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草木落灰見青瓷

草木落灰見青瓷

草木落灰見青瓷

一窯懸命: 何志隆的翡翠青瓷之路

注1)

/

張譽騰博士

英國萊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博物館學博士

● 前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INTERCOM)

理事

廣東佛山市中國陶瓷博物館籌建辦館長

”林裡分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較少的一條,使得之後的一切如此截然不同。”

——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 (

2)

創新 | 傳承

|

|

草木落灰見青瓷

何志隆, 中國臺灣陶藝家,前半生以瓦斯窯從事陶藝製作,並在臺東泰源技能訓練所教導受刑人制作陶器

3)

。47歲時偶然接觸柴燒窯,看到以裸坯入窯,出窯後卻產出帶有釉彩的陶藝品,十分好奇。2009年,他在臺東縣東河鄉北源村蓋了一座柴燒窯場,取名「志窯」,全力投入自然落灰釉青瓷柴燒工作。為求作品完美,窯場多次改造,過程備極艱辛,幾乎傾家蕩產後,窯燒結構趨於穩定,燒製技術逐漸成熟,產出成品顏色渾然天成,晶瑩剔透宛如翡翠,他遂命名為「翡翠青瓷」,並開始在臺灣佛陀紀念館、國父紀念館、手工藝研究中心、大陸河北博物院和江西省景德鎮大學美術館等館舍舉辦展覽,也曾分別受邀到法國羅浮宮和大皇宮

參加

「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國際藝術與創新雙年展」。

草木落灰見青瓷

草木落灰見青瓷

今年4月20日,由於前高雄科技大學吳建國校長推薦,有機會到臺北市延吉街的翡翠青瓷展覽館參觀,認識了何志隆伉儷,也第一次見識翡翠青瓷之美。5月3日與友人一行,搭機前往志窯一探究竟,瞭解其特殊

結構與

燒製現況,在何老師鼓勵下友人們將漂流木塊投入超過千度的熊熊火

爐中,體驗柴燒窯的甘苦

。5月23日延吉街展覽館舉辦《千年青瓷風華文化再現》鑑賞會, 並由作家蘇進強主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志隆翡翠青瓷》新書發表,現場高朋滿座。

何老師致辭時眼眶含淚,哽咽道出因為許多貴人相助,特別是賣掉房子、全心全意支援他的妻子

方桂陳女士

,有幸能夠燒製出斷代千年的自然落灰青瓷,是天意也是使命。

草木落灰見青瓷

草木落灰見青瓷

翡翠青瓷究竟怎麼燒製出來的?在陶瓷技術、藝術和文化上有何創新之處?相信許多讀者和幾個月前的我一樣,心中有種種疑問。

2017年4月河北博物院羅向軍院長在舉辦何志隆展覽前,為求慎重,曾親自帶領學者專家到志窯考察,現場驗證翡翠青瓷燒造過程。之後並配合展覽召開「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裡有幾個結論,

有興趣深入瞭解的讀者,可以在何志隆翡翠青瓷網站上找到相關論述。

在此

舉其犖犖大者

和讀者分享,並請方家指正。

4)

草木落灰見青瓷

|

匠心

自然

落灰

古代燒窯以樹木柴草為燃料,燃燒後形成的草木灰,透過自由落體作用聚集坯體上,在高溫下熔融成玻璃態物質,形成「自然落灰釉」。受此現象啟發,歷代窯工發展出三種工法: 第一: 「自然落灰釉」:裸坯入窯,透過自然落灰成釉。第二: 「人工落灰釉」:用草木灰直接加水或配以適量黏土,製作成人工釉,施於坯體上用來燒製陶瓷。第三:「匣缽」:在燒製過程中視自然落灰釉為瑕疵,採用匣缽保護坯體避免落灰。這三種工法都是陶瓷工藝史上的重要發明。

樹木柴草裸燒不可避免造成落灰,但不是所有落灰都能成釉,需要坯體原料、窯爐結構、窯溫控制、燒製工藝等諸多客觀因素配合,自然落灰釉工法在技術上有其難度。陶瓷器皿在裸燒狀態下避免落灰,追求一致質量,是古代窯工努力追求的工藝境界,匣缽的發明因而有其必要性。由於人工釉多元而廣泛發展,施作容易,窯工舍難求易,自然落灰釉工法遂逐漸被廢棄而失傳。

草木落灰見青瓷

每位藝術家都會形構和挖掘一個問題,也會訂定自己的成功標準。英國藝術史學家宮布利希(E。H。 Gombrich, 1909-2001) 說過: 「藝術這種東西其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藝術家。」

注5)

何志隆傳承了廢棄已久的自然落灰釉工法,堅持「裸坯入窯,滿釉出窯」原則,以不上釉土坯入窯,透過高溫熔融方式,由自然落體方式將窯內灰燼逐層敷疊於液化的坯體表層,之後滿釉出窯。為了追求滿釉,他屢次將窯爐拆掉重建。每次燒窯都要燒掉大量漂流木,僱用大批人工照顧窯爐,燒製期間需要精準資料估算和嫻熟冷溫調控,才能催生清澈、色感豐富的翡翠青瓷。他的這個工法刻意舍易求難,不僅是歷史傳承也多有技法創新和突破的積極意義。

草木落灰見青瓷

看似選對了一條成功的路,但是這一條路並非坦途;目前志窯工法在技術上仍然有許多不可控因素,而且燒製成本昂貴;據說每燒一窯需要15天左右,40多噸木柴,每次窯燒造成本超過200萬臺幣。即使積累一定經驗,翡翠青瓷成品率也僅在3%左右。

古代工法因何得而復失?

