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在法國首都巴黎的一家劇院裡,臺下的池座和樓廳的包廂坐滿了各種等級的觀眾。他們正津津有味地觀看著舞臺上演員們生動逼真的表演。這時,一個遲來的觀眾悄悄地走進了劇場,不聲不響地向自己的座位走過去。他已經好久沒有在劇場裡露過面了,但是,仍然有人立刻就認出了他來,不禁發出了驚喜的感嘆聲:“啊,是他!”很快,更多的人發現了他,人們低聲的議論頓時轉成高聲的歡呼,觀眾紛紛站起來了,向那位先生熱烈地鼓掌致敬。當舞臺上莫名其妙的演員們弄清了臺下發生的事情以後,也立刻從自己的角色裡跳出來,湧到臺口,向他們敬仰的這位先生鼓掌致意。在觀眾中間,有聲名赫赫的統帥康德和親王孔戴。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這位其貌不揚,外表很像商人的先生,顯得有些拘謹、羞怯,木訥訥不知說什麼才好。他就是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皮埃爾高乃依(16061684)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偉大創立者。高乃依生於諾曼底一個資產者家庭。未來的劇作家先在耶穌會設立的學校唸書,後來研究法律,成了家鄉盧昂的一名官吏。這位年輕人喜歡文學,他起初寫詩,不久便寫成喜劇《梅麗特,或偽造的書信》,曾公開演出。在《梅麗特,或偽造的書信》之後,他寫了一系列當代題材的喜劇。高乃依一生大部分是在故鄉盧昂度過的。然而這位外省的資產者和忠心耿耿的官員卻與動亂的時代保持著極其緊密的聯絡。高乃依具有勇敢的精神,超人的性格,他不願苟同大主教黎世留本人的意見,始終保持著個人的尊嚴和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高乃依的第一部著名悲劇《熙德》是根據西班牙劇作家紀廉德卡斯特羅的劇作《熙德的青年時代》寫成的。卡斯特羅的劇本是敘述西班牙民族英雄羅得裡克比伐爾的卓越功勳的。髙乃依借取了卡斯特羅劇本的故事梗概,甚至還有一些詩句,但他創造的卻是一部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高乃依創作的這一悲劇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羅得裡克和施曼娜彼此相愛。但羅得裡克為替父雪恥,提出要同施曼娜的父親決鬥,並且殺死了他。施曼娜仍然愛羅得裡克,但卻要求將他處以極刑,因為她要為父親的死報仇。經過長久的鬥爭,施曼娜還是在愛情面前屈服了,違背家庭的義務,嫁給了羅得裡克。《熙德》中國家和祖國的主題非常明顯。羅得裡克之所以有崇高聲譽和地位是因為他為國立了功,打退了摩爾人的進攻,並擊潰了他們。只是因為他保衛了祖國,他才成了英雄。《熙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國的觀眾極力稱道這一悲劇,他們讚譽該劇的一句話“像‘熙德’那樣美”,日後變成了一句口頭語。誰知《熙德》的巨大成功在給作家帶來了榮譽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煩惱。以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為首的一批無能文人對他十分妒忌,百般指責,說他是剽竊,劇本語言平庸,更重要的是他的劇本違背了古典主義原則,尤其不符“三一律”的要求。原來在高乃依生活的17世紀的法國,文壇上盛行的指導文藝創作的基本原則是古典主義。古典主義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一,擁護和歌頌王權,宣揚公民義務;在思想上提倡理性,服從國家意志,剋制個人情慾;在創作和理論上,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學為經典,主張服從古代文藝創作的法則,特別是要按照戲劇體裁的等級要求和“三一律”來寫劇本。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高乃依的另一部傑出的悲劇是《賀拉斯》。