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2018年,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專案獲評中國考古學界最高獎

“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9年,渠縣城壩遺址入選“

”;

”。

而若要問這兩項榮譽的份量,一句話就夠了:城壩遺址,不僅探尋了巴文化在歷史上的空缺,更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城遺址。如果考古界有奧斯卡,那城壩遺址的發掘成果無遺是入圍獎的有力爭奪者。

但最能引起眾人關注和好奇的是,這裡有可能是傳說中,最後的巴國……

有一種說法,在中國地域文化中,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如齊與魯、滇與黔、吳與越等等。這種雙子星座式的地域文化,它們之間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微妙的差別。

有許多雙子星座式的文化

巴與蜀是古代西南地區的兩大部族,巴蜀在先秦時期關係是比較密切的,常常一起參加很多重要的政治軍事行動。關於巴國最早在《山海經》中有記載,“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那麼,巴人從哪裡來?跟現在的我們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曾經在歷史上馳騁一時,而後又突然神秘地消失?

巴與蜀也是其中之一

故事要從公元162年,東漢延熹五年說起。有一個宕渠人叫馮緄,他拜車騎將軍,率軍大破武陵蠻,納降十餘萬人,平定荊州。

數年後馮緄衣錦還鄉,增修家鄉宕渠城,一時風光無兩,之後,當地人更習慣稱其為“車騎城”。宕渠城位於四川東部,先秦時期這裡是巴人聚居的區域,

今天,我們試圖從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來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雖為傳說,卻也並非空穴來風。

公元2017年,川東渠江畔,考古隊員鄭祿紅在一個灰坑內發掘出了半片瓦當,

傳說宕渠便是這個神秘族群的最後棲息之地。

“我心想,有沒有可能把另一半挖出來?”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鄭祿紅與同事們在發掘現場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就在這個灰坑發掘工作即將進入終章後,鄭祿紅髮掘出了另外兩塊帶字的瓦當殘片,當時的他既激動又恍惚,“如果真的是另一半就太好了,但又害怕自己想太多”。

從工地到倉庫不遠,鄭祿紅一路小跑,

瓦當上面模印有文字,卻並不清晰。

兩塊瓦當合併

後,他心裡懸了兩年的石頭方才落了下來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宕渠”文字瓦當

“宕渠”文字瓦當的出土,明確表明城壩遺址即是文獻記載秦漢時期“宕渠”城所在地

而今天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2019年1月10日,渠縣城壩遺址入選“

瓦當上的“圖案”是兩個漢字:宕渠......

”;去年,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專案更是獲評中國考古學界最高獎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不論是在學術上、歷史上、還是面對公眾,渠縣城壩遺址

“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的價值,都不用再過於強調。

至於如何發現這座被歷史掩埋千年的古城的故事,則要從半個世紀前的鐵鍬聲說起……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1970年,渠江畔遍佈大大小小無數磚瓦窯,當地村民絕大部分都在做磚瓦活計,每日取土的鐵鍬聲不絕於耳。

忽有一天,老李在取土過程中,無意發現了百餘件銅疙瘩,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不暢的年代,老李也不知這是什麼珍貴物件,只當是破銅爛鐵,拿去鎮上賣了收荒匠。

雙料冠軍

在此之後,城壩村,便吸引到了考古人的注意。

城壩村,位於渠江東岸,三面環水,東靠佛爾巖,呈依山傍水之勢,從村裡進城最便捷的路線,需要乘坐渡船過河。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城壩遺址,位於四川省川東北地區,隸屬於今天的達州市渠縣,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遺址分佈範圍約560萬平方米,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

鄭祿紅聽考古隊老前輩講:“當時,文物部門在渠縣附近陸續徵集到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遺物,包括劍、戈、鉞、缶、鉦、罍、編鐘……

雖然此次不見金銀不見財寶的出土文物,與普羅大眾對過往考古工作“挖寶”的認知不同,但其價值相較過往,實屬更勝。

”而且出土的一些青銅器上,鏨刻的紋飾,跟中原文化也有極大的不同。“就目前來說,幾乎沒有辦法解讀。”

之後,為配合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文物部門搶救性清理了渠縣周圍多座漢磚室墓、西漢木槨墓和巴蜀土坑墓葬,並發現遺址東北的郭家臺城址。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城壩遺址功能分割槽,即由城址區、一般聚落區、窯址區、墓葬區、水井區等部分組成,並初步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且佈局如此清晰,遺蹟現象眾多,儲存如此完好、內涵如此豐富的漢晉時期遺址在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也較為少見。

轉眼數十年過去了,在2005年6月的一天,省考古隊的隊員打破了渠縣的寧靜,隨著考古工作按部就班的進行,疑團也紛至沓來。

今天,我們從被追回文物可以知道,這應該是一批秦漢時期巴人貴族所有的珍貴青銅器。

幾乎都是戰國秦漢時的遺物,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徵。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什麼是巴,什麼是蜀?

