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善惡”只是一物?

有弟子向王陽明請教善惡。

王陽明回答道:“善惡只是一物。”

弟子大惑不解,問王陽明:“善惡兩端冰火不容,如何說只是一物?”

王陽明回答道說: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過當了便是惡了。如果不是有一個善,又怎麼會有一個相對的惡呢?所以善惡只是一物。

“善惡”只是一物?

西方哲學家羅素也說,善惡如同一條路上的上坡下坡,本質仍是那條路。

為何善會有“過”或者不“及”呢?或者說“惡”是怎樣產生的呢?

王陽明的回答是這樣的: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道意的是與非,則謂之良知。良知無有不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發出的”意“卻有是有非,所以”惡“是出現在”意“這個環節上。

意由”心“發,而心之本體是良知。‘’意”本身也是出自良知,這樣一說“意”也應該是有善而無惡的。可為什麼會有“惡意”呢?

“善惡”只是一物?

王陽明說,問題就在應物起念處。“應物”是“心”感於物而動,動時稍不留意便會“動了氣”,這個氣是習氣,是在社會中耳濡目染而來的不良習慣和作風。比如我的心感於飢餓,但習氣會讓我想吃大魚大肉,這就是私慾,這和“飢餓吃飯”的天理已經背道而馳。

如此看來,“惡”的出現是在應物之際,是私慾萌動的結果。

“善惡”只是一物?

有人問王陽明:意念有善有惡,這樣該如何考察呢?王陽明回答說,意者心之發,本自有善而無惡,惟動於私慾而後有惡也,惟良知自知之。這已經很明確,惡既不在於良知之“心體”,也不在於無善無惡的“物體”,惡本就沒有本體。只是由“心”而發出的“意”。在應物起念時才表現出善念、惡念的區別。而所謂的私慾,指的就是那些好色、好利、好名之心,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善惡本是一物。

“善惡”只是一物?

有弟子問王陽明,心無惡念時,這個心就空空蕩蕩,是不是再需要存養一個善念?王陽明笑著回答說,既然除掉了惡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復了心的本體。例如陽光被烏雲遮擋,但烏雲散去後,陽光又會出現,若惡念已經除掉,又去存養一個善念,這豈不是在陽光下又添了一盞燈嗎?在陽光下填一盞燈,就是有念頭要存善,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睜開。

“善惡”只是一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

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本文內容如有侵權請提前告知本媒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