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聚焦·百年寬仁]開欄語:

一座醫院的歷史,寫在院志上是一段濃縮的文字,奉獻給祖國的是閃爍光芒的醫學明珠,載入史冊的是永遠銘記的豐碑。

百年寬仁,橫跨世紀,穿越硝煙,歷經洗禮。128年的歲月,沉澱著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鐫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歷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斗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

上游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他一生都在黑白世界裡探索,尋找哪怕一點點蛛絲馬跡,只為了能更精準的把握每一個疾病的診斷。他一生都在當“幕後英雄”,雖不直面生死,但他精確的診斷分析為臨床救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眼裡看到的是黑白,但心中卻是一片赤誠。64年前,從上海到山城,當“西遷”的集結號吹響時,他一句“國家要我去我就去”堅定執著,自此,他將自己最珍貴的時光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建設事業,用精湛的技術、創新的魄力、高尚的醫德譜寫了一段影像醫學的崢嶸歲月。

人物名片 》 》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李鼎寰,我國著名放射學專家、重慶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1925年8月出生,江蘇省常熟市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本科,曾任上海各附屬醫院(兒科、中山、華山)放射科住院醫生,1956年響應號召支援內地建設,於當年5月由組織調動至重醫兒科醫院(現重醫附屬兒童醫院)。歷任重醫兒科醫院放射科醫生,重醫綜合醫院(重醫附一院前身)放射科醫生,重醫附二院放射科主任,重慶醫學院(現重慶醫科大學)醫學二系及兒科系放射學聯合教研室主任。

曾任中華醫學會四川分會放射學會(第三、四屆)副主任委員、重慶市放射學會委員、四川醫學編輯委員。曾參與教材編寫:《重慶醫學院自編 X線診斷學》、《中國高等醫學院校統編教材 X線診斷學》、《中華肛腸病學中的結腸X線檢查與診斷》。2012年獲得重慶醫科大學“發展貢獻獎”及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寬仁特別貢獻獎”。

作為重醫附二院放射科的奠基人,李鼎寰教授從事影像醫學臨床及研究工作40餘年,是四川和重慶在胃腸道雙對比造影技術、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術領域的開創人,迄今以上兩項技術對指導臨床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仍有重要的價值和借鑑意義。

兩位至親的離去

堅定了他從醫的決心

1925年,李鼎寰出生在江蘇常熟,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郎中,他自小就鍾愛閱讀,時常在報刊、雜誌、小說等書籍中看到關於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報道和故事,年幼的李鼎寰耳濡目染,心中隱隱燃起將來成為一名醫生的念頭。

少年時,不幸襲來,李鼎寰的父親患上腦梗,母親遭遇食物中毒,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這二者無疑都是棘手的急症,兩位至親最終因病相繼離世,痛定思痛,李鼎寰堅定了從醫的決心。

學醫之路對聰明且勤勉的李鼎寰來說並非難事,194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如願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大學期間的“浸潤式”教學,為李鼎寰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讓原本就思維活躍,喜歡思索、探究事物的他更顯鋒芒。

大學畢業後,李鼎寰幸運地留在了上海中山醫院工作,並師從我國放射學奠基人之一、著名放射醫學家榮獨山教授,開始在放射科發揮著光熱。悟性極高的他深得榮獨山教授敬業和治學精神的精髓,以行勝於言的工作態度刻苦鑽研放射學。彼時,一份堅定的信念已經悄悄植根於李鼎寰心中:醫者不應止步於甄別病症救死扶傷,還應厚德耕耘桃李芬芳。

“國家要我去我就去”

一家四口遠赴巴山渝水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李鼎寰教授舊照)

1956年10月,重慶醫科大學舉辦首屆開學典禮,從此,一所新型醫學院在大西南誕生。為了創辦這所學校,上海第一醫學院的400多名專家“西遷”重慶,譜寫了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李鼎寰正在其列。

1955年初,為支援大西南建設,遵照中央政治局關於沿海工廠學校內遷的指示,上醫擬遷重慶,方案一出,李鼎寰很快就接到了組織的動員。

“我們需要你去援建內地,去不去?”被詢問的李鼎寰沒有絲毫思想準備,一時間有些茫然無措。儘管未曾去過重慶,但他清楚,去了,面對的會是艱苦而未知的明天。

然而,一如從醫的信念一般,他很快又堅定了下來,回答道:“國家要我去我就去。”沒有提出任何要求。

次年,李鼎寰攜懷孕5月的妻子、不滿2歲的兒子及岳母一家五口,和首批響應號召的專家一同溯江而上,遠赴巴山渝水,拓荒西部。當雙腳踏在朝天門碼頭那一刻,李鼎寰內心好似有一股熱血正在翻湧,他在心裡暗自做好決定:既然來了,就要拼盡全力建設好重醫!

