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河北鉅鹿:百年四股弦 聲聲唱古今

河北鉅鹿:百年四股弦 聲聲唱古今

初夏時節,鉅鹿縣觀寨鄉石佛店村,一場文藝下鄉活動正在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股弦傳承人解會謙正帶領著他的團隊,為當地百姓上演四股弦傳統大戲《忠保國》。

今年已是57歲的解會謙,舞臺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乾淨利落,充滿金屬質感行腔的高昂飛逸,精湛的演繹得到了臺下觀眾一波又一波的掌聲。

河北鉅鹿:百年四股弦 聲聲唱古今

2008年鉅鹿縣四股弦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每年解會謙都會帶領他的四股弦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為當地百姓義務演出,傳播四股弦非遺文化,如今四股弦已成為當地百姓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

從小結緣

“父親和祖父都是四股弦老藝人,打小耳濡目染便對四股弦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解會謙1963年出生於鉅鹿縣紀家寨村一個四股弦世家,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板胡師,兒時父親拉著板胡唱四股弦成為解會謙腦海裡最深刻的記憶。

鉅鹿四股弦起源於清道光年間,鉅鹿藝人王不當和山東琴師齊大牙合作,在民間俚曲的基礎上,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元素,以中原官話為舞臺語言創作、融合,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新的地方劇種,名稱就取決於當時主要的伴奏樂器四股弦。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滿燕趙陽剛之氣,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

1977年初,國家開放了傳統戲劇的演出,四股弦迎來了新生。紀家寨村作為四股弦的發源地,為了保護和傳承四股弦藝術,在老支書的建議下,紀家寨村成立四股弦培訓班,開始發掘曲目招收學員,14歲的解會謙第一時間報了名。

“剛開始父親想讓我學板胡,我內心卻喜歡上了舞臺上的‘唱唸做打’!”解會謙回憶道。“那時只要是四股弦演武戲,我都會從頭看到尾,主角那氣勢,一招一式,太讓人羨慕了!”父 親拗不過,在其推薦下遂拜當地老藝人紀長春為師,開始學習四股弦戲曲表演。

一年後,解會謙迎來了一次機遇。著名戲劇表演家同時又是四股弦名家劉少樓在邢臺市成立青年四股弦劇團。“當時劇團遍訪名家,特意找到我父親並邀請我父親入團,父親為方便我學藝,帶我來邢遂拜師劉少樓老師!”

“那個年代學藝很清苦!”解會謙回憶,進劇團第一頓飯吃的是玉米麵摻榆錢蒸的玉米餅,就著老鹹菜,小巷深處不大的小院成為劇團臨時的家。

“為了練好基本功,天不亮老師就站在我們門前,起床慢了那就得挨棍子!”劉少樓老師武行出身,特別注重身架基本功訓練,每天早上除了吊嗓子練氣息之外,翻跟頭和刀槍棍棒練習,成為雷打不動的功課。有一次,早上下起了大雪,老師照常在院裡清出一塊場地,要求練習翻跟頭和刀槍棍棒,直到我們練功的棉衣棉褲都溼透了才罷,“晚上睡覺時,胳膊、腿、手腳全腫了,床都上不去了!”就這樣日復一日解會謙打下堅實的基本功。

學藝苦澀艱辛,但看到老百姓對四股弦的熱愛,便激發解會謙的學藝熱情。

一次劇團在邢臺縣牛峪村流動演出,劉少樓老師獻上了《黃逼宮》《黃鶴樓》等拿手作品。“舞臺上老師形體俊朗,武戲文唱,連髯口都帶著戲……”解會謙回憶道,一場戲下來邢臺市四股弦劇團名氣打響了,散戲後老百姓爭著搶著請劇團老師吃飯,在那個物質還很匱乏的年代,當地村支書端著裝滿香菸和糖的大筐送上舞臺……至今回憶起解會謙仍充滿自豪和驕傲。

“好好學,我也要成為大師!”年輕的解會謙暗暗下定決心,劇團裡髒活累活都搶著幹,邊學邊練邊向老師請教。漸漸地老師把一些跑龍套的角色交給他。雖說是龍套角色,解會謙每次上臺前都會仔細琢磨認真對待,經過日夜苦練,終於迎來人生機會。

20歲那年,劇團在北康莊演出,當晚演出四股弦傳統大戲《單刀會》,劇中扮演周倉的老藝人家中有事,解會謙被臨時頂了上來。舞臺上解會謙一亮相,舉手投足間將周倉的氣勢及忠君護主之情演活了,“好小子,可以啊!”當晚的演出得到劇團眾位老師的認可。“那次出演,算是正式出師了!月底還領了20多塊主角工資!”解會謙回憶起來難掩興奮。自此解會謙開始了四股弦正式演繹之路。

隨後幾年間,解會謙跑廟會、跑鄉村、跑山區,邢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和他的四股弦藝術也日漸精進,“當時雖說報酬不多,每天卻過得很充實。”解會謙談道。

