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

時下,虛擬偶像不僅在外形上契合了流行的審美觀念,更以融合尖端科技的全新娛樂體驗,迅速抓住了 90後、00後為代表的“網路原住民”的心。像洛天依、柳夜熙等虛擬主播、虛擬歌手、虛擬網紅,在品牌代言、廣告片拍攝、直播間中頻頻出鏡,活躍在公眾視野。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角色了?這些日漸走紅的虛擬形象,是如何產生的?一起來看。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洛天依亮相春晚節目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虛擬偶像?

虛擬角色所給予的世界是未來的、無邊界的、技術感的藝術視野,充斥著光怪陸離的“無物可看的影象”。人們無法與之建立現實的、平等的關係,反而被激發想象並投入到具有強反差的、視覺擴張的、揮霍無度的幻覺中,一邊獵奇,一邊想象,與之聯結,沉浸其中。

人們對虛擬偶像的愛戴是動態的,他們透過彼此之間的互動而生成新的想象。人們在虛擬角色身上完成了他們作為觀眾與自我之間的不停轉換。

虛擬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孩童的玩具。

孩童對心愛的玩具產生的心理依賴大多也是來源於想象。“一件新玩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物質因素,而在於它如何被使用,如何進入人們的想象力空間。”玩具被使用則進入孩童們的想象經驗,它們與孩童的互動是真實的有敘事和角色的,在這個過程中,玩具才是真正意義的被消費。因為他們與玩具之間的聯結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中,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係本身……當代社會的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係模式。這種消費行為在粉絲與虛擬偶像之間便是如此,他們打破空間的壁壘,在虛擬空間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觀眾則以他們自身的興趣對不同碎片進行不間斷地消費和想象。在這個持續片段化和修改的過程中,虛擬偶像的文字重要性增強了,虛擬角色與受眾的聯結更親近了。粉絲們覺得自己與虛擬偶像之間的關係反而比和真人明星更平等。

虛擬偶像之所以產生價值,升級為熱門IP,在於人們對它產生想象,它因想象而變得真實、具體,人們對它的情感投射層層疊加、賦予意義和與之聯結的關係。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如何看待虛擬角色?

人們因想象而與虛擬角色產生關係,最終達到沉浸的體驗。如同70後、80後是電視媒體培養起來的一代,90後、00後在遊戲、網路、科技等虛擬環境下成長,異次元審美越來越豐富,虛擬偶像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但是超現實的界限在哪裡?一味地模擬嗎?

我們在討論虛擬角色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分兩類角色:一類是異次元人形角色

,如洛天依、柳夜熙等,他們的設計以人類為主要基調;

另一類是非人型角色

,如漫威系列的格魯特、神奇寶貝中的皮卡丘、數碼寶貝中的亞古獸等,他們的設計多以動物為主要基調。目前大部分虛擬角色以真實性和細節化為主要趨勢,但這兩種虛擬角色的設計有些差異。

非人形角色則只要多一點真實人類的動作、表情或者其他細節,這個角色就多一分可信度。

例如:皮卡丘是個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虛擬角色,但是它會有很多小孩子的動作細節,配合其超現實的形象,形成“萌”態的虛擬角色。甚至異次元人形角色的模擬在表層和區域性可以做到越來越逼真。