從那以後,無論何時何處,李鼎寰一直堅守著這份執著,秉承著上醫優良的辦學傳統和嚴謹治學的學風,克服了新校裝置不足、資料不全、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單調等困難,忘我地投入工作。

毅然接下艱鉅任務

第一個難題就是防護簡陋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李鼎寰教授工作照)

1963年,李鼎寰接到了一個艱鉅的任務——到重醫附二院放射科“指導工作”,為期1年。

重醫附二院的前身“寬仁醫院”,是一所橫跨三個世紀的百年老院,擁有相當高的群眾威望和技術水平,然而受時代背景影響,那時正處於青黃不接、人才嚴重流失的時期,在著力建設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公立醫院的緊要關頭,急需人力物力支援。

9月,李鼎寰來到重醫附二院,那時候的放射科還被稱作照光室,面臨“沒有專科醫生,裝置設施不足,防護裝備有限”三大難題,日常門診工作開展起來也相對艱難。

面對困難,李鼎寰從未想過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將這些“關卡”一一擊破。

在李鼎寰眼中,防護裝備是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關。問題一,醫生工作時僅穿著一件鉛圍裙,暴露部位風險極大,對此李鼎寰想辦法為大家置辦了一把鉛製防護椅,並給每個人發了一雙鉛手套;問題二,工作地點牆體僅為木夾板牆,X光射線輕易穿透,且老舊建築無法承受24釐米厚的實心磚牆+2毫米厚的鉛板牆,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且在人力、物力資源缺乏以及資金有限的阻礙下,李鼎寰四處奔波,終於在一家印刷廠購買到了600公斤鉛,再找加工廠碾製成1毫米厚的鉛板貼在了原有牆上。

就這樣,在那樣艱苦的歲月中,李鼎寰盡最大努力緩解了防護困境,讓醫生和技師們在工作時擁有了安全感。

關關難過關關過

科室終得以良好運轉

解決了最基本的防護問題,接下來需要著眼於提高醫生的技術和診斷能力、更新設施裝置問題上。

現實情況在於,科室人員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英文水平有限,且現有中文教材短缺。對此,李鼎寰在為數不多中譯教材中,挑選能夠借鑑學習的《小兒X光診斷學》以及他編寫的大學教材《X光診斷學》讓大家精讀,並決定每個禮拜抽出三個晚上的時間,帶領大家一同學習,學習內容還包括他為大家翻譯最新的國外文獻,自制教學幻燈片,DIY教具等等。並且,李鼎寰還鼓勵科室醫生和技師們多看放射學科相關雜誌,以瞭解掌握國內外放射學科的發展。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放射科組織讀片提高學習)

在李鼎寰的積極領導和培養考核提升制度的引領下,科室人員求知若渴,技術和診斷水平短時間內有了很大的提升。

難題被一一攻克,還有裝置問題需要處理。當時,科室只有一臺荷蘭的100毫安X光機及配套X光管、一臺荷蘭的200毫安X光機(無與之匹配的X光管)以及一臺舊機器。然而,即便用200毫安X光機配上100毫安的X光管照片,也只能照肺部和四肢骨骼,無法滿足病人就診需求。

由於當時國產沒有如此大規格的機器及配件,受時代原因限制也不能進口,李鼎寰只得自己想辦法。後來他“神通廣大”地找到了一臺東德產的30~50KW旋轉陽極的X光管,並邀請X光裝置維修技師及金屬加工廠工人一同研究討論,進行“200毫安X光機大改造”,他們用盡各種“土辦法”“洋辦法”,最終機器得以正常運轉。科室也從只能簡單地照一張胸片,進步成為可以完成膽道、泌尿道、支氣管等各部位造影及婦產科的X線骨盆測量等檢查,滿足了當時的臨床需求。