這個悲劇是根據締特利夫記述的羅馬歷史傳說寫成的。羅馬和鄰近的城市阿爾巴發生了戰爭。雙方約定以決鬥的方式結束戰爭。羅馬方面參加決鬥的是賀拉斯三兄弟,阿爾巴方面是庫裡阿斯三兄弟。高乃依對締特利夫所記述的故事作了些補充,很有特色。這位羅馬歷史學家說,賀拉斯有一個姐姐,這位年輕的姑娘已經許給了庫裡阿斯三兄弟中的一個。高乃依又加進一個女子的形象?庫裡阿斯的妹妹薩比娜,她是賀拉斯三兄弟中一個人的妻子。這樣一來,高乃依使兩家結成了親戚。《西拿或奧古斯都的仁慈》是高乃依的又一部偉大悲劇。悲劇描寫的事件發生在羅馬帝國時代。共和黨人西拿陰謀反對奧古斯都。這是羅馬共和黨人反對帝國權力的最近幾次陰謀之一。陰謀家西拿和馬克西姆既沒有頑強的精神,也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高乃依透過愛米麗這一妙齡少女的形象,體現了羅馬共和黨的崇高的品德特點:愛米麗要為被奧古斯都殺害的父親報仇,而且為羅馬的自由而鬥爭。愛米麗愛西拿,同時又為自己戀人的生命危險而苦惱,但是她將自由與羅馬的利益看得高於個人的感情。《波利耶克特-殉教者》寫成於1643年,是高乃依創作中的一種新型劇,是一出敘述基督教殉教者的生活與苦難的宗教悲劇。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故事發生在公元3世紀羅馬管轄下的亞美尼亞。悲劇的中心人物是成了基督教徒的亞美尼亞貴族波利耶克特。他像一個殉教者那樣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死。波利耶克特的妻子很愛品德高尚的羅馬人賽韋爾。但她在丈夫悲慘之死的影響下,棄絕了這一愛情,皈依了基督教。高乃依所關心的與其說是宗教問題,還不如說是政治問題。賽韋爾的一段獨白表達了悲劇的基本思想。賽韋爾是個多神教者,但他仍然認為建立在單神教基礎上的基督教有利於鞏固王權,因此他呼籲要容忍其他別的信仰。高乃依創作這個悲劇的時候,人們關於宗教戰爭還記憶猶新。自然,維護宗教上的寬容態度,這個時期是具有深刻的進步性質的。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1644年,高乃依寫成悲劇《巴息公主羅多古娜》,開始了他創作的生涯新的,也是最後一個時期。這個時期雖然高乃依也創作了一些很好的作品,但他最後的幾部悲劇基本上說明他的偉大才華在逐漸衰退。其原因應該從社會情況的變化中尋找。高乃依早期的優秀悲劇充滿著反對封建專橫的鬥爭激情。在絕對主義的發展中,這個時期已經結束?王權戰勝了自己的敵手,因而絕對王權的社會完全露出了它令人厭惡的一面。反動勢力壓制一切熱愛自由的思想和公民的愛國感情。高乃依的悲劇《熙德》、《賀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是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頂峰之一。高乃依的悲劇是政治悲劇。他的比較重要的悲劇都提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權力、愛國主義、公民義務等問題。高乃依自己寫道:“愛情是一種情慾,要是它在英雄劇中占主導地位,那就會顯得太軟弱無力。我喜歡將愛情當作裝飾,而不是當作基礎。”1645年,高乃依成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因此每年不得不在巴黎住一個時期,而1662年他乾脆遷居到了首都。

法國17世紀最著名的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和他的作品《熙德》

髙乃依的晚年是很悽苦的,由於思想上屈服於統治者的意志,創作上沒有佳作問世。生活上,人不敷出,經濟拮据,不得不典賣房產。即便如此,人們卻並沒有忘記他的偉大作品《熙德》,當觀眾們熱烈讚揚那個擊敗了高乃依的年輕劇作家?古典主義悲劇的又一位大師拉辛的時候,是這樣來形容的:拉辛的劇本上演時的盛況,“令人想起了《熙德》的成功。”

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