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又是一年清明,不少人已經準備好了小長假掃墓、踏青的計劃。

對於吃貨而言,清明自然還有另一個含義——時令美食~特色小吃~~~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不少極具春色的美食也悄然登場,今天就和小編一起,搜尋時令的味道吧~

青團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清明時節,正是江南的麥漿草欣欣生長之時,過了清明,便難覓蹤影。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為了讓口感更佳,民間的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就這樣,油綠如玉、清香撲鼻的青糰子,就亭亭於眼前了~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傳統的青團一般是甜豆沙餡兒,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逐步提高,各種新穎口味兒的青團也紛紛出現在市面上,比如曾刷遍了朋友圈的蛋黃肉鬆青團,給鹹黨的清明美食清單也增添了一筆~

清明果

在浙南,一種叫“清明草”,學名鼠麴草的中草藥正當時。當地人採摘其葉頂,洗淨搗爛,再和糯米攪拌在一起。包上用糖豆沙、紅蘿蔔、春筍等做成的不同餡料,上鍋蒸熟,這便是“清明果”了。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除了清明草,艾葉也是做清明果的極好材料,清香而略苦,別有一番風味~

清明果的造型各異,有包成糰子的,也有做成圓餅的,但最受歡迎、也最普遍的還是包成餃子樣,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十分精緻~

蒿蒿繭

春暖花開的清明,在鎮江丹徒的高橋鎮,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會散發出一種沁人心脾的草香味,這是當地獨有的清明食品——“蒿蒿繭”的味道。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蒿蒿繭”是一種用蒿蒿、糯米等材料製作而成的糕點。大家將採回來的蒿蒿洗乾淨、打成菜汁,與糯米粉和起來,麵糰瞬間就變成了淡淡的綠色。和完面,把麵糰分成拳頭大小,然後包餡,有豆沙餡兒、芝麻餡兒、菜餡兒等等。和青團不同,蒿蒿繭要經過模具壓印,形成各種形狀,然後將其架在竹葉上,放進大鍋裡蒸熟。

在當地,製作“蒿蒿繭”的習俗已經傳承數百年,從明朝時期,延續至今。在高橋人的眼裡,它早已不是一種簡單好吃的點心,更融合了對先人的懷念、對童年的回憶和對春天的嚮往~

艾餈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

清明時節,傳統的客家女人帶著孩子們到田邊把艾草採下,回家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球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艾餈的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餈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著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胃口大開。吃艾餈時,客家人還喜歡泡一壺紅茶,再輔以鮮筍、山楂等小食,那感覺更是無比美妙~

歡喜團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關於成都的清明節,清人曾作《錦城竹枝詞》,其中有句描寫:“‘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賣食百憂寬。”

這裡的歡喜團,便是舊時成都一帶的歲時食品。農曆清明節,以炒米作團,用線串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謂之“歡喜團”。“歡喜”之名的由來,一是因為這種美食只在成都北門外到歡喜庵的路上售賣;二是討個吉利,“吃了歡喜團,便可以消除煩惱”。

潤餅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清明吃潤餅,是閩南、潮汕、臺灣一代的傳統食俗。

潤餅在各地的別名有很多,有叫“春餅”的,也有叫“薄餅”、“擦餅”。將烙好的薄面皮鋪開,再捲進混雜的熟菜,捲成筒狀或枕頭狀而咬食。

雖然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口味卻大不相同。泉州的潤餅卷的大多是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餚,製作簡單;晉江的潤餅餡兒則複雜許多,主料甚至能擺滿滿一桌: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吃的時候,必須兩張餅皮才能保證不會被撐破;而潮汕最有名的潤餅是“糖蔥薄餅”,用白糖和麥芽糖加工過的糖蔥,吃起來香甜可口~

烏稔飯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說到清明的時令美食,也不能不提到閩東畲家的烏稔飯。

烏稔飯又叫“烏米飯”,主料是糯米。畲族婦女背竹簍去寨外,將當地生長的一種烏稔樹的新鮮葉子採摘下來,洗淨後放在清水中煮,然後用煮出的汁液來泡糯米。浸泡大約9個小時後,撈出糯米,上鍋蒸熟,一鍋烏稔飯就做成了。烏稔飯看似烏黑,但入口綿軟微甜,令人唇齒生香~

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畲族村寨的家家戶戶都要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饊子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雖然各地的飲食習慣大相徑庭,但無論大江南北,清明節吃饊子,準是沒錯的~

饊子在古時叫“寒具”,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為了紀念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這就是饊子的由來。現在,寒食節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再流行,但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雖然都吃饊子,但南北方依舊有一些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舌尖上的清明!這些時令美食你嘗過嗎?【荔枝說】

雖說是“即食快餐”,但饊子拿來煮著吃,也是十分美味~絲瓜茶饊就是小編最愛的淮揚菜之一,再加上牡蠣、春筍……想想就餓了(﹃)沒吃過的小夥伴一定要試試看!

春光一刻值千金,這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美食,一定要抓緊機會去嚐個遍~

清明的尋味之旅,還不快走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