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奮鬥逼?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奮鬥逼?

.......... 01 ..........

前兩天聽到個很有意思的詞,叫“奮鬥逼”。

一開始我還納悶,怎麼努力奮鬥也變成罵人的話了。後來看了解釋才知道,所謂的“奮鬥逼”,是指一些

學歷、背景、業務能力都不是很出眾,但是吃苦耐勞,從不抱怨加班,堅信比別人付出更多體力和精力,就能做得更好的人。

被稱為職場奮鬥逼的人,通常有如下幾個特點:

天天在朋友圈裡轉發正能量打雞血的文章;

不管工作做沒做完,都要在老闆面前裝出一副正在加班很忙的樣子;

當老闆問起時表示工作量一點也不大,加班完全沒問題,甚至拖著全組其他人跟自己一起加班;

每天早上第一個來,晚上最後一個走,無條件贊成老闆的所有決定……

看完這些,我大概明白他們遭人討厭的原因了。

奮鬥逼大概就是我們讀書時很討厭的那種偉光正“學習委員”,雖然身為打工群眾中的一員,卻處處幫著資本家說話,站在廣大群眾的對立面。

然而,並不是所有努力奮鬥的人都該被稱為奮鬥逼。奮鬥逼之所以是奮鬥逼,不在於他奮鬥,而在於他傻逼。

踏實奮鬥的人,有著清晰的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並且不斷透過現實的反饋來調整和最佳化自己的行動;

奮鬥逼則不一樣,他們或許也有清晰的目標,但完全搞錯了到達目標的路徑。

他們的目光僅僅侷限在辦公室的狹小格子間內,天天盤算著如何打壓同事和競爭對手來獲取老闆的青睞。

在他們眼裡只有零和博弈,成功只能透過踩低別人來實現。用不計回報的傻幹、蠻幹、死幹來獲取領導的認可。而不是用獨立思考,來獲得工作能力和更大視野格局的提升。

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比如我以前公司有個同事S,就是典型的傻幹型。

一份2天時間就能完成的專案結案報告,他卻花了一個星期。而且這一個星期裡,S每天加班到深夜,發的朋友圈都是晚上10點以後,配的圖片不是在點夜宵就是露出辦公室電腦的一角,寫的文字也是那種“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雞血文。

自我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有一天領導下班臨走時,看到S還在埋頭苦寫PPT,就走過去拍拍肩膀問在忙什麼,S一臉自信地說正在準備下星期週會的結案報告。

結果領導掃了一眼他的報告,說你怎麼搞得這麼複雜,準備那麼多無關的資訊幹什麼,週會上根本用不到。

一旁的幾個同事聽到了,都暗自竊笑。而S一臉懵逼,呆在位置上一動不動。

這個事情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了解週會的目的以及結案報告的演講時長,再來梳理和分配報告中要展示的資訊,抓大放小。

可S不管,在他看來結案報告就應該事無鉅細,不然怎麼能體現自己努力了呢?而且這種努力一定要讓領導知道,不然怎麼能突出自己和其他不加班的同事不一樣呢?

這就是傻幹型的奮鬥,相信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看似做了許多努力,但最終成效非常低。

.......... 02 ..........

再把話說回來,大家覺得老闆真的會喜歡、欣賞甚至獎勵奮鬥逼嗎?

非也。

我詢問了周圍一圈做管理者的朋友,無論是公司老闆還是團隊領導,他們對於“奮鬥逼”的態度都出奇一致:

可以有節制地任用,但不能擔當大任。

歸根結底老闆會“喜歡”奮鬥逼的原因,並不在於他能創造多少剩餘價值,而在於他是一個示範,可以啟用內部競爭。

現代管理學上有個“沙丁魚原理”,又稱為“鯰魚效應”。

講的是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但沙丁魚天性懶惰,不喜歡運動,加上返航路程較長,所以人們把捕撈到的沙丁魚運回至港口時,幾乎所有的沙丁魚都死了。

後來有個漁夫想了個辦法,就是在沙丁魚槽裡放一條鯰魚。

因為鯰魚以其他小魚為食物,當它進入一個全是沙丁魚的陌生環境時,就會四處遊動從而引起其他沙丁魚的警覺。

當沙丁魚們發現這個“非我族類”的危險份子進來後,便也會一直遊動,直到返回到港口。如此一來,所有沙丁魚就都是活的了。

這種透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從而激發群體的競爭意識,就是著名的“沙丁魚原理”。

該原理在公司管理上運用的非常普遍。比如引入新的技術,新的專案,新的團隊,然後讓大家內部PK,最後擇優選用。

而奮鬥逼,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成為老闆手裡的“鯰魚”。

雖然他們不一定能給公司生產出更多的價值,但可以起到一個示範作用,用來提醒那些上班偷懶摸魚的員工:

“你們看那個誰誰誰,他上班那麼努力,你們怎麼就不能學學!”

