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百科全書,人類知識體系的目錄,與其把它當做名詞,不如把它看做動詞,它不存在固定邊界,也沒有不可修改的內容,完全隨著人類知識的增加而改變。

1751年,丹尼斯·狄德羅編成第一冊《百科全書》,此後這本書由薄到厚,擴充套件至上百卷,見證了人類知識發展的第一個狂飆突進的年代。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狄德羅《百科全書》的內文

2000年,開放式網路百科全書出現,《百科全書》由厚變薄,縮減至一塊硬碟足以裝下,它以自身記載介質的更替,親歷了知識噴發的黃金時代。

270年間,《百科全書》變化的猛烈程度,不亞於人類社會本身的變革,那麼,狄德羅的《百科全書》與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異同呢?

昂貴的知識:狄德羅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專有名詞,開始於狄德羅編纂的法語《百科全書》,但在他之前,其實世界上早已經出現了各種百科類圖書,比如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編寫的《博物志》;中國古代的類書,如北宋的《太平御覽》,明朝的《永樂大典》;公元10世紀波斯編纂的包含傳統知識和外來知識的《科學之鑰》。

在這些前人創造力的基礎上,法國思想家德尼·狄德羅生出了一股對於知識的“野心”,他想要編纂一部囊括人類所有知識的經典,讓所有人都能觸控我們思想的精華。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丹尼斯·狄德羅

當時正好有出版商請他幫忙,要把英國作家錢柏斯(Ephraim Chambers)的《百科全書》(Cyclopaedia)譯成法文。狄德羅大喜過望,認為這本《百科全書》可能會幫他梳理一個大致的框架,然而讀完之後,狄德羅大失所望。

英國版《百科全書》內容平庸,立意謹慎,內容完全侷限在學術界認可的主題上,也就是說,這本書就像所有課本的影印版,沒有提出任何啟發性、實用性的內容。狄德羅放棄了翻譯這本書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計劃,他想讓所有識字的人,透過閱讀百科全書,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每一門知識,包括各行業非常實用的操作要領。在這個理念的引導下,狄德羅在1750年發表了法文版《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的簡介,登時引起轟動,第二年,鴻篇鉅製《百科全書》第一卷問世。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狄德羅《百科全書》的封面

為了完成全本《百科全書》,狄德羅召集了許多撰稿人,他們身份各異,來自不同階層,一共有四千人共同為撰寫這部書而努力。但很快,狄德羅就受到諸多阻撓,尤其是貴族們惡毒的敵意,狄德羅作為啟蒙思想家,重視理性思考與知識的普及,他對古老傳統、貴族與教會不感興趣,他的工作使得本來昂貴的知識變得廉價,讓原本享受壟斷知識紅利的貴族坐臥不安,於是,貴族們不斷騷擾狄德羅,百科全書的撰稿人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退出了合作。

面對岌岌可危的形勢,狄德羅沒有放棄,他自己寫了幾百篇文章,並夙興夜寐地校對,經過二十年的堅持,忍受著貴族勢力一而再再而三的騷擾,終於在1772年完工。後來狄德羅發現,出版商頂不住壓力,私自刪減了許多篇幅。狄德羅悲憤異常,可以說他為《百科全書》付出了一切,卻換來一個並不公平的結局。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人類知識體系

然而,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即便《百科全書》的出版震古爍今,是學術上了不起的成就,也是知識解放的一次偉大嘗試,但由於訂閱的費用太高,且當時缺少公益性的圖書館,因此《百科全書》的讀者主要還是侷限於富裕階層和貴族。普通人難以一睹其容,由於無法普及,狄德羅想要打破知識壟斷的願望沒有實現,普通人仍舊無法親近知識,距離啟蒙依舊很遠。

狄德羅的壯志難酬源於時代的限制,而200多年後的網際網路正是時代的產物,嫁接在網際網路上的百科全書,將面臨完全不同的世界。

廉價的知識:網際網路百科全書

自從資訊高速公路建成,人們就對其抱有極大期望,如何利用它,也是各種仁人志士不斷思索的問題。2000年左右,喜歡網路的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產生了一個想法:創造一部免費、多語言的線上百科全書,全部詞條都開放,讓任何想要撰稿的人編輯。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