很多年後,科室技術人員陳永新回憶說:“那時的辦公地點是門診樓最底層,裝置簡陋,陰暗,潮溼,氯氣,漏水……成天險情不斷,可我們不會忘記二院的放射科曾經從這裡走過……。”

但在李鼎寰看來,那是專屬時代的獨特烙印,在那樣艱苦的時代背景下,能給病人提供需要的診療服務,為醫生提供必需的防護裝備,他已經十分滿足。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舊時放射科人員及家屬合影)

至此,李鼎寰光榮地完成了任務,1年之約也剛好到期,到了他要離開之時。可是,重醫附二院放射科早已離不開他,更需要在他的帶領和發展下持續發光發熱,鑑於此,上級決定讓李鼎寰繼續留在重醫附二院工作。

診斷技術求“精準”

全力以赴迎來多項研究及突破

很多人都認為,放射科只是“照片”“看片”的事兒,其實,影像診斷遠非如此簡單,其背後凝聚著影像診斷技術的高含金量,因為影像報告黑白影象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這些黑白影象中,影像醫生需要透過一雙“慧眼”,在紛繁複雜的病灶中找到蛛絲馬跡,精準揪出危害人體健康的病灶和元兇,為臨床治療、手術建立“航標”。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李鼎寰教授和科室同仁的工作照)

上世紀70年代末,重醫附二院新門診大樓建造完工,放射科得到在底層的房屋,安置了多臺X光機,所有門及操縱室全部有鉛層防護,透視室亦為隔離透視,工作人員均能安全工作。上世紀80年代,重醫附二院放射科的技術和診斷實力已經在李鼎寰的帶領下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其一,他主導開展的梗阻性黃疸患者的“經皮穿刺膽管造影術”(PTC),可明確膽管梗阻的部位、原因和診斷,在西南地區屬首創。

其二,胃腸道影像學診斷是李鼎寰尤其擅長的領域,當時在全市乃至全國都有很大影響,其中,他長期從事胃腸道鋇劑造影的檢查及診斷,有豐富的經驗及廣博的知識。據瞭解,在胃腸道鋇劑造影的檢查中,硫酸鋇造影劑的質量是一個重要環節,為了讓片子對胃粘膜表面的形態、胃小區能清楚顯示,從而達到能診斷早期胃癌的水平,他花費巨大心力自己研究及調製應用鈣製劑,這在當時國內屬罕見。

令當時科室同仁十分津津樂道的,還有李鼎寰發明設計的一個作為結腸雙對比灌腸檢查用的塑膠袋,它能灌入鋇劑和空氣,又能隨意排氣排鋇,使病灶檢查率提高,能發現6毫米的息肉,減少漏診、誤診的情況,也能使科室人力負擔減輕,操作方便,照片美觀清晰。為了廣泛推廣該成果,讓更多的病人受益,李鼎寰甚至放棄了專利。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1986年新安裝的胃腸搖藍機開始工作,圖為李鼎寰教授和他的關門弟子周偉生)

為了讓病人們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治,李鼎寰集中精力搞科研,兢兢業業重教學,短短十餘年間,使科室技術、裝置以及人才培養都有了不斷革新。也正是因為他取得的這些成績,1986年,重醫附二院耗資整整一年的科研經費,為放射科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日本島津生產的X光胃腸搖籃機,讓工作效率提升,人力負擔減輕,尤其令操作人員避免被X射線輻射,讓科室的工作條件迎來了質的飛躍。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李鼎寰教授參加學生的論文答辯)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放射科同仁合影,左三為李鼎寰教授)

此外,在李鼎寰退休前的1992年,放射科引進CT,為神經放射學和腹部放射學醫療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黑白世界裡練就“火眼金睛”

毫釐之間精準識病灶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前排左五為李鼎寰教授)

從醫維艱,李鼎寰一直執著恪守信念,用勤奮鑄造卓越,精益求精成為其整個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不僅於此,李鼎寰對於患者的理解和關愛,同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執著,透過傾聽與撫慰,在病理診斷之餘,他全方位接納患者,尊重患者,減輕其壓力,對於忽視診療重要性的患者,也依舊不拋棄不放棄,想盡辦法做思想工作。