這背後的真正意思,並不是“我很認可那個誰誰誰”,而是“我希望你們都拿出那個誰誰誰的幹勁來”。

仔細品品這兩句話,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反而真正聰明能夠擔大任的人,是不會去當奮鬥逼的。因為他們有戰略思考,懂得什麼地方該用力,什麼地方該放手,而不是一味死幹蠻幹。

他們知道團隊的向心力更重要,而奮鬥逼是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的。

.......... 03 ..........

我們再把視野拔高一點,還能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比如任何一個穩定的公司或組織,其人員構成大致都會遵循“10-80-10”的規律。即最上層10%是極度聰明的人,中間80%是一般普通人,最下層10%是吊車尾的人(如下圖):

為什麼大家都討厭奮鬥逼?

頂部的聰明人想要實現長久穩定的管理,就必須不斷下達統一的意志。例如CEO公佈公司發展戰略,領導決定未來的產品業務走向,老闆選擇增加、刪減或合併部門等等。

然而,意志光從上往下傳達遠遠不夠。

在中間腰部,還需要有人能夠代表和落實這些頂層意志。不然它們就容易變成空中樓閣,無法被貫徹和執行。

於是就出現了一小部分人,雖然他們身處80%的群眾中間,背地裡卻代表著那10%最上層的管理意志。

根據具體情況需要,這些人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觀察監視,打小報告,傳遞“聖旨”,充當白手套……無論是過去的帝王將相還是如今的當官當權,都少不了這種人的身影。

在周圍人看來他們是人民群眾中的“內奸”,在頂層管理者看來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工具人”。

而奮鬥逼,就是最適合充當該角色的人選。

一方面,他們內心堅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在他們看來,其他人都是混吃等死,只有自己充滿了上進心。他們奮鬥的源動力就比別人強好多倍,只要給個機會就能立馬順杆往上爬,為達目的不惜代價。

另一方面,他們願意對上層唯命是從。

無論是被洗腦也好,還是本身就這麼認為也罷,這種絕對服從的態度就深得管理者芳心,用起來也舒心。

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人。最後他們的結局要麼是愚忠而導致下場悲慘,或者是突然開竅後(極少數)重拾完整自我。

現實生活裡也是一樣。

我以前認識好幾個可以被稱得上“奮鬥逼”的人,他們最終都沒有迎來人生逆襲,反而越奮鬥越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人在喪失利用價值後被無情拋棄。

實在是可嘆。

.......... 04 ..........

說白了,奮鬥就好好奮鬥,千萬不要給自己帶上個“逼”字。

聰明的奮鬥,不以打擊和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的奮鬥,憑自己能力在社會上立足的奮鬥,值得敬佩和提倡。

但把“奮鬥”作為自己的標籤,處處凸顯自己與眾不同,來和其他人劃清界限,這就很傻了。

這個世界永遠都是過程不感動人,結果才感動人。

如果你艱苦奮鬥許久,最終成功當上CEO迎娶白富美,這叫勵志故事,沒毛病。

可你還沒成功呢,就開始大呼小叫,每天轉發老闆的雞湯朋友圈再配一句“受教了”,公司裡大事小事都往身上攬,並拖著團隊裡其他同事一起加班,這叫害群之馬。

試想一個公司裡,其他人都是各憑本事把事情做好做完能夠準時下班,這時來了一個奮鬥逼天天說要自覺加班,準時走的員工都是偷懶。

然後老闆一聽覺得有道理啊,你們都應該加班才對,工作量不夠我給你們加。什麼你說加班費?人家不要你憑什麼要?

結果這一個人就把其他人全拖下水,團隊內卷化越來越嚴重。

奮鬥逼以為靠自己比別人更吃苦耐勞就可以上位,殊不知他一個人拉低了公司集體的容忍度,還幫著老闆違反勞動法。到頭來老闆非但不會感謝他,還會覺得這都有人能忍那我下次再過分一點也沒關係。

熱愛生活沒錯,充滿上進心沒錯,艱苦奮鬥更沒錯,但在做這些事情之前,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以犧牲周圍人的利益為代價。

也許我們力量有限,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我們可以儘自己所能,不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糕。

當一個奮鬥者,不要當奮鬥逼。

共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