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大唐上元節前夕長安陷入危局,由易烊千璽扮演的少年名士李必,聯合雷佳音扮演的死囚張小敬,和意圖火燒長安的反派狼衛之間鬥智鬥勇,上演一場“西安反恐24小時”的故事。

劇中飲茶之風盛行,飲茶成為社會風尚。《茶經》記載:“……謝安、左思之徒,似皆茶飲,是以與時俱廣,浸於世俗,至國朝而盛,兩都荊州、渝洲諸地,已為每家必飲之物”。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盛唐時期的茶文化。

1

、 唐朝時期,團餅茶比較流行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唐代初期,茶有四種形態: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觕茶類似今天所說的茶磚,它方便儲藏但看起來不精緻,是邊疆民族的常飲之物。散茶和末茶基本可歸為一類,在製作中茶的芽葉不做成餅狀而是烘焙後就收藏起來,和現在沖泡的茶葉相同,不過在飲用的時候要研磨成末茶。餅茶出現之前,這三種形態的茶都在民間流行。唐代中期,餅茶開始普及,以上三種茶葉逐漸減少。

2、 唐朝時期,喝茶前流行炙茶(烤茶)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炙茶主要流行於唐代,到宋代基本被廢棄了。唐時飲用的茶,是用鮮葉蒸搗然後晾曬烘乾而成的茶餅,炙茶就是飲用前對茶餅的一次再加工。其目的,是烘乾茶餅在存放過程中吸收的水分,透過火的溫度把茶本身的香氣逼出來。

炙茶時須用文火,火力一定要均勻,不能在有風的地方烘烤。炭火的火力大小適當後,要用茶夾夾著茶餅靠近火苗,用最快的速度進行翻烤,等茶餅表面出現一些小疙瘩時,把茶餅稍微離開火苗繼續翻烤。此時茶餅和火苗的距離“去火五寸”最好。一直烤到茶餅中有熱氣冒出,且有茶香飄出後為止。

炙烤完的茶餅,要趁著熱氣和茶香溢位時,放在特製的紙袋中。這樣做可以讓“精華之氣,無所散越”,之後茶餅漸漸涼卻,就可以碾成末狀來煮飲了。唐代只要喝茶都會炙茶,而宋代只會炙烤那些隔年的茶,宋之後隨著散茶代替餅茶,炙烤的做法也慢慢消失了。

3、 唐朝時主要的飲茶方式為研碎衝飲法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是衝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衝制的茶,需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

唐宋人吃茶,加鹽又加姜,有詩謂之“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誇”。

4、 唐朝對飲茶器具的要求非常講究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唐朝的茶器,並非今人狹義的飲茶器具,而是包括烹茶、品茶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有風爐、筥、炭、火等二十四種。飲茶不僅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對器具的要求非常講究。所以,飲茶器具不僅要好用,還要有美感,並能承載某種文化精神。

5、 唐中期以前,茶的稱謂為“荼”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據資料記載,“荼”字最早出現於《詩經》。《詩·邶風·穀風》裡有這樣的句子——“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唐開元年間,《開元文字音義》編撰完成,這部官修的權威字書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親身參與,讓“茶”字很快普及開來,“茶”“荼”混用的時代結束。

6、 唐朝時期,人們對於採茶時間並不嚴格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陸羽說採茶時間是農曆二到四月,按如今的公曆算,是三月到五月之間。簡而言之,就是在春天採摘。從唐代很多詩作中,也可以窺見春季採茶的季節特徵。杜牧《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中就有“雲暖採茶來嶺北,月明沽酒過溪南”的句子。

7、 唐朝的飲用茶,以蒸青團茶為主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蒸青團茶按照其品質優劣可以分為八個級別,分別是胡靴型、牛臆型、浮雲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聖及霜荷型。胡靴、牛臆這兩種是優質茶中的極品,而竹撬聖、霜荷兩種最為粗劣。

8、 從唐朝開始,茶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觀《長安十二時辰》,品盛唐茶文化!

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記載,當時“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除家家戶戶飲茶外,不少城市還開了專賣煎茶的店鋪。而被人們奉為“茶聖”的陸羽,在“鬻茶之家,陶為其象,置於煬器之間”,成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

【歡迎關注我們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