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午睡的時候被微信轟炸醒,閨蜜一直髮了十多條微信和我吐槽。

“自從生了女兒,感覺地位一天不如一天。”

“今天生日以為會收到一份完美的禮物,沒想到竟是一個單反,理由要是多給女兒拍照。”

“生日蛋糕更別說了,上面是個艾麗莎公主,轉身再一看,女兒頭頂上正戴著皇冠呢!”

“現在他們父女倆光著身子在玩遊戲,而我還在這裡收拾殘局!”

……。

我熟練地順著她的話吐槽了一下,又接著誇了下她先生對她實在好,生日有禮物有蛋糕,畢竟結了婚有了娃之後,主動送禮物送蛋糕的好老公不多得,但是父女倆光著身子在玩遊戲不大行,畢竟——閨蜜的女兒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

作為家裡有女兒的爸爸,在女兒3歲之後,就應該和女兒保持一定“距離”,父女之間再親密也要有底線。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1、爸爸不要當著女兒的面脫衣服

夏天天氣比較熱, 很多爸爸都喜歡光膀子,甚至穿著內褲在家裡走來走去。

孩子年紀小不懂,看到大人光身子,自己也覺得好玩學著光身子,如果不加以阻止,孩子對於性別之分會完全沒有概念。

小饅頭2歲的時候就很愛學爸爸光膀子,看到爸爸回到家脫了上衣,也趕緊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你阻止她,她還覺得是在玩遊戲,可開心了。

有次下樓玩,小饅頭還想脫衣服,這之後,我就和她爸爸溝通了下,不要當著女兒的面脫衣服,也不要光膀子在家走來走去。

畢竟,

孩子大了,性別意識也要培養起來。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2、爸爸不要隨便和女兒親嘴

經常有男明星和女兒親嘴的新聞引起議論,比如貝克漢姆和小七親嘴,比如劉愷威和小糯米親嘴,比如胡軍和14歲女兒親嘴……爸爸和女兒之間用親嘴來表達愛意沒有錯,但是不推薦用這種表達愛的方式。

當女兒到了3歲之後,懂得性別之分,爸爸就不應該和女兒親嘴,如果要表達對女兒的愛,可以透過擁抱、親臉頰、親額頭等行為來表達。

如果爸爸經常和女兒親嘴,會給孩子造成困擾,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自我保護意識。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從健康角度來說,不管孩子年齡大小,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或者是其他家屬,都不建議和孩子親嘴,成年人口中攜帶幾百種細菌,透過親吻可傳染的超過270種,如幽門螺旋桿菌、EB病毒等都能透過親嘴傳染孩子。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改變一下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吧!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3、女兒3歲後,爸爸不要給女兒洗澡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和孩子之間的性別問題,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幫孩子洗澡一下沒什麼。

事實上,

女兒3歲之後,爸爸就不要給女兒洗澡了,如果不方便,儘量讓同性別的親人幫忙。

平時,也可以教導女兒隱私部位不可以給別人看,洗澡和上廁所都是你的隱私,也不要給別人看,就算是爸爸也不能看,因為男女有別。

當然,爸爸也不能當著女兒的面洗澡。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美國知名兒科醫生William Sears認為:對孩子的愛必須恰到好處,表達需要尺度和分寸。

作為爸爸,我們要控制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榜樣。因為孩子還小,對於愛的表達方式還不能控制。

我們應該要從小幫助孩子培養性別差異的觀念,在孩子想要親嘴的時候,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也許有人認為,孩子還小能懂什麼,或者在孩子問到關於“性”的問題的時候,逃避不答。

其實,孩子的性別意識,比你想象中萌芽得更早。

所以,

在孩子3歲之後,我們要逐漸給孩子建立隱私意識。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那麼,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建立隱私意識呢?

1、教會孩子保護隱私部位

告訴孩子有衣服遮擋的部位是隱私部位,都不能給別人看到,更不能給別人摸,如果有人要摸,一定要大聲拒絕。

告訴孩子不要讓別人隨便親吻,就算是親人也不行。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2、和孩子分床睡覺

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是和孩子睡在同一張床上,早早購買的嬰兒床都成了擺設。

如果孩子長期和家長一起睡覺,很容易引發孩子性早熟。

所以,最好能夠儘早和孩子分床睡覺,可以先同房不同床,等孩子適應之後,引導孩子分房睡覺。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3、父母的言傳身教最重要

很多家長經常說要注重孩子的隱私卻經常沒有做到,給孩子穿開襠褲,在公共場合隨便給孩子換衣服,甚至還拍孩子洗澡的照片發在網上。

異性家長在和孩子日常相處的時候,也要注意性別之分,不要和孩子過分親暱。

平時也要多和孩子溝通,教導孩子遇到不明白或者不舒服的事情要跟大人說。

爸爸在家光身子,女兒跟著學,有女兒的家庭注意了……

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宜早不宜遲,一定要在孩子小時候就給予孩子正確的啟蒙,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保護自己、迴避風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