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還有幾個細節,也非常值得解析一下,那就是劇中出現的幾段民間傳言。

一、胤禛在江南籌款期間民間流傳的歌謠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

這兩段歌謠,分別出自上書房大臣馬齊和康熙之口。

據馬齊說,他聽聞的這句歌謠是胤禛所到之處的官員所說。

而據康熙自己說,他聽聞的這段歌謠是來自老百姓傳頌。

首先,咱們來解析一下這兩段歌謠,無論字數,還是韻腳,都非常工整,顯然兩段歌謠極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個人的編撰,又分別流向了官員和老百姓兩個群體,然後在這兩個群體內廣為傳播,最後又傳播到了京城,傳到了上書房和康熙這邊。

也就是說,這兩段歌謠的產生、流行,並非自然而然出現,而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咱們不妨做個大膽的推想:這兩段歌謠是誰創作的呢?

我認為胤禛本人和他的團隊創作的可能性最大。

那麼胤禛之所以搞這樣的輿論宣傳,目的就是為自己在江南的籌款工作進行造勢,樹立口碑。因為單純由他向上奏報自己的工作成績,康熙未必全信。

而康熙又是一個非常喜歡體察民情的帝王,因此這種來自民間的呼聲反而會受到康熙的重視,進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

如果這確實是胤禛私下運作的話,那麼很顯然,胤禛的這番輿論運作是非常成功的。

面對地方官員上摺子彈劾胤禛,康熙直接選擇了無視,並進一步肯定了胤禛的功績。

歌謠二、民間流傳有關年羹堯的讖語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這句民間歌謠在劇中先後兩次出現,一次是借李衛之口稟報給了雍正。

另一次,則是出現在雍正貶謫年羹堯的聖旨之上。

咱們先來解析一下這句讖語的含義吧。

“三江口”指的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水的入海口;“嘉湖”則是指杭嘉湖平原。

整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在江浙一帶會出現一個稱帝自立的人。

按理說年羹堯是在西北治軍,讖語中說的要稱帝自立的人是在江浙一帶,這兩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但是這個讖語盛行的期間,年羹堯正在西北為所欲為、囂張跋扈。而且,年羹堯統領著西北近二十萬兵馬。

如果說誰最有可能造反自立的話,那麼年羹堯是最具備這個實力條件的。

所以,種種一切讓雍正把讖語中提到的“帝”和年羹堯聯絡在了一起。

並且隨著年羹堯在西北殺死了孫嘉誠這最後一棵稻草的落下,雍正終於下定決心要拿下年羹堯。

那麼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來了,這個讖語究竟是誰杜撰的呢?

想來想去,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清流派官員,另一個是八爺黨成員。

清流派官員看不慣年羹堯在西北的所作所為,早就懷恨在心。尤其是年羹堯進京後,不僅大肆發展自己的黨羽,清流領袖孫嘉誠因為彈劾年羹堯,被胤禛下令在太陽底下暴曬求雨,備受折磨。

最終,雍正明知年羹堯驕揚跋扈,在多方權衡利弊後,選擇了繼續支援年羹堯在西北治軍。

眼見採用正面彈劾都無法拿下年羹堯,清流一派只好編撰這樣一個直接威脅雍正皇權的讖語,在民間散佈,以引發雍正對年羹堯的猜忌。

不過,雖然清流一派有剷除年羹堯的動機,但是八爺黨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點。

因為這句讖語明顯帶有“造反”的意圖,清流一派儘管看不慣年羹堯,想來還不至於靠製造“推翻”雍正的謠言,作為拿下年羹堯的助推器,因為清流一派是最注重名節,最看重君臣道義。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而八爺黨就不一樣了。

在雍正沒有繼位前,他們就是雍正最主要的皇位競爭者。

雍正稱帝后,他們依舊不死心,一直在覬覦雍正的帝位。

眼下,雍正非常倚重的年羹堯,已經成為百官們的“眾矢之的”,如果能夠“脅迫”雍正殺死年羹堯,不僅可以斷了雍正的一條重要臂膀,而且還會給雍正扣上“兔死狗烹”的反面形象,更會讓雍正為重用年羹堯失誤而“狠打自己的臉”,在百官中威信掃地,簡直就是一箭多雕。

這種做事手段,不正是八爺黨一貫的風格嗎?

更為關鍵的是,八爺黨在杜撰讖語方面是有案底的。

漫談《雍正王朝》中的那些民間傳言

康熙年間,議舉新太子期間,還曾經聯絡張德明道士,策劃了“八王大”、“王上加白是為皇”的民間讖語,意圖試探康熙的真實想法。

所以,到了雍正年間,八爺黨繼續杜撰這樣一個“惡毒”的流言讖語來擾亂雍正的統治,完全有可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