但受眾對它們的親和力並不一味地隨著模擬程度的增高而增高,當模擬程度到達一個較高的臨界點,人們反而會對其產生排斥、恐懼、困惑等負面心理。

儘管視覺上逼真,但只要缺一絲真實人類的氣質、表情或舉止,角色就少一分真實性。

“萌”態設計產生想象。

“萌”作為文字很早就出現於中國典籍,意為事物的開始和發端。近年來在網路流行文化的影響下,“萌”字作形容詞時逐漸多了“可愛、迷戀”的意味,特別是在都市文化生產中指漫畫式的、低齡化、超越現實的設計與行為模仿等。“萌”態形象的刻畫強化了受眾對於虛擬角色的情感認同,激發受眾在想象中建構虛擬角色的敘事和情境。當然觀眾不可能僅從視覺上對超現實擬像產生想象,洛天依如果只是一個形象,會唱幾首歌曲是不可能擁有那麼多粉絲的。虛擬偶像的形象、性格和敘事往往以“萌”態為主,洛天依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但和現實人類一樣擁有星座、身高、年齡、生日,還有擅長的音域和節奏。她初來到人類世界時從飛行器裡掉下來砸中了人類的少女,性格有些內向。洛天依的粉絲對這些深信不疑,併產生共情。這種虛中有實的設計會極大程度上引發受眾對角色的情感認同,虛擬角色的情感隱喻最終還是要落到觀眾本身。

隨著90後逐漸步入成年,數字原住民群體在網民中成為主體。

數字原住民憑藉對虛擬世界天生的敏感度,在影視動漫、遊戲角色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個人志趣,這也是虛擬角色敘事強大的受眾情感基礎。

然而,受眾只是出於對“萌”態形象的興趣而成為粉絲去追捧虛擬角色的嗎?顯然並不完全是。“萌”態的虛擬角色為受眾保留了想象的空間,出品方甚至將虛擬角色的人物設定和作品剪輯的自主權充分交給受眾,而這個過程恰恰又是受眾滿足自身審美喜好的過程。

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盛行的當下,活躍在賽博空間的芸芸眾生肆無忌憚地消解著精英文明,試圖在虛擬世界的寸土之中標新立異、解構經典。四肢纖細、五官張揚的“萌”化形象讓受眾產生了一種避世感,他們藉著“萌”態的虛擬角色在現實生活的高壓下嘗試給疲憊的心靈尋覓頗具安全感的歸屬,以此來慰藉孤獨的靈魂。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萌”態形象折射出的是受眾的精神狀況和情感狀態。

虛擬角色除了充分滿足受眾對完美形象的幻想、展現“青春烏托邦色彩”外,也是一種對時代思潮的反映,更能對引導大眾意識形態起到積極作用。

跨次元互動產生想象。

除了激發受眾審美和情感外,受眾與虛擬角色之間、受眾個體之間互動也激發了他們與虛擬世界的共情。虛擬角色與受眾的互動正是透過這樣一種協商而在不同的次元中形成了互動和情感勾連。虛擬角色基於網際網路在指定影片網站平臺進行影片投稿,受眾觀看後給予相應的反饋和評論。以中國本土化的虛擬歌手洛天依為例,截至2021年12月18日,洛天依在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的粉絲量達259。7萬,共有官方影片投稿60部。受眾除了透過對影片投稿進行點贊、轉發、評論、收藏等較為常見的方式與洛天依進行互動外,大量評論彈幕像密集的子彈在螢幕上飄過併產生實時交流假象,也是最具特色、最為熟知的互動方式之一。

伴隨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虛擬角色化身成為虛擬主播,透過網路直播的形式與受眾產生直接的互動,其中帶來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是虛擬偶像的影片投稿所不能比擬的。2017年,在《明日之子(第一季)》節目中,虛擬歌手荷茲與真人歌手站在了同一舞臺上,共同接受節目評委的點評。他按照選秀規則與真人歌手進行比拼,姑且不討論荷茲因節目而引來的爭議和輿論,如此直接的互動方式著實讓觀眾對虛擬角色的人格化程度和真實程度讚歎不已。如今,隨著動作捕捉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虛擬主播出現在社交網站和社交APP中,他們和真人主播一樣地與受眾交流,除形象上的差異,在角色人設、言語溝通、直播風格等方面與真人主播的定位無二。

一方面,為擴大部分虛擬角色的影響力,出品方會將虛擬角色的二維或三維模型公之於眾,受眾可透過想象對虛擬角色的模型進行二次創作。他們對虛擬角色的人物設定、動作風格、口語偏好等進行影片剪輯、加工。受眾創作過程中會把對虛擬角色的情感融入到內容中,這無疑讓受眾與虛擬角色的互動多了意識上的溝通。另一方面,進行角色扮演也是受眾與虛擬角色的一種跨次元互動形式,其背後的粉絲社群也讓互動變得多元,他們對於虛擬角色的關注絕不僅限於某一個。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一支影片,時長128秒,漲粉450萬,虛擬偶像“柳夜熙”一夜成名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虛擬角色帶來沉浸感知

