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轉變,來自家庭教育的成功

“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這是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哪吒自言自語的話。

在影片裡,哪吒是魔丸降世,天生就是要毀滅人間的。連元始天尊都提前三年設下了雷劫,要將其毀滅。可是在李靖夫婦的感化之下,“熊孩子”哪吒最後非但沒有成為兇殘驕橫的混世魔丸,反倒是成了拯救陳塘關百姓的蓋世英雄。

自上映以來,《哪吒》就受到各界好評,如今累計票房更是已超過了30億元。在很多人看來,《哪吒》這部片子對於國產動漫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過筆者認為,這部影片其實在教育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於家長來說。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轉變,來自家庭教育的成功

人之初,無善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其實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祖就對人性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善良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要素。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也就是“人性本惡”。可是,《哪吒》的導演和編劇卻透過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性其實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哪吒帶著魔氣出生,按道理一定會是個兇殘驕橫的“混世魔丸”。早期的時候也確實是這樣的,他非常頑皮,整個陳塘關的百姓都很怕他。可他為什麼會這麼“惡”呢?是因為他天生就是這樣嗎?

片子裡其實也交代了,哪吒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他也想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可是,城裡的百姓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都覺得哪吒是個小妖怪,看到他就跑。大人們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跟他玩,小孩子們也看不起哪吒。就這樣,哪吒慢慢地也就真的成為了人見人怕的小妖怪。

李靖為了不讓哪吒繼續搗亂,只能讓太乙真人將他關進了“山河社稷圖”。在這裡,哪吒學會了各種本事,可他的心性卻一點都沒變,把師傅太乙真人折騰得夠嗆。

在一次巧妙的誤會中,哪吒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並誤以為自己是靈珠轉世。從此他性情大變,認為自己是上天派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對斬妖除魔的事情樂此不疲。

其實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漸漸被周圍的環境染成各種顏色。如果父母引導得好,經常給孩子灌輸一些積極陽光的思想,那孩子多半也會成為善良、正直的好孩子。反之,如果父母成天讓孩子接觸陰暗的東西,那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陰暗、扭曲。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轉變,來自家庭教育的成功

心理暗示的作用

相信很多朋友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哪吒在知道自己是靈珠轉世後會發生那麼大的改變呢?筆者認為,這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1946年,美國加州監獄內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一個死刑犯綁在了椅子上,然後用刀背劃過他的手背,再放出水的滴答聲。後來,當人們開啟密室時,卻發現這名犯人已經死在了座椅上。

明明沒有人對他動手,他是怎麼死的呢?原來,他誤以為自己的手被割破,而水滴的聲音則被他誤認為是自己的血滴落的聲音。就這樣,他覺得身體越來越虛弱,最後竟然自己被自己嚇死了。

由此可見,心理暗示對於人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又分為兩極,可以是壞的影響,也可以是好的影響。

前段時間有一部影片叫《銀河補習班》。馬飛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認為是個“笨孩子”,甚至他的媽媽也這樣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馬飛也就真的認為自己不行了。他開始墮落,開始不寫作業,開始熬夜看小說。

只有馬飛的爸爸堅信自己的孩子不笨,他跟教導主任打賭:馬飛期末考試一定可以進入班級前十。

對於這個賭約,沒有人相信馬飛可以贏,除了父親馬皓文。馬皓文沒有教兒子任何學業上的知識,只是不厭其煩地鼓勵著馬飛,告訴他:兒子,你一定可以的。

最後,馬飛真的考到了全年級前十,並且還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航天員。

很多人都覺得學習成績的好壞完全靠天賦。但其實在筆者分析了大量高考狀元后,發現他們也不都是個個天賦異稟的,大多數的人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就像《哪吒》一樣,如果連李靖夫婦都放棄哪吒了,那哪吒最後還能變好嗎?結果顯而易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不笨,相信他不壞,並且不斷給他積極向上的暗示。這樣的話,孩子會每天都活在自信和陽光之下,不管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轉變,來自家庭教育的成功

最重要的還是陪伴

在哪吒即將面對雷劫的時候,他最大的遺憾不是小小年紀就要死了,而是還從來沒有和父親一起踢過毽子。

在哪吒出生後的三年裡,他最快樂的時光不是在山河社稷圖裡學仙術的時候,也不是在陳塘關斬妖除魔的時候,而是每一次和母親踢毽子的時光。

哪吒的母親為了給兒子積德,每天都出去降妖除魔。可是她並不知道,其實哪吒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在和母親踢毽子的時候,他笑得那樣開心。可當他一個人獨自坐在圍牆上,眼睛空洞地看著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樣的悲涼。

哪吒如此,我們的孩子呢?很多家長就跟哪吒的母親一樣,覺得自己在外面多掙錢,讓孩子能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才是最好的。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精神上的溫暖,而不是這些外在的、冰冷的物質享受。

從“熊孩子”到小英雄,哪吒的性格轉變,來自於家庭教育的成功。

據權威機構研究表明,長期有父母陪伴的兒童,比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的孩子在人際交往、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上都更具有競爭力。

當然,倒也不是說物質條件不重要。只是在物質條件和精神陪伴之間,父母應該做好權衡,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追求物質條件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給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對孩子加強積極的引導,並且在物質條件和精神陪伴之間做好權衡,這就是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