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開啟百度App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不久後你可以就站在這個地方看發射,非常清晰,非常壯觀!”23日中午休息時分,文昌航天發射場銅鼓嶺測控點雷達技師老管摸了摸一旁兒子的頭頂,向他講解著隔海相望兩個發射架的區別。一旁的小管頻頻點頭,心中充滿了憧憬。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老管全名叫管世磊,在測控點待的時間最長,不少人都喜歡叫他“老管”。從業20餘年,經歷了100多次發射任務,老管還從沒親眼看過一次火箭發射,“肯定還是想看一看的。一直有一個遺憾。”今年好了,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從山東老家來銅鼓嶺探望爸爸,正趕上即將到來的問天實驗艙發射,“有個人能替我實現願望了。”

默默付出,牧箭逐星

每當火箭衝入雲霄的時候,老管正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條不紊地處理各項資料。每當發射任務成功後紅屏亮起時,他總會知道,這裡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抹。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老管在進行發射前最後的相關檢查。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像老管一樣沒見過自己的勞動成果的航天人還有很多。28歲的北京小夥子劉迪來銅鼓嶺5年了,主要負責測控點的油機配電保障工作。為了確保發射任務萬無一失,他每次發射時都待在配電機房。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牧箭逐星”石。

劉迪家人和物件都在北京,每年休假才能回家一次,“這五年過年都是在這裡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生活。”測控點裡的“牧箭逐星”石,見證了一批又一批航天人默默付出。

測控點展廳裡有一堵照片牆,上面依序懸掛著歷次任務的照片。旁邊的兩個玻璃展櫃裡,有一件擺成“問天”字樣的夢想膠囊,每一粒都裝著航天人的希冀與祈願;另一件,則是書有“問天實驗艙”字樣的任務戰旗,旗幟上揮灑著一個個蒼勁的名字,每一個,都是對使命必達的莊嚴承諾。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問天實驗艙”任務戰旗。

面向大海,仰望星空

銅鼓嶺測控點離文昌航天發射場直線距離僅幾公里,地理位置獨具優勢,在測控點肉眼就可以看到發射場上的發射架。文昌發射場火箭一旦點火起飛,銅鼓嶺則是測控接力的“萬里海天第一棒”,為文昌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資料測量,是問天之路上至關重要的一環。

雷達技師老管:從業21年沒看過火箭發射,這次兒子將替我圓夢

一進大門銅鼓嶺測控點“面向大海,仰望星空”八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這也是老管在銅鼓嶺9年最常做的事情。

“剛來到我們銅鼓嶺測控點,我們就6個人,當時現場大部分還在施工。我們就一邊施工一邊進行這個裝置的一個安裝除錯。”2013年,老管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來到文昌,他向記者回憶,剛上來時沒有床鋪,他們就睡板房,然後在板房裡面打地鋪。

當時沒有廚房,老管一群人就搭個雨棚,起個土灶,一口大鍋盛出十盤八碗飯,分與天南海北人,照樣吃得香噴噴、樂呵呵。

銅鼓嶺位於海南島的最東端,附近沿海經常會有颱風登陸。一旦接到颱風預警,這裡的航天人便又多了一項緊急任務:抗颱風,保裝置。2014年臺風威馬遜登陸的時候,很多樹被連根拔起,雨過天晴後,留下了一地狼藉。“我們又重新種植了苗木,一點點培育到現在。”老管說。

測控點不遠處就是“渡海先鋒營”的烈士墓,那裡長眠著為解放海南島而壯烈犧牲的革命先輩。在他們的精神指引下,航天人們克服重重困難,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一座現代化測控點。

【特派記者】賀達源 發自 海南文昌

【特派攝影記者】羅一飛

【後方聯動】王詩堃 徐勉

【剪輯】龍達洋

【統籌】張志超

【通訊員】歐陽留棟 龍鎮江 魯浩

【實習生】任筱凡

【作者】 賀達源;羅一飛;龍達洋;張志超;徐勉;王詩堃

科技能見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