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人生都會遭遇輝煌和低谷,也會經歷榮光和屈辱,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更多的人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既不願招惹麻煩,也不想引火燒身。

人們寧願居悲處下、忍辱含垢,只是寄希望於水滴頑石,然後一鳴驚人。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有一次特殊的經歷,讓詩人從頹喪中變得振奮,並感悟到極其深刻的道理。下面介紹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贈別君素上人

中唐:劉禹錫

窮巷唯秋草,高僧獨扣門。

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

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

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

劉禹錫是與白居易齊名的中唐詩人,他早年參加革新運動,後來卻多次被貶,這首詩就創作於其被貶朗州司馬期間。詩人獨在異鄉、孤寂難耐,心情也非常鬱悶和煩躁。後來君素上人不辭辛苦,千里迢迢地趕到朗州來看望和開導他。

詩人與其促膝談心,並請教了很多問題,心情逐漸變得開朗,也感悟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他又想起自己學習儒家學說的經驗,將儒學與禪理進行了對照,然後在詩行中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詩人被貶後處境悲涼,而高僧卻不遠千里、跋山涉水地來到詩人的居所,並且不避嫌疑、不懼閒言碎語地扣響了柴門。上人之所以不顧羈旅艱辛,又不畏日曬雨淋地來看望詩人,一定也是欽佩他的高潔品質。

劉禹錫雖然在詩行中不提感激二字,但是高僧風塵僕僕、千里來訪,著實讓作者倍感驚喜,甚至覺得對方比親人還親。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所以接下來詩人就萬分感慨地說,“

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

。”詩人偏居深巷,蓬門閒閉,應該之前與這位上人素不相識,最多也就是有所耳聞,但見面之後卻一見如故。

詩人也毫不客氣向高僧請教“無言”之法,對方都一一作答,毫不保留,並讚賞劉禹錫問題犀利、視角獨特。言談之間,不僅氣氛熱烈輕鬆,而且彼此都很開放灑脫。作者雖然是儒家弟子,但此刻他卻感覺彼此如同一家。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頸聯表達了詩人在這次會晤後的收穫,“

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作者是說因為風吹水面,從而形成碧浪;而珍珠即使蒙了灰塵,也不改其光彩奪目的本質。

再細細揣摩,詩人既誇讚了上人不受世俗影響,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雖然身處困境,卻不失鬥志,依然對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如果從禪理的角度進行思考,作者又告誡人們,

悟不因人,在心而已

就像一個啞巴享受了一頓饕餮盛宴,信知其味,而無法用言語表達。一個人的口耳之間只有幾寸的距離,有時都不能完全聽清楚,他人就更無法知曉。所以作者提出的無言之法,與禪宗不立文字的觀點竟然不謀而合。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結尾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

。”詩人從小勤奮好學,不僅細心鑽研儒家學說,而且也對道家和禪宗的理論非常感興趣。

透過對比分析,詩人發現儒釋道並非冰火不相容,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劉禹錫非常興奮,在這樣的窮鄉僻壤,也能有幸感悟深刻的道理。

劉禹錫送別高僧,譜寫了一首佳作,見解深刻,讀了三遍才能體悟

南朝梁代才子江淹曾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劉禹錫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襟懷恬淡、任運隨緣,彼此之間無須時刻掛念,也不必如陰陽隔斷那麼傷感。

詩人與高僧的一番交談之後,深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道出了自己的深刻體會。讀完全篇,大家有什麼感悟,歡迎分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