在此,中國臺灣著名陶藝家何志隆攜作品「

翡翠青瓷一意追求古代工法並進一步發揚光大

」參加了“

時代新章——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在

“一窯懸命”,翡翠青瓷可以說是藝術家用身家性命燒製出來的藝術。

展覽,

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作品顏色碧綠、青翠,酷似翡翠,故被稱為「翡翠青瓷」。「翡翠青瓷」由土坯入窯,利用

柴燒青瓷花觚

,要用柴燒到滿釉,難度極大;作

品器形簡單、線條簡潔、顏色單純,清新自然;

美的自然流淌,珠光的晶體萬般閃耀。

美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和甜美,美便沒有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種可以存在於任何形式中的高品質狀態。

草木落灰見青瓷

翡翠青瓷採用的是中國最古老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

”,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自然地飄落,故作品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焰燻燒的痕跡,或者沾染形體不一的灰釉,形成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每一件都獨一無二,舉世無雙。

翡翠青瓷以簡潔流暢的器形承載多變流動的釉色,沿襲了中國古代早期青瓷於粗狂中精雅,朴茂中含深邃的藝術風格,是“器若其人”“天人合一”的最好印證。來於自然,而融於自然,此為傳承。

此次參展,也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體現,何志隆常說“感謝祖國大陸”,在最難的時候,得益於來自福建的伉儷方桂陳賣房相助,後期在大陸陶藝專家們的認可與幫助下,讓他的作品煥發了耀眼的光芒,獲得了極高的認可與評價。如今他頻繁往返兩岸,就是要為推廣青瓷文化繼續盡心竭力。

藝術是快樂、希望也是痛苦和慰藉之源。何志隆對藝術的追求,仍然還在路上,這也正是翡翠青瓷的藝術魅力所在。

草木落灰見青瓷

古代原始青釉的冰裂紋樣只有一兩層冰裂釉面的效果,何志隆卻燒出了多層釉面並列的層疊累加效果:在很厚的翡翠般的青釉面上,可看到不同層次的冰層裂紋,通透、繁密,色澤紋樣格外絢麗,成就了自然上釉的趣味,色澤如雲似苔,碧綠清澄。此為創新。

“青瓷”是中華民族在自然生活之中源遠流長的文化結晶,傳統的灰釉青瓷,以越窯最具代表性,以唐朝秘色瓷最著名,但只是驚鴻一瞥,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作為原始青瓷血脈的傳承者,”文化尋根“一直是何志隆創作的基石,他用古法成功地燒出“翡翠青瓷”,再現了消失已久的古老藝術的光芒。

自然落灰上釉法

“一生懸命”是日本用來表示做事決心的一個成語,據說最初用法是“一所懸命”,源自

中世紀武士受封后,就要將生命寄託在自己領地,全力經營,地失則人亡。“

一所

”指的是其受封領地。到了近代,領地概念漸被淡忘,指拼命之意的“

懸命

”一詞保留,“

一所

”被解為“

一生

”,這個成語就成了“

一生懸命

”。但是,日本傳統武士堅持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用生命衛護自己看重東西的精神,藉著這個成語流傳下來。本文特別用“

一窯懸命

”來形容何志隆在臺灣臺東偏鄉創立“

志窯

”,傾家蕩產全心全意燒製翡翠青瓷的奮鬥精神。

自然落灰上釉法

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美國詩人,

曾四度獲得普立茲獎

。這首詩名為《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發表於1916年。本文引述最後三行,原文如下: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藝裡查·塞拉(Richard Serra, 1938-) 也有一段類似的話:

“假如你非常想要讓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不一樣,每當你碰上岔路時,不要去想應該要往哪裡走,你要自動選擇最難走的一條路,別人都在走最容易的路。

(參見注5, p。4。 )

注1:

泰源技能訓練所原名“泰源監獄

,1992年改名“泰源技能訓練所

, 配合臺

灣法務部矯正署成立

2011年再次更名為“法務部矯正署泰源技能訓練所

注2:

引自申獻友,2017, 《關於原始青瓷、翡翠青瓷與落灰釉的初步思考》,河北博物館出版《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注3:

引自《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二十世紀藝術的經典例子》(What Artists do)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著

王年愷譯

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 p。42

\

\

分享每一個人

草木落灰見青瓷

【THE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