這個問題,或許很多從小就生活在巴山蜀水間的人都答不上來。“雖然現在被稱做一起,但巴是巴,蜀是蜀,分得很開。”

“哲學有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考古也有啊,我們也是帶著問題發掘,像

當年是誰,又為了怎樣的需要,才會在這三面環水的地方修建起這座古城?

我們在發掘的時候也會問自己,什麼是巴文化?巴文化的源頭在哪?巴文化最終去了哪,怎麼消失的?”鄭祿紅說。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先秦時期,川東地區是巴人聚居的區域,但

最後,它又是如何消失的?

。如《華陽國志·巴志》所載,“其屬有僕、宗、苴、共、奴、襄、夷、蜒之蠻”。

城壩遺址填補了巴文化的空白,

巴人並非一族,而是聚居於川東內的很多族的統稱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城壩遺址“郭家臺城址”航拍照,儲存較完好、結構較完整、佈局較清晰,城址由壕溝、城牆、城門、大型建築、街道、車轍、窖穴、灰坑等部分組成,尤其是磚構城門、街道的發現全國少見。而由石材構築的大型建築基址,在漢晉縣城遺址考古中也極為罕見,為中國漢晉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千百年來,當地傳說,在今天的渠縣境內,曾經生活著一支這個古老的族群,他們不斷遷徙,得山水之靈性,借魚鹽之便利,英勇無畏,聞名於三秦。從傳世文獻看,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嘉陵江及其支流,均為賨(cong)人活動範圍,而宕渠,便是當年賨人的活動中心所在。

城壩遺址即是巴人的一支——賨(cong)人的居住地,

相傳秦昭襄王時,族人曾為秦除虎患有功,昭襄王賜以土地,世代減賦;漢初更是助劉邦平定三秦,之後便也理所應當的活躍在漢帝國的版圖,征戰四方;等到東漢末年,周邊地區的平叛也多有賴“賨人”之功

城壩遺址也被稱為:最後的巴國。

賨人以勇武聞名,他們這一族,也大可以被稱之為:四川斯巴達。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城壩遺址目前已出土1000餘件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重要文物,這些發現不僅對於遺址內涵、分期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當地漢晉時期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寶貴資料。

城壩遺址不僅是研究晚期巴文化中“賨人”最主要的遺存,也可以說是

想要尋找一座城,必先要找到城牆,而修城,必然先修城垣。“透過對南城牆、西城牆、東城牆的解剖,我們發現,城牆經過兩次夯築,完全是兩種不同時期的建築工藝,痕跡十分明顯。我們從城牆夯土內包含的陶器推斷,城牆初始夯築年代為西漢時期,東漢時期有過大規模增修,沿用至六朝時期廢棄。”

後來,考古隊順藤摸瓜查閱文獻,發現了城牆增修與《太平寰宇記》:

可以說,賨人為秦漢政權的鞏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宕渠,也一直是漢軍優質的兵源地。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剖面十分清晰的城牆夯層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考古隊員就是透過這種剖面清晰的城牆夯層,判斷出東漢時期有過大規模增修,城壩遺址的發掘對一名考古工作者來說已實屬幸運。相較於結出碩果的城壩遺址,不知道有多少考古工作者在默默奉獻的時候,還承受著許多來自社會的偏見與汙名。

目前川東地區晚期巴文化遺存中功能分割槽最為明確的大型遺址

《後漢書》有傳,馮緄乃東漢名將,宕渠人,延熹五年(162年)拜車騎將軍,率軍大破武陵蠻,納降十餘萬人,平定荊州。其死後歸葬故里,鄉民感念其志行功績,每年三月均有祭祀,宋代對其屢次加封,後人立廟祀之不絕。

“馮緄父子對宕渠其實有著超乎尋常的影響,這種超乎尋常既來源於他們二人的功績,也來源於漢王朝的政治軍事,所以可以推斷,

“漢宕渠郡……其城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的記載相符。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城壩遺址內水井遺蹟分佈數量眾多,僅考古勘探已發現55座。目前考古共清理11座水井,這些水井主要分佈在兩個主要區域,即建築附近和集中分佈的水井區。此外,目前城壩遺址內尚存3口帶榫卯結構井圈的水井,自漢代沿用至今,當地村民仍在使用,可謂是全國罕見的活態文物。(圖為水井發掘工作照)

秦滅巴蜀後,雖然宕渠的持強列巴文化仍占主導地位,但已開始有多元文化湧入。

那麼,馮緄是誰?