逆境重建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於各種原因演員迫於生計紛紛下海或改行,解會謙為挽救四股弦藝術,期間先後兩次組建劇團後被迫解散。

為了生計,解會謙開始南下廣東做中藥材生意,但心中對四股弦始終有著一種難捨之情。“有一次,在廣州和朋友在KTV唱歌,朋友唱流行歌曲,我卻不由自主唱起了四股弦!”解會謙回想起來仍充滿無奈。

2004年,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普查,縣文化局的領導找到了解會謙,詢問他看能不能把四股弦重新組建起來。解會謙當時面臨一個兩難抉擇,一是當時會唱四股弦的人也越來越少,且多在70歲以上,組建需要資金、需要人員這些絕非易事;二是南方的生意。

那一段時間,解會謙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四股弦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不能在這一代把四股弦技藝傳丟了!”最終解會謙排除阻力,決定留在家鄉組建四股弦劇團,傳承四股弦文化。

當時擺在眼前的困境是一窮二白,成立劇團沒有演員。解會謙跑邢臺、永年、威縣、廣宗等地,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誠心邀請這些僅存老藝人參與,並向老藝人承諾,開不起工資,自己墊。沒有服裝道具,解會謙就跑到廣宗縣一個小劇團,將人家的舊服裝道具租來用。

最終一個20多人的四股弦劇團成立了。第一場演出解會謙印象深刻,位於邢臺縣馬家堖村。當看到臺下人山人海的觀眾,看到當地百姓對四股弦劇種那種熱愛,十多年沒有登臺的演員精神為之一振,大夥兒又找回了當年的激情!

那一年春節,解會謙顧不上天寒地凍,騎著摩托車出門聯絡業務。在外表演,會遇到各種困難,風吹雨淋對他們來說再平常不過。有一年夏天,正在演出時天氣突變,狂風把戲臺頂棚捲走,幕布吹亂,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由於戲臺搭在一個坑裡,不一會兒,戲箱都漂了起來。有時,演完戲對方找藉口少給錢甚至不給錢,解會謙還得好話說盡,儘量把錢要回來給演員開工資。有時錢要不夠了,他就自己往裡墊。

河北鉅鹿:百年四股弦 聲聲唱古今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2007年,解會謙被確定為四股弦第六代傳承人,2008年四股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創新

“在我的心中有個信念一直在激勵著我,只要我們堅持,這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會有人喜歡,就會有人從我們手中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解會謙說。

明知劇團工資低,但為了四股弦的發展,解家幾代人都不遺餘力地參與其中,解會謙的愛人薄雲雪和弟弟解會嶺、弟媳婦安鳳敏都是團隊主力,甚至把女兒女婿培養為第七代傳人。“現在的四股弦,對藝人已經很難再有吸引:年輕人根本不願學,因為掙得少;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也不願意幹,因為掙得少。”解會謙談到。

河北鉅鹿:百年四股弦 聲聲唱古今

為了傳承發展,演出間隙解會謙在劇團開設免費培訓班,努力發掘新人,“只要有人愛學,我都會手把手教,毫不保留。”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和關注四股弦。解會謙在傳承過程中,以四股弦的基本調式大膽創新,吸納了豫劇、梆子、亂彈、絲絃等劇種的調式和板式及行腔藝術,使得四股弦劇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在韻腔大起大落的行腔特點上加上裝飾音,使唱腔更加豐富、使行腔更加高昂飛逸,在舞臺動作改進中打破格式化,使個別動作更加誇張、更加寫意,四股弦的影響力越來越廣。

“2009年國家出資為劇團更新了音響、樂器,添置了服裝、道具,改善了演出條件,四股弦劇團煥然一新。”解會謙說。

近幾年,解會謙和他的劇團演出足跡遍佈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多省市,雖然多是農村市場,但影響不小,生存環境有了大的改善。劇團也在弱勢中實現了突圍,目前劇團演員發展到50多人,近幾年又從安陽戲校招聘了兩名年輕的專業演員;在外出演出中與其他劇團交流學習,在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新編排了四股弦《王莽篡朝》、《小紅袍》、《天河配》、《追魚》等劇目。

鉅鹿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四股弦開始陸續走進鉅鹿當地校園,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成立了鉅鹿縣四股弦傳承教育基地,隨著各界的持續關注,鉅鹿縣四股弦迎來了春天。

“現在我們這些人啥也不圖,我們有個信念,就是希望把我們這點兒東西傳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瞭解它、喜歡它。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要不遺餘力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解會謙說。

非遺名片:

鉅鹿四股弦

又稱冀南四股弦,是河北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源於河北省鉅鹿縣,流行於冀南、豫北和魯西北廣大地區。以鉅鹿方言為代表,以五聲調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滿燕趙陽剛之氣,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弦,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2008年,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編輯:胡良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