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唐時宮廷茶宴最典型的當屬“清明宴”,唐侍御史李鄖(中晚唐時期)在《茶山貢焙歌》中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四千裡貢茶之路,需快馬加鞭在皇道上奔波十日,才能在清明茶宴中趕到。唐時敬畏神靈,祭天祭祖當屬“禮”中頭等大事。清明祭祖、冬至祭天在唐時的節令中都是異常重視的。清明祭祖,茶為重要的祭祀品之一,清明茶宴,是繼清明祭祖后皇庭同慶的另一個畫面。唐時清明茶宴,不僅要品嚐諸如顧諸紫筍茶等“明前茶”,還要品嚐精美的美食,如粽子、餛鈍、百花糕等。湖州刺史張文規在《湖州貢新茶》中也有描述早春明前的顧諸紫筍茶快馬加鞭急送長安城時,整個宮廷興奮歡騰的局面:“牡丹花笑金錮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繼皇庭清明茶宴之後,當屬“皇宮大宴”最為盛行,而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唐時宮廷大宴,不僅有禮官主持,還有眾多宮娥侍茶,其煎茶、酌茶、分茶、獻茶之禮,都有相應的規則和定數。從法門寺出土的13樣金器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宮廷之中,皇帝所用煎茶器具的輝煌和富貴。整個大宴,皇帝要致辭、文人要頌詩、百官需吟唱並讚許,整個大殿之上,被盈盈悅耳的歌舞聲、吟唱聲、讚許聲所包容,伴隨著茶香瀰漫,真個氣象和諧融融。眾所周知,韓國茶飲源自中國,在韓國茶禮中,最重要的茶禮當屬“高麗五行茶禮”。高麗五行茶禮是韓國最高層次的茶禮,屬於國家級的進茶儀式,其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內涵豐富,在現今茶會中也是少見的。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高麗五行茶禮和唐時皇宮大宴的場景非常的相似,這也側面反應了韓國茶禮真正的源自中國。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皇家“賜宴”在唐時也是風靡一時。入貢之茶,皇室與宮廷使用之外,還可用於賞賜,用以包攬學士、恩賜大臣。古時登記森嚴,各個階層所使用的物件各不相同,茶葉也是如此。名優貢茶,僅供皇家支配,這對於愛茶群體的有志之士和文人墨客來講,能夠得到皇賜的珍品茶,當屬無上的榮幸。賜茶也是宮廷茶宴的重要組成部分,賜茶卻又不僅限於宮牆之內。王建《宮詞》中所提到的天子垂簾親試考生,恩賜茶湯的場景就是殿外“賜宴”的一個例項。賜茶不僅可以讓百官和學子可以起到子品嚐好茶,還可以籠絡殿內大臣和殿外學士。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茶宴盛行,也普及到底層的宮人侍女之間。唐時茶宴,所邀請之人多為大臣、妃殯、學士等上層階級的人物,而處於底層的宮人、侍女則不在邀請之列。然而,耳濡目染的宮人侍女們,則透過宮內自娛自樂的小型茶宴來分享茶宴所帶來的樂趣。唐代宮女鮑君徽在她的《東亭茶宴》中如此描述:“閒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遠眺城池山色裡,俯聆弦管水聲中。”“東亭”應為唐時宮廷之內的一座庭院,“弦管水聲”,說明這次茶宴應有歌舞助興,非獨自一人寡飲,應是有多人,乃至數十人的規模。從其聆聽“弦管水聲”我們也可以得知,唐時茶宴,不僅體現宴飲時茗茶、名具的要求,對其聲色歌舞的也有一定的需求。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鬥茶,又稱“茗戰”,是古代飲茶的一種形式,即用戰鬥的姿態,來品評茶葉的優劣,然而,唐時鬥茶,卻多以精神享受為目的。宮廷鬥茶最主要的記載當屬《梅妃傳》中“梅妃鬥茶”了。“與妃鬥茶,顧謂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鬥茶今又勝我矣。’妃應聲曰:‘草木之戲,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飲鼎鼎,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從唐玄宗與梅妃鬥茶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唐時鬥茶多融合歌舞,重在鬥樂,白玉笛曲、驚鴻一舞,讓唐玄宗驚歎不己,自認敗下。而能言善辯的梅妃則以“使調和四海,烹飲鼎鼎,萬乘自有憲法”的敬語來證明自己小才不足以和皇帝的明治所能比較。

皇宮大宴,皇帝煎茶,恩賜百官的場景在唐時的文獻記載中比比皆是

鬥茶的興盛,詩詞歌賦等多元素的融合,不僅營造了繁花簇錦的大唐茶文化,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參考價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