖感,我默默走在羅泉鎮的老屋和斷壁殘垣間,手頭的相機輕輕釋放快門。不遠處的珠溪河汩汩滔滔,低吟淺唱,像是為這個曾經的“天下第一鹽鎮”唱著輓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