威爾斯對網際網路百科全書的前景十分看好,後來他聘請了哲學家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主持運營,二人因為之前合作過一部百科全書,所以工作起來輕車熟路,很快,他們的專案得到了眾人的迴應,網路百科全書正式走入了人們的生活。

目前,網路上最成熟的百科全書,已累積了近300萬篇英文文章,算上其他260種語言編輯的詞條,總計有1200萬條詞條,成為了所有使用網際網路的人離不開的工具。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網路百科全書的資源非常豐富,短短几秒鐘內,瀏覽者幾乎可以針對任何主題,獲得高質量的資訊,最重要的一點,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大衛·溫柏格(David Weinberger)曾說:網際網路百科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它的存在充分證明了一件事,即人類某些龐大且極度複雜的工程,可以透過去除大多數控制元素(去中心化)的方式創造出來。

狄德羅的《百科全書》與網際網路百科全書的異同

18世紀的百科全書與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時隔270多年,二者雖都被稱為百科全書,但卻存在著相似和不同。

二者的相似之處:

首先,不管是狄德羅,還是威爾斯,他們的目標相似,都想建立一個關於人類知識的體系,透過向更多的人傳播知識,從而解放知識;

其次,二者的計劃都極具開創性,都依賴人們的合作;

再次,二者都獲得了歷史的認可,但也引起了爭議;

最後,二者都造福了普通人,讓普羅大眾有了接觸本來十分昂貴的知識的機會。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二者的不同之處:

首先,合作的規模不同。狄德羅一開始只有上百人參與詞條撰寫,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數十萬人撰稿。

其次,撰稿人的來源不同。狄德羅必須搜尋合適的合作伙伴,並勸說對方承受壓力,他還要付給對方酬勞;網際網路百科全書的撰寫者是自願的,並不要求報酬,也沒有面臨外界的壓力。

再次,傳播範圍不同。狄德羅的作品傳播範圍有限,僅能供數千人閱讀;網際網路百科全書的使用者高達數億。

最後,主創者的待遇不同。狄德羅花了20年時間編纂《百科全書》,他忍受孤獨,備受排擠,死後若干年才得到應有的大眾評價;不管是哪種網際網路百科全書,它的發起者和創作者都被視為英雄和無私的人,備受讚譽。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百科全書》的歷史貢獻

我們該如何解釋兩種百科全書的差異呢?如果說後人比狄德羅更聰明,或者說更擅於溝通,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應該說我們很幸運地活在網際網路時代,可以輕易達成大規模的合作,拜科技進步所賜,現在合作與溝通的成本降低到幾乎為零,讓很多需要無數人參與的龐大工程得以實現。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法國的狄德羅銅像

此外,造成兩種百科全書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知識的解放。在前現代,也就是狄德羅的時代,知識是昂貴的資源,受到財富、身份和等級的限制,被貴族和教士們壟斷,壟斷知識的人依靠壓榨愚昧來謀生。狄德羅想要打破壟斷,實現知識的解放,但受到的掣肘太多,他自己也像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受到了懲罰。

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知識早已不是稀缺的資源,任何人只要想獲得知識,總能找到方法和途徑,獲取知識的手段變得廉價,甚至所有人都承認,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是我們的社會任務和責任。得益於知識的普遍化,我們的社會不再依靠壓榨愚昧來維持執行,反而依靠開放知識、利用知識、更新知識達到了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18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網際網路百科全書有什麼區別?

《百科全書》的歷史貢獻,就是促使解放知識的信念成為了我們的共識,藉由這種共識,人類社會由壟斷知識,壓榨愚昧的不公平狀態,進入了傳播知識,利用知識的積極狀態。

參考資料:

《Diderot‘s Dream》Wilda Anderson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Volume 9:The Age of Voltaire。 Simon&Schuster》Will Durant

《Diderot: The Virtue of a Philosopher》Carol Blum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