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插圖:Faye Orlove

「月經」究竟有多少個名字?伴隨著全世界女性每天不斷新增的暗號,這個數量從目前的 5000 起跳,上不封頂。

大家遮遮掩掩地發揮想象力,只為了避開那一直帶著點禁忌感的兩個字。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低俗小說」中有這樣一幕

John Travolta 扮演的 Vincent 拿著手槍坐在副駕駛,轉過身和後座上的 Marvin 說話。

突然「砰」一聲槍響,車內和前排二人的臉上被濺滿了血。

開車的 Jules 問發生了什麼,Vincent 答:

“Oh man, I just shot Marvin in the face。”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昆汀拍這段戲時,一定沒想到他追求的血腥場面還會有其他妙用。

網站 BuzzFeed 三年前向廣大女性使用者徵集她們對月經的獨特說法,其中一位就提起了那句「我開槍射了 Marvin 的臉」— —

作為她和男朋友之間的暗語,還有另一句代表「姨媽走了」:「Winston Wolf(影片裡解決問題的人)來過了,一切都收拾妥當了。」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類似的電影梗網友還舉出不少,有網友稱大姨媽為 Sweeney Todd,理髮師陶德,預示大量的血液正在趕來…“甚至那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和我那一週身體的感覺都差不多。

還有更直接點的,

叫月經 the red tide,指向的是「閃靈」裡衝出電梯的那種血海。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拋開這些顏色形態,直觀地取一個看似不相關名字的網友也有很多。

痴迷「暮光之城」的少女粉絲,會和自己和姐妹稱其為狼人扮演者的名字 Taylor Lautner;「哈利·波特」粉絲起名更方便一些,那個不能被提起名字的人 — — 叫它伏地魔就好。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當然,以上都是一些非常個人的可愛說法。在英語中,現代最為常見的說法還是 period,來自希臘語單詞 peri 和 hodos,後來轉變為拉丁語 periodus,代表「反覆發生的週期」。

其他的常見用法還包括

「鯊魚周 shark week」,因為子宮的形狀和鯊魚大腦相似

;「血腥瑪麗 bloody mary」,無論是雞尾酒還是那個殘暴女王都挺容易理解;「Aunt Flo」,「Aunt Irma」,接近於我們的「大姨媽」。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而在其他語言中,種種可愛又奇怪的說法就更多了。

德國人叫那段時期為「草莓周」;南非人說是「堵車中的奶奶」;丹麥人稱它「在遊戲屋中的共產主義者」,體現一種歇斯底里感;法國年紀大一點的人,繼承了拿破崙戰敗後形成的傳統:

因為當年進駐的英軍穿紅色制服,那麼月經就是「英國人來了」。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據兩年前的不完全統計,

全世界 190 多個國家裡,用來指代「月經」的詞超過了 5000 個

,78% 的女性在提到月經時都會選擇更委婉的詞彙。

在中國,目前最為普及的說法,一定是「大姨媽」。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大姨媽」的來源很難考證。在網上隨便搜搜,很容易看到一些類似野史的故事:主角通常是書生和他愛慕的姑娘,兩人先是因為真實姨媽親戚的干擾無法親近,之後姑娘便用「姨媽來了」代替不方便的那幾天。

雖然其中人物都有名有姓,但真實度還是值得懷疑。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至於其他的來源,有說它大機率是舶來語,直指上文中的 Aunt Flo 和 Aunt Irma;也有說它來自於 90 年代的港臺影視劇,比如張柏芝在「喜劇之王」中喊的那句「我大姨媽來看我了。」

普及之下,各種衍生詞也隨之出現:

姨媽巾,姨媽痛…以「姨媽」換「月經」,說出口好像都更順暢了一些。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而在「姨媽」之前,我們的女性長輩對每個月的那幾天又有完全不同的叫法。

比如「例假」:幾十年前的公社或工廠體力勞動崗位,真的在女性經期設有假期,雖然現在這樣的「生理假」如今更多地成為了某種企業文化;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或是「倒黴」:從生理和心理角度來說,如果不是在避孕期,那幾天對每個女性來說確實算是每個月倒黴的日子。

其他經常出現的說法,還有「來事兒了」或是「那個」……都是換一個語境完全無法理解的東西。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所以,「那個」是哪個呢?就是全球 5000 多個說法中的任意一個,你知道的,除了「月經」本身。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沒法坦蕩蕩談論那兩個字,應該是無論男女的大多數人千百年來面臨的相同問題。

人類的矇昧時代,「月經」總是被認為是不潔的,常常還與巫術等陰暗的力量聯絡在一起。

舊約《利未記》第 15 條中,說到經期的女性必是汙穢的,她躺過坐過的物件都不乾淨,周身一切都摸不得,碰了就得洗澡洗衣。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曾和伊索並列世界四大寓言作家之一的拉封丹,曾說

經期的女性需要遠離一切,尤其是她的丈夫,否則會影響到他的男子氣概和身體健康

……放在現在完全是反科學反人類的觀點。

幾百年過去,人類當然在進步,但仍避不開一些見仁見智的「月經羞恥」事件。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比如最經典的問題之一:為什麼衛生巾廣告中所使用的液體總是藍色?

在 80 年代初,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多個國家的電視臺都有名為品味和體面(Taste and Decency)的規定,其中就有一條宣告:生理期產品裡面不準出現血。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之所以用藍色的水,廣告商說是因為早期做吸水測試時一般都用墨水,方便又便宜。在常見的藍色和黑色墨水之間,藍色當然是首選。

只是碰上月經這樣的禁忌話題,難免多了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羞恥感。

2017 年,一家叫

Libresse

的衛生巾公司在廣告中使用了紅色液體模擬月經,那也是熒幕上第一次出現了「真實的月經」。你看,用一些紅墨水,也不是麻煩事。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這樣做引起的爭議不可避免,但至少可以安慰一下那些經期不小心弄髒褲子的女性們:現在人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它無異於一塊水跡或油漬,你不用感到格外地難為情。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還是這家公司,去年在中國也做了廣告,算是第一次公開正視了「月經」這個詞。

它的廣告不像平時那樣只有白衣白褲的清爽女子在雲朵間輕快跑跳,而是出現大片紅色液體,或是直接用紅色筆刷寫出「月經不隱藏」幾個大字,讓人沒法忽視。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多年停留在

「那個不痛,

月月

輕鬆」的國內衛生巾宣傳方式,以及大家對「月經」的認識,好像已經在慢慢轉變了。

說到底,那兩個字沒必要取代所有可愛或奇怪的婉辭,直接說出口也不會讓女性在經期多一點生理舒適。

但像對待吃飯睡覺一樣直視它,一定算是我們解除那種奇怪羞恥感的第一步吧。

文_yini|圖_網路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在評論

區說說

你自己 / 你所知道的「月經」叫法

“「月經」這件事,真的需要 5000 種說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