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思考快與慢:真正靠不住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大腦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事實上,人們的決策和行為常常被許多看不見的因素影響。比如,直覺常常導致人們追求錯誤的東西,人們的感知和記憶並不可靠,人們對於自己心理狀態的感知和記憶尤其不可靠。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主流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假設,在很長時間裡,都被認為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公理,它讓我們相信,人們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出於理性計算,都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以丹尼爾·卡尼曼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理性其實不那麼可靠,人們的決策過程其實充斥著偏見和謬誤,甚至是自欺欺人。

領導者和我們每個人在制定和做出重要決策時,尤其容易落入意想不到的思維陷阱。

思考快與慢:真正靠不住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大腦

圖片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發(弗朗西斯科·卡涅多攝)

1

-THE FIRST-

快思考與慢思考

關於人類大腦,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人的思考模式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快思考是指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慢思考則是指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

依賴直覺的快思考執行起來速度快,不怎麼消耗腦力,不用意識控制;慢思考,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力,主動控制。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思考快與慢:真正靠不住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大腦

眼前的這兩條線,你覺得哪根長?

相信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說:第一根。

但實際上,這兩條線是一樣長的。

再比如,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展示了這張圖片:

思考快與慢:真正靠不住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大腦

看到這位女性的臉時,你可以確定且迅速地判斷這位年輕女性的頭髮是黑色的,你還知道她正在生氣。

此外,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對其行為進行推測:

你感覺到這位女性正要說一些刻薄的話,也許聲音又大又刺耳。

丹尼爾·卡尼曼說,推測被觀察物件即將做出的舉動並不難,這種活動是無意識的,而且毫不費力。

這就是快思考。

那慢思考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面對“17乘以24”這道算術題時,你可能知道答案的大概範圍,但是除了少數接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士之外,如果你不花點時間去計算的話,就無法得到正確答案。

這個計算過程對你來說,需要集中注意力,刻意並且努力進行,還要遵循一定的方法,這就是慢思考。

丹尼爾·卡尼曼透過各種心理學實驗結果證明了一件事:人在主觀上,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著自己的決策。但實際上,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才是你行動的依據,你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在直覺系統的指引下,在無意識之間完成的。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是由於人類大腦天生具有惰性,不願意多付出這些注意力。在這種惰性的作用下,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往往會對依賴直覺系統的直觀判斷無條件接受。依賴直覺的快思考,也就成為了人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情況下,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就會更加弱勢。

關於這一點,丹尼爾·卡尼曼列舉了一個更加有趣的實驗結果:

稽核官稽核犯人的保釋申請,成功率跟稽核官吃沒吃飯有很大關係,實驗表明,稽核官在飯後審,透過率高達65%,幾乎是平均水平的兩倍。透過率最低的是什麼時候呢?是在稽核官飯前的時段,那時候稽核官又餓又累,沒什麼精力,往往不會認真判斷,直接棄權,也就意味著保釋申請不透過。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的直覺系統與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處於一種合作分工的狀態,如果能實現這兩種模式的合理分工合作,人的思考和決策將會事半功倍。

2

-THE SECOND-

依賴直覺與快思考

會導致三種錯誤

丹尼爾·卡尼曼對直覺導致的偏見和失誤,進行了非常系統深入的研究,在書裡也列舉了大量現象,比較典型的有三種。

而這三種現象,也是許多領導者容易落入的思維陷阱。

1 過度關注“典型”導致的偏見

人們會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了典型背後的機率。

丹尼爾·卡尼曼團隊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人在紐約地鐵裡閱讀《紐約時報》,然後讓你猜測她的學歷,她是有博士學位,還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有。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想都沒想,就選擇了博士學位這個選項,這是基於典型性偏好做出的判斷,但從機率來說,這個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

因為在人群裡,有博士學位的人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相差的是很多的。而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系統會對“看報紙”這個典型特徵過分關注,很容易讓你忽視基礎機率,這就是典型性偏好導致的偏見。

丹尼爾·卡尼曼還列舉了著名的琳達實驗。實驗人員先虛擬一位女性琳達,然後開始描述她,她關心社會歧視問題,她曾經參加反核示威遊行等等,然後讓志願者來判斷琳達的身份。關於琳達的身份有兩個選項,一個說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另一個說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並且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按道理說,第一個選項的機率更大,但實驗結果顯示,選第二個選項的人更多。這就是因為人們更願意選典型特徵更多、細節更豐富的選項,而忽視了一個統計學原理——特徵越多,機率越低。