李鼎寰猶記得一位病人,那是他剛到重慶時所在醫院負責建築工程的一位工人劉師傅。因為胃部不舒服,他慕名到李鼎寰處就診作胃部鋇餐檢查,結果顯示有一處病變,高度懷疑是胃癌,遂讓其照個胃鏡明確診斷。然而很長時間裡,劉師傅卻沒了音信。李鼎寰有些擔心,來到劉師傅的工作地尋找他的下落,卻沒找到,半年後在門診偶遇到他。劉師傅告訴李鼎寰,上次胃鏡檢查說沒有問題,後未在意就回家了,但是仍然身體狀態不好。瞭解情況後,李鼎寰親自陪同劉師傅再次做了胃鏡檢查,病理結果顯示,病變處確為胃癌。劉師傅即時動了手術,身體逐步康復。

這樣的事例,在李鼎寰的工作經歷中,可說比比皆是。這一點一滴,都是他在踐行著“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念。

謙遜克己

不愧患者、不愧初心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上世紀60年代的重慶市放射學界元老,後排左二為李鼎寰教授)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作為放射學科的重量級人物,42年從醫生涯間,李鼎寰以“慧眼”識別疑難病灶,以“仁愛”之心為患者著想,以“嚴謹”精神傳道授業享譽杏林。

他的女兒李芝倩說:“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確是忽略了家庭。”

他的學生兼同事劉天璽和餘聰說:“李主任和藹親和,認真嚴謹,淡泊名利,無私付出,一直堅守著醫學最初信仰。”

他自己卻說:“我並沒有取得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對工作盡職盡責,對病人盡心盡力,從未因個人原因影響病人的診斷質量。時代不同了,而今無論技術裝置還是人才力量和過去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影像醫學有了革命性進展,但仍希望現在的青年醫生能夠不計名利,不斷打磨基礎、學習創新,緊跟患者需求,成為一名無愧患者、無愧初心的放射學醫生。”

而今,李鼎寰已95歲高齡,但他依然時刻關注著我國放射學科的發展,時常上網查閱資料,為醫學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科室連結 》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

聚焦·百年寬仁|第5期 一雙慧眼識病灶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重醫附二院放射科始建於1963年,經歷50多年的不懈努力及幾代人的奮鬥和發展,現已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重慶市醫學影像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重慶醫院協會影像醫學管理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2018年放射科開啟發展新紀元,“一院兩區”及“醫-技-護”一體化管理模式建成,AI輔助診斷嵌入臨床流程,學科人員配置合理、裝置先進、管理規範、技術力量雄厚、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一流、專業特色突出、輻射能力強,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科室。

重醫附二院放射科專家團隊實力強大,致力於打造高精尖人才梯隊,全科現有醫、技、護等人員98人,擁有高階職稱11人,中級職稱27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6人,博士13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14人,科室主任郭大靜教授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寬仁領軍人才,李傳明副主任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重慶市中青年高階醫學人才、寬仁優青人才,何曉靜副主任為重慶市中青年高階醫學人才、寬仁骨幹人才;科室人員層次不斷提高,結構整齊合理,以中青年骨幹為主。

近5年,科室獲得國家自科專案6項,其中面上專案2項,多項省部級及廳局級科研專案;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SCI已收錄40餘篇,最高IF 13。 942,獲2項發明專利授權,參編專著3部;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和影像組學研究、分子影像學研究及腦功能MRI研究。全國性學術委員任職近20項,近3年主辦國際級及區域性學術會議15餘次,積極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投稿數篇,載譽而歸,加深與世界同道的交流,得到放射學界的廣泛認可。

2019年,科室引進全球最先進的德國西門子Force雙源CT及頂級科研型3。0T Prisma超導磁共振,這是西南地區率先引進的全球大型高精尖醫用裝置,實現了影像裝置從“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將加速提升區域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水平,最大限度滿足不同患者就診的個性化需求。科室目前設有技術組、護理組、普通放射組、神經肌骨組、腹盆組、心胸乳腺組和介入放射七個專業組,以保障“寬仁放射”團隊“安全、高效、和諧”運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