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自上海開埠之後,書畫藝術發展迅速,“海派”逐漸成型。期間大家輩出,比如吳昌碩、沈尹默等。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的書法教育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這裡面有個關鍵的人物,就是胡問遂先生。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先生(1918—1999),浙江紹興人,是當代中國書法大家和著名書學教育家。胡先生是沈尹默的弟子,也是沈尹默在1961年創辦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的得力助手。

胡問遂先生曾任中國書協理事、上海市書協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官員等。擅長正、行、草書,作品渾厚凝重,雄強峻快,尤其是楷書,一派“正大氣象”。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書法

在書法創作上,胡問遂也是嚴格謹守沈尹默先生的路數,運筆渾厚而細膩,遒勁而工穩,透露出一脈相承的內涵。沈尹默先生是位功力極深的傑出書家,對臨帖十分苛求,並身體力行,為後世留下了優秀的範本。

大匠之心,誨人不倦,正是這樣,沈老所教的是學習古人的大法。胡問遂先生在沈老的親授下,深究古帖,深諳臨帖之道,從形到神,無不刻意追摹。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臨《張黑女墓誌》

孫過庭在《書譜》中有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胡先生在研習法帖,在讀帖、臨帖中始終以此為準繩,反覆琢磨如何下筆、運筆、轉折。其所臨書帖送師過目,竟被誤以為“印刷複製品”,可見他的書法臨習水平之高。

早期,胡問遂臨習顏真卿晚年傑作《自書告身帖》,日臨一通,四年間達1500餘通。非但得其厚重形體,並深究其鋒正筆圓,沉著韌斂的屋漏痕筆意,細見之下,從形到神無不惟妙惟肖。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臨唐楷

胡問遂先生曾說,臨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古人期在開創自己的書風。因此,在入帖以後要有所取捨,善學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所需要者,而不善學者則多依形描摹隨古人而去。這種人用工非為不深,用心非為不精,但終因缺乏個性而淪為末流書家。

胡問遂先生的話說得很明白,但遺憾的是其筆下的書法,並沒能達到他理想的境界。胡問遂先生的書法,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功夫——臨摹的紮實、用筆的沉穩、線條的質量。可他筆下正因為太過於追求與古人相像,而少了個人的性情。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書法

於是,以功夫見長的胡問遂先生的書法呈現出這樣一種境況:無論臨摹什麼字帖,都能精妙絕倫;而到了創作的時候,卻很難將古意融入其中,使得自己的筆下由於缺乏書卷氣息,而顯得格調不高。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胡問遂先生過於看重“筆法”。作為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胡問遂先生一生謹守沈先生的家法,甚至到了亦步亦趨的境地。我們能夠從胡問遂先生的作品中看到嚴謹、認真,但卻讓人毫無趣味、味同嚼蠟的感覺。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書法

像胡問遂先生這樣的大書法家,卻一生僅僅圍繞在“筆法”的方圓提按上,這與書法藝術的旨趣恰恰相反。古人批評的謹毛而失貌”,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書法的境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一是靠紮實的功夫達到的線條質量、字形精準;二是能夠見出性情、寫意。這兩個方面,一個是靠勤奮的練習積澱,一個則是天分稟賦。

胡問遂先生在勤奮上是無可挑剔的,但在天賦上就似乎少點機緣了。

他是沈尹默弟子,書法臨摹能寫成“影印”,創作卻沒格調

胡問遂書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田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