2 把“容易出現”與“機率較高”弄混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現象: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

比如,你看新聞,發現上個月發生了一起飛機相撞事件,那你出遠門就容易選擇開車或者坐火車。如果依靠理性,你應該去認真計算各種交通工具的事故機率才對。這種現象被稱為“可得性偏好”。

又比如,以色列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可事實上,在恐怖活動中死亡的人數,遠遠小於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由於新聞媒體更關注恐怖事件,經常報道恐怖事件,這就導致公眾更容易聯想到恐怖事件,而不是去計算背後的機率。所以即便是襲擊規模不大的恐怖事件,也能引起社會的巨大恐慌。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可得性偏好的成因,在於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系統會將“容易出現”和“機率較高”弄混,寧可做依賴直覺的判斷,也懶得啟動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進行科學的機率運算。

3 喜歡錯誤的解釋因果關係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類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對事物進行因果關係解釋。

但是,它的解釋是合理的嗎?不一定,這在兩種情況下特別容易導致偏見:

第一種情況,是對隨機事件進行因果關係解釋。比如二戰期間,德國發射V型火箭襲擊倫敦,倫敦人發現,在不同地區,爆炸點不一樣。很多人相信,在沒有爆炸的地點一定藏著德國的間諜。但是嚴謹的統計分析顯示,爆炸點的分佈只是典型的隨機事件。

第二種情況,人們會對迴歸平均值的結果進行因果關係解釋。例如,高空滑雪技巧比賽,運動員要是這回做出一個完美動作,下一次就很有可能出現失誤。

但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系統往往對統計學原理缺乏直觀理解,總是要用因果關係去解釋。比如,要是下一次動作表現不好,你會認為,運動員已經領先了,所以特別緊張,發揮失常。如果下一個動作表現得更好,你就會認為,運動員已經拿到了高分,心情放鬆,也就能更好發揮競技狀態了。

丹尼爾·卡尼曼指出,這樣的判斷往往沒有什麼事實根據,只不過是你大腦裡的直覺式的快思考自動生成了因果關係解釋。因果性偏好的成因,可能和人類與生俱來的合理化天性有關,所見所知的各種事物,都需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合理化解釋。

3

-THE THIRD-

如何改進思考方式

根據上述分析,既然偏見和失誤往往與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占主導地位有關,那麼要解決問題,從原理上來說很簡單,就是放慢思考,主動啟用需要保持足夠專注力的,主動控制的慢思考,來對直覺思考結果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直覺思考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慢思考系統是懶惰的,要讓這個懶惰的系統變得勤快起來,就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來自於外部的提示。就好像一個人特別愛睡懶覺,起不來床,為了讓自己按時起床,他或者需要上個鬧鐘,這是自我提示,或者讓家人到點把自己叫起來,這是外部提示。

這兩種方式相比較,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的。這背後又跟人的一種心理特徵相關:你質疑別人往往會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在自己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這就是成語“旁觀者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當你獨自奮鬥、獨自決策的時候,身邊可能不會有多少旁觀者,而當你身處一個機構之中,身邊就會有很多旁觀者。這些旁觀者會用他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慢思考,來幫你糾正自己的快思考可能導致的錯誤。

所以,集體討論決策雖然會有效率不高的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卻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可以啟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與失誤。

如何改進人們的思考方式?丹尼爾·卡尼曼還教了人們有趣的一招,叫做“事前驗屍”。就是讓人們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導致這件事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把這些原因按重要性和機率進行排序,這樣可以未雨綢繆,預防這些失敗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實際上,這是一種有意識的啟用慢思考、啟動慢思考的集體決策方法。

丹尼爾·卡尼曼還有一招,叫做飲水機閒談,就是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辦公室的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去面對這些批評雖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氣自我批評,還是容易得多。而無論是聽別人的閒言碎語,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目的都是一個,讓思考慢下來,讓你的慢思考系統運轉起來,儘量避免直覺思維的快思考可能給你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主流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假設,在很長時間裡,都被認為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公理,它讓我們相信,我們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出於理性計算,都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以丹尼爾·卡尼曼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理性其實不那麼可靠,我們的決策過程其實充斥著偏見和謬誤,甚至是自欺欺人。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憑藉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制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被公認為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END

編輯|丁凝 主編|張寧

〖 企業觀察報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