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醫學人文隨想——《傷寒論》“讀書-臨證” (17)

醫學人文隨想——《傷寒論》“讀書-臨證” (17)

醫學人文隨想——《傷寒論》“讀書-臨證” (17)

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之中西觀

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發病基礎之一是炎症反應,不管是血管壁自誕生之初其本身遺傳來的易感性,還是在隨後的生命過程中受到不利因素的傷害等,所帶來的血管內膜下和血管內膜的不同程度損壞,在其修復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血液中各種物的質積聚、沉澱和血栓形成,輕則血管壁彈性下降、血流量減少;嚴重時出現血管狹窄、堵塞,供血器官缺血缺氧變性、壞死和系統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炎症在中醫上則屬於“痰飲”範疇,動脈粥樣硬化後期屬於“瘀證”,瘀證的特點是氣血津液供應傳輸能力下降。

中、西醫學因為認識方法論不同,在對事物和疾病解釋中所採用的視角也有差異,宏觀之於微觀、綜合法之於還原法。中醫以證為綱,西醫以病為目,“證”可銜接表裡、隨機演化;病能互相傳變、網路相通。患者就診時若言心臟相關問題(如心前區憋悶、氣喘、放射痛),中醫運用多種辨證方式(八綱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辨證是中醫的靈魂,得做到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同時考慮多個生命系統,以人為本,先看整體的精氣神狀態,分清病位(氣血、臟腑、三焦……)、病性(寒熱虛實陰陽…)、病因(風寒暑溼燥火、內傷……),找出共性、具備全域性觀。現代醫學則擅長在某一閉環系統內研究疾病,細化還原思維,亦分解病位(如冠狀動脈右主幹、左主幹、前降支、左旋支……)、病因(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菸、肥胖……)、病理(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的脂質條紋、纖維斑塊……)、分期分級(動脈粥樣硬化後其血管本身和相應臟器缺血期、壞死期、纖維化期……)。

針對不同理論體系,均有相應治療方法,但其結果應該就是所謂殊途同歸。中醫治以化痰除溼、活血通絡、補腎溫陽…;西醫用降血脂、抗血小板、支架介入等。兩套方法論系統,從不同層次和視角切入、治療方法多有差別,患者症狀均有緩解和改善,說明中、西醫在藥物機理層面,當有相通之處,或阻斷髮病的環節、或祛除某些病因或誘發因素。降血脂可化“無形之痰”,抗血小板能活血通絡。綜上可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是常常是由片面到全面的、由淺入深的,經過匯聚討論、探索研究,才能螺旋前進;中、西思維和治療方法的碰撞,帶來多樣化的防治方法,提升治療效率,不斷擴大對生命健康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王偉濤,陳正光

2011-11-18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