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解憂雜貨店》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暢銷小說,在這間雜貨店裡,人們的煩惱總會得到消除。而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也有著許多這樣能為我們帶走煩惱的“雜貨鋪”,它們隨著時間漸漸被遺忘,但走進這些小店,卻能勾起人們內心一段段美好的回憶。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金大爺的掛曆店位於北京西皇城根北街,每天上午金大爺都會悠閒地坐在店外,等候進店的客人。這家外表普通的小店卻有個特別的“身份”——北京最後的掛曆店。來這裡購買掛曆的客人,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會從北京的各個地區趕來,買上幾本,或是掛在家裡,或是送給親友。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走進金大爺的小店,裡面掛滿了各種不同年代和畫面的掛曆。這家小店至今已經營了30多年,牆上的掛曆從60年代到2019年跨度將近60多年,型別也是從風光時政到人物書畫各不相同,曾經的“美女”掛曆紅極一時,而現在,生肖花卉類的題材更為好賣。聊起這些,金大爺便來了興致。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掛曆曾是人們過年送禮的不二選擇,現在卻已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小店的30年恰好折射出社會的巨大變遷,從改革開放,到香港澳門迴歸,再到央視新樓落成。儘管每天來店裡的客人不多,但他們往往都是這裡的忠實顧客。他們仍懷念這份記錄時間流逝的方式,而金大爺則在年復一年地堅守這家北京最後的掛曆小店。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在北京鼓樓北側的衚衕裡,藏著一家“網紅”國營店——趙府街副食店。從1956年營業至今,這家副食店已經營63年。副食店有個特殊的標籤——“京城最後的國營副食店”,隨著媒體的報道,這家勾起人們回憶的小店如今又排起長隊。在排隊的顧客中,有人專程從郊區趕來,大多是衝著這裡味道純正的麻醬黃醬而來。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店裡的兩排貨架擺滿了常見的副食調料、菸酒雜貨,頗具時代特色的招貼畫廣告彷彿令時間回到了7、80年代。麻醬每斤13元,黃醬每斤5元,香油每瓶22元。算盤擺在櫃檯上,一旁還放著微信收款二維碼,懷舊的同時又“與時俱進”。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老闆李瑞生如今已在店裡呆了30多年,此刻,他正熟練地為顧客打著麻醬。每隔幾天,李瑞生就會開著車,到郊區的醬廠進貨。如今,賣散醬的小店在城裡已經很少。為了找到優質的醬,李瑞生一連找了好幾家工廠,直到經人介紹找到一家老字號醬菜廠,這才有了今天為人稱道的麻醬黃醬。現在,李瑞生臨近退休,小店的去留成了他和居民尤為關心的事,據副食店上級單位奧士凱連鎖集團透露,集團正在考慮“全面保留”小店。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同樣是位於鼓樓附近的地安門大街上,還有這樣一家童年小賣部。乾脆面,大大泡泡糖,牛羊配,無花果絲,辣板筋,跳跳糖這些充滿80後90後童年的零食在這裡一應俱全,除了零食,還有隻能玩俄羅斯方塊的遊戲機,泡泡膠等許多童年玩具,不少走進店裡的顧客都感覺回到了學生時代,一放學就湧進學校旁小賣部的日子。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店內的牆上貼著黑板報,音響中播放著90年代的懷舊音樂,葫蘆兄弟,黑貓警長,聖鬥士和灌籃高手等經典動畫是放學後最快樂的時光。在20平米的小店內,時光彷彿倒流回30年前。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貨架上懷舊的零食和玩具勾起了80、90後的童年回憶。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從臺基廠附近走過,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很可能會忽略掉這個百貨商店。不過近來由於“懷舊潮”的興起,“大方百貨商店”的字樣彷彿越來越大。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走進店裡,才發覺這裡並不像想象得那樣是個“百貨商場”,而真真正正是個商店,店面不大,裡面的環境也較樸素。大方百貨的商品以國貨服裝為主,服裝擺設得比較整齊,其中大部分都用了手寫的牌子標明其名字、價格和說明,店中的顧客絡繹不絕。店員大都是老一輩北京人,帶有濃濃的京味兒。而收銀臺非常傳統,算盤和記賬本帶來幾十年前的回憶。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一個午後,記者來到百貨商店內,一位顧客劉女士正在挑選貨品,她快人快語:“老早就聽說有這麼個百貨商店了,今天路過這兒,就進來逛逛,買買東西,真像回到小時候一樣。”說話間,她挑了好幾樣東西,有一些國貨化妝品,還有專門給母親帶的純棉睡褲。圖為商店內,售貨員在幫助老人挑選電池。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如今,你會用什麼看時間?是手機,iWatch,還是手錶。要是放在30年前,不論進口浪琴英納格還是國產海鷗上海,有塊機械錶可是個身份的象徵。而當愛表出現問題時,人們就會想到修錶店了。隨著新式計時工具的普及,修錶店在北京已經越來越難覓身影,北京青年路附近,就還有一家亨得利退休技師修錶店。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這家修錶店寬度不足2米,牆上大大小小的老式鐘錶還在滴答作響,往裡走幾步,老技師正坐在工作臺前修著表。由於店面太窄,老技師椅背抵著牆,在狹小的屋裡幾乎活動不開。據老師傅介紹,他從亨得利退休後,就開了這家小店,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在這間“時間小鋪”裡,一塊塊承載著時光與記憶的鐘表“重獲新生”,繼續見證著時間的流逝。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廣義修筆店原本也是家不起眼的小店,不過自從媒體以“最後的修筆店”報道後,80多歲的修筆師傅張廣義和他的小店便加上了“網紅”的標籤。張廣義師傅17歲開始就與鋼筆打交道,從小修到大修,從打磨筆尖到“點金尖兒”,寒來暑往已經有70年,一支鋼筆是好是壞,用手摸一摸便清楚。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幾十年來,經這雙沾滿墨水的手修好的鋼筆,從幾塊錢的“老英雄”,到上萬塊的“萬寶龍”,差不多已有50萬支。這家“鋼筆醫院”平時的顧客並不多,只是偶爾才會有個人走進店內諮詢。由於身體原因,張師傅的營業時間也調整為每天一個半小時,並不再接受採訪,但張廣義一直在堅持著這間最後的“鋼筆醫院”。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圖為北京一條衚衕中的小賣部,小店中擺滿了零食和日用品。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圖為北京一條衚衕中的小賣部,不大的小店中商品一應俱全,連天花板上都掛滿百貨。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記得小時候,幾乎每家都有臺縫紉機。上世紀,裁縫曾是一個很吃香的行當,現如今,隨著經濟發展,裁縫這一行業慢慢退出了大家的生活圈,即便街頭裁縫鋪的生意大不如從前,但也總能在城市的角落中見到裁縫鋪的存在,也許這就是裁縫們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也是一代人的記憶。

在北京街頭 尋找記憶中的“解憂雜貨鋪”

位於前門大街和天壇公園西門附近的“戲裝一條街”曾經生意紅火,經營的商品互補,有的專門做戲裝,有的專做各種盔頭,還有的做戲臺上的刀槍劍戟,又有專門做髯口和做靴子的,既不搶活又互相捧著。現在隨著整個行業的沉寂,這裡也愈發冷清。

或許有一天,這些充滿回憶的“雜貨鋪”都將消失,但留給我們的美好和記憶卻不會磨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