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魯迅與弗洛伊德沒有交集,但是兩人“懟”起來了,小編也不能“坐視不管”。

對善於記述夢境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來說,他儼然成了一個心理學家及像弗洛伊德一樣的哲學家: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鬨。

前夢擠走大前夢,後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來的後夢墨一般黑;

-魯迅《夢》

魯迅用夢寄託,在夢中也可以把所有非現實的事物轉化為現實,使深藏在心底的潛意識都釋放出來,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潛意識是一座巨大的冰山中深深地埋在海里的那部分,而意識只是浮出水面的很小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心理學,多數平常人也不太懂,魯迅和弗洛伊德二人“對話”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白話,相信大家都能懂。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裡有各種各樣的慾望,經濟、文化、巫術,運動也包括在內,這一切歸根結底是性的慾望。”他提出人類心理活動都是由性慾驅動的理論,當時因為維也納的頹廢浪潮,也為這種“突出”的學說提供了良好的適應土壤,直到後來弗洛伊德的弟子們也認為世間的一切其原動力都可以用性慾來解釋。咋一聽真叫人大跌眼鏡,其中這個理論傳到東方時,魯迅忍不住了!

為此魯迅先生無不幽默又毫不客氣的回懟了他這一理論:

“外國的一些吃飽飯的科學家丟擲了性是一切人性驅動的理論,於是國內一些吃飽了飯,無事可做的人開始轟然叫好。

但是誰能告訴我,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張著嘴是找伴侶嗎?!錯!他是在找吃的!!”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魯迅先生懟人也不是毫無根據,故意找茬,就像文章開頭介紹的,魯迅也不是單純的文學工作者,他可是專業的醫學出身,加之多年的人文思想凝練,他儼然成了相當專業的心理學家甚至是半個哲學家。比如他對夢的探究,在同行之中沒有幾個像他那麼認真細緻了。

去的前夢彷彿都說:“看我真的好顏色”

顏色很好,暗裡不知,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

暗裡不知,身熱頭疼,你來你來,明日的夢。

-魯迅《夢》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猶太人,一位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他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力比多”、“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曾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心理學或哲學著作。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而魯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界、思想家,現代新文化的聖人及中國新文學奠基人,與弗洛伊德唯一相似之處是二人都是“文科”出生,但又兼具醫學的理科,所以他們也各自代表了東西方的博學者。他們之間出現學術爭議在正常不過,正所謂真理都是激烈的爭議中產生,辯論也是促進了學術的嚴謹,讓真知追求者更為精益求精。不過魯迅這邊“懟”完弗洛伊德,他自己也陷入了“性”認識的矛盾之中。

在魯迅諸多名言警句中不少小夥伴都記得有這麼一句: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起白臂膊,就想起全裸體,然後就想起生殖器,想起性*交。-魯迅《而已集。雜感》

看來“性”果然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處都可能讓人浮想聯翩,真是避之不及,這個連魯迅也不置可否,那麼魯迅“懟”弗洛伊德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小編認為不矛盾,弗洛伊德當時生存環境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思想的高度開化,資本主義的腐朽不堪,都使得整個西方社會形態低迷不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給人帶來了“錯覺”,弗洛伊德正從這些“錯覺”入手,發現了人本身所有活動都是被性驅動,他的學說恰到好處,適逢而生。在專業性上確實難見瑕疵,要找破綻也只能留給善質疑的魯迅了。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而魯迅的《而已集。雜感》中,它只是抨擊國人陳腐的骯髒思想,希望他們從腐朽老舊裡走出來。一見到短袖就想到了裸體,雖然說得誇張,但也是當時的社會實際,沒毛病。和“懟”弗洛伊德性動力原理並不矛盾,各有提出的這種見解的生存土壤。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魯迅是見不得“壞”現象,他逢人就“懟”,並不是要惹人不開心,或出口氣。只是當時的社會存在太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就不顧自地扛著各種暗語罵人全世界的“懟”個遍,試問誰有這般勇氣?

魯迅不僅能“懟”國外那些大牌學者,國內的學術或是文藝大佬幾乎也“懟”了個遍,不過被“懟”的人也都回“懟”過魯迅,除了言語不夠辛辣飽滿外,也不具備魯迅“懟”人的藝術性。另外這些被魯迅“懟”過的人實在太多,除了弗洛伊德,日本的很多作家也躺槍了,就連來自印度的大文豪泰戈爾也不例外。在中國更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梁實秋、郭沫若等等。

魯迅與弗洛伊德的“對話”,這次從國外名人那裡“拿來”了什麼

當然魯迅也只是對事不對人,就真正的學術問題討論或者民族精神的提示罷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麼多的做人“斑點”成為當代“去魯迅化”的原動力之一了。令人遺憾的偉大文豪,就這樣毫不顧忌的過了一生,真勇士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