受眾透過視聽模式與虛擬角色進行互動,“想象”激發受眾身體的感知,從身體的內觀再到身體元素的調動,最終觸發沉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受眾從“離身”到“具身”的過程。

例如柳夜熙的定位是來自元宇宙的虛擬美妝達人,相較於真人美妝達人,不難發現,柳夜熙所釋出的影片並未按照真人美妝達人簡單錄製妝容教學或者化妝品推薦的創作手法去編排,反而另闢蹊徑,透過劇情、互動、特寫等手法豐富影片的可看性,而這恰恰給受眾構建了想象的情境場。當受眾觀看柳夜熙影片時,意識會不由自主的跟隨其中的場景轉換而集中,想象也因劇情和人物角色的糾纏而豐富,此刻受眾的身體伴著虛擬角色的進展而逐漸“離身”,沉浸於影片中搭建的故事場景,並試圖融入其中。當影片結束後,受眾從想象中抽離出來,但美妝主題和仿妝影片的傳播又形成攜帶身體或進入他者身體等不同方式的在場,虛擬的柳夜熙帶動的現實情緒和審美又讓受眾沉浸其中,這也正是虛擬角色帶給受眾想象而形成的“具身”感知。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並非完全的“映象”,

在廣闊無垠的虛擬世界中,特別是在虛擬現實(簡稱VR)或增強現實(簡稱AR)等技術的應用下,虛擬角色在受眾具身互動時也反過來影響受眾的想象力,受眾想象的空間進一步被拓寬。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逐漸將現實的、虛構的物質融合,將一切曾經存續於人類腦海中的想象化為眼前擬像的真實,並且逐步滲透在人類生活的各個維度。VR/AR、裸眼3D正把人類帶入一個如夢如幻、如痴如醉的自我沉浸的世界中,脫胎於人類想象而打造的虛擬角色也成為了帶領人類進入賽博空間的先鋒。

VR/AR技術拉近了受眾與虛擬角色的審視距離,伴隨著情感的注入,形成了一種情感的沉浸感知,受眾憑藉對虛擬角色的想象,令自身的情感表達在虛擬和現實中交疊遊走,令真實虛擬化,虛擬真實化,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而沉浸於自設的空間中。虛擬現實技術打破了人類的“第四堵牆”,在賽博空間中,人們短暫逃離了他人的窺視,擺脫了依附在物理存在上的互動。人們肆意表達著自我的強烈願望,彰顯著獨立個體的性格取向,這個過程似乎也在促使人類重新思考人性、身體。未來,隨著媒介技術的愈漸成熟和革新,彼時的人類對於虛擬角色的共情可能不僅僅寄託在“萌”態的形象和感官的互動中,還會沉浸在虛擬世界的自我映象裡,描摹著另一個虛擬的“自己”。

虛擬角色目前的主戰場還是遊戲和影片領域,未來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是否會在其他應用場景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呢?

例如虛擬偶像在文化旅遊產業運用便極富可能性。當下文旅產業中“沉浸”也是最時髦的用詞,其沉浸性的體現僅在於當地景點與人文故事結合、設立模型或扮演小情景劇,迫使遊客/觀眾沉浸於自然風光或歷史古蹟中,但這種沉浸如隔靴搔癢,不可能真正激發遊客/觀眾的沉浸感知。如果虛擬角色結合VR/AR設施與歷史古蹟等產生新的維度的虛實互動,受眾具身體驗也許會更沉浸,更易獲得身體/意識層面的多重滿足。

選自《人民論壇》雜誌

原標題 | 想象的無界:虛擬角色與受眾沉浸

作者 | 華東師範大學沉浸式全息影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沈嘉熠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溫凱對本文亦有貢獻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靳佳

歡迎關注↓↓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喜歡虛擬偶像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