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加強平臺建設託舉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以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抓手,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取得明顯成效。該平臺正式上線不足9個月,已經過6次迭代,目前網頁版累計瀏覽量已超過50億人次,訪客量達到8億人,基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和服務平臺。尤其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自上線以來彙集了基礎教育課程資源4。4萬節,平臺(含APP)總瀏覽量達152億,被老師們稱作“無價的寶藏”。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平臺的進一步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平臺建設,要從“託底”走向“託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託底”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一個都不能少;“託舉”是為了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一個都不能弱。就當下而言,平臺資源為服務線上教學、線上研修、家庭教育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基本滿足了“託底”的需求,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須轉移到“託舉”上來,著力解決“上好學”的問題,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加強平臺建設,要著力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平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開闢新領域新賽道,需要激發資源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能動性,活化現有資源、創生新興資源。從資源可改造性的角度,要鼓勵教師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利用平臺上的優質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二次創作和公開展示,將“錯位”的劣勢轉化為“微創新”的動能。從資源可用性的角度,要將課例資源轉變為課例資源包,不僅有教學過程影片,還有教學設計、課件、教具、評價工具和使用指南,方便教師上手使用和開展二次創作,變成可創生的資源。從資源可互動性的角度,要對較為傳統的電子教材進行二次數字化轉型,實現精準教學。從學科大融合、大交叉、大匯聚的角度,要增設跨學科主題學習資源,尤其是各類綜合性的專案資源包,全面推動育人方式的變革,促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加強平臺建設,要著力匯聚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料,持續提高教育資源服務效率。託舉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服務至上的理念。為誰服務、誰需要服務、如何做好服務,不僅需要豐富教育資源,更離不開基於使用者資料的決策分析。無論是教師的“助教”、學生的“助學”,還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助管”、教研力量的“助教”、科技企業和出版機構的“助學”、高校力量的“助研”,都需要以平臺為抓手進行合理融入。有關虛擬教研室、教育資訊化實踐共同體、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學科領域專業委員會等專家組織,都可以協同開展工作。要強化數字教育資源的綜合應用,透過智慧獲取和智慧分析應用過程中動態產生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充實資源供給、調整資源分配、改進應用方式,從而真正盤活資源,實現資源建設從建到用、再到改進的閉環迭代。

加強平臺建設,要著力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和技能,提升平臺使用者的數字資源應用能力。建設高質量的平臺,離不開高質量的使用者。要進一步夯實資訊科技課程培養學生數字化能力的主陣地地位,全面增強師生數字化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加快各學科數字教材的開發和應用,為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提供廣泛的、常態化的課堂教育環境。

加強平臺建設,要著力保護教育數字資源智慧財產權,提升資源供給活力。作為公共服務平臺,數字教育資源在共建、共創、共享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問題。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資源供給側的積極性。為此,平臺要提升數字資源供給側的監管能力,實現資源備案、流動、評價的全鏈條管理,建立並完善智慧財產權的審查標準和監管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深度治理。要加強對教育資源的評價,從科學性、易用性、有用性、可互動性、可嵌入性、可改造性、使用頻率、使用範圍等維度客觀評價資源,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對資源的動態評價、自動標識和使用者分類,進而實現以用代評、以評提質、分類治理的目的。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是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牛鼻子”。做好平臺建設的提質增效,就能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贏得主動。

(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科技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4日第2版

作者:鍾柏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