東漢時期,可以說巴文化因素完全消失,以郭家臺城址及其周邊大量分佈的磚室墓崖墓全面興起,形成為一茫脫種新的地域文木心措化。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墓葬區木槨墓的分佈情況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而就在城壩遺址的考古工作進行到收尾階段時,2018年6月的一天,河邊的一個斷坎處出了一個疑似窯的遺蹟,但在考古隊員開始發掘後才發現,完全出乎意料。

“該區域出土了大量板瓦、瓦當,尤其是成排柱洞的發現,就表明有重要建築遺址分佈,但這裡的建築結構和宕渠城有些差別。再加上兩處遺址如此之近,時期也相同,雖然直覺告訴我們,這不太可能是另外一座城,但我們最初也有點懵。”

而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關鍵性的證據,出土了。

宕渠城的設定帶有濃厚的政治軍事色彩,而這也能夠解釋巴文化因素到後期逐漸消失的原因。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木牘出土時的樣子

“竹木簡牘的出土,在四川地區的考古中,基本上可以說只見過兩次。第一次是青川戰國木牘,只有兩枚;第二次老官山漢墓的醫簡,太過細分;這一次,可以說是大豐收。”

漢代以來,隨著中央政權對該地區的經營鞏固,本土巴文化因素逐漸弱化、消褪、融合。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籤牌,起標識作用,繫於或擱放于歸了類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式盤,是我國古代模擬大道執行用於推算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這些木牘的出土,為我們全面瞭解漢晉帝國對郡縣一級的管理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

而根據一篇官方文書的辨認,考古隊員心中的迷霧才被徹底撥散。“有片簡是官方文書,上面有人員登記,出關口貨物等級這樣的內容,再結合其所處地理位置,所以我們大概能夠判斷,這是一處津關遺址”。

竹木簡牘。

古時候,列國在水陸要衝地帶所設立的關隘,據文獻記載,津關最早的出現可上到西周。目前發現的關隘遺址,大多發現於陸地,而且以北方為主。沿水路的津關遺址雖然在文獻資料中有記載,但是實物遺存從未發現過。可以說

從書信到檔案,從法律文書到教科書,甚至還包括占卜祭祀,兩百多枚簡牘的出土,一字千金。

“雖然不清楚這個關口在歷史上的名字,但津關的發現,證明宕渠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戰略要地,也是控制一個渠江流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口,還為宕渠古城的歷史增添了一段金戈鐵馬的過往。”

津關又是什麼呢?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圖為“津關”遺址,發掘區目前考古所見關隘多發現於陸路,水路關隘少見,這裡是國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水陸津關遺址。

2018年,考古隊意外地發現了西城門,以木構排叉柱,磚砌門洞的方式修砌,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結構,儲存了它三次重建的過程。“城牆分為兩期,西漢及東漢,城門則分為三期,在兩漢的基礎上,加上了魏晉。”

再依據出土的陶器瓦當,考古隊員將

,這裡是國內發現的,唯一一處水陸津關遺址。

。而如此重要一個戰略要地,古時兵家必爭之地,又走出去如此多的人才,為何在就在千年前神秘消失了?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目前遺址僅發現西城門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西城門遺址上部的清理工作

兩晉,戰亂紛爭,狼煙四起,華夏版圖四分五裂。

當時,江南荊湘,由東晉控制,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20多個國家,通稱為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時期,宕渠人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建立成漢政權。可惜僅歷四十餘年,為東晉恆溫所滅。

如今,渠縣已清理遺蹟400多處,出土文物1000餘件,裡面東晉以後的文物就直接跨越到宋代,中間是空缺的。

銜遠山,吞渠江,城壩遺址如同鎖鑰一般,扼住一條水上要道。

雖然無法確定最終毀滅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

宕渠城荒廢的年代定在了兩晉時期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從上世紀70年代城壩古城的驚鴻一瞥,到2005年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從巴人青銅遺存的發現,再到宕渠瓦當的出土,半個世紀過去了,城壩古城的

“基本可以證明,東晉以後這裡便徹底荒廢”。

自南北朝後,賨人一詞,從此不見於史料。

秦漢以前,這裡曾是巴人的聚居之地;秦滅巴蜀後,此地被設為宕渠道;漢初,道改縣,並建起夯土城址;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城牆,自此以後宕渠城也稱車騎城。

就今天來看,

前世今生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圖中正在提取的是一處墓葬裡的木槨板

雖然此次城壩遺址

,也逐漸明晰了起來。

的出土文物,與普羅大眾對過往考古工作的認知不同,

城壩遺址不僅包含豐富的巴文化因素,而且包含大量中原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和漢文化因素,是探索巴文化融入漢文化過程的一處典型遺址,更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

從竹木簡牘到建築基址,再從城門路道到一塊關鍵性的陶片,這些在常人眼裡最無趣的事物,才是考古工作者們孜孜以求的寶藏。

不見金銀不見財寶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考古隊員正在墓葬發掘現場進行文物清理

雖然古城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但考古隊員的任務還遠遠沒有結束,除卻需要保護的遺址與文物外,最為關鍵的是,城壩遺址底下潛藏的秘密並沒有完全被揭開。

但其價值相較過往,實屬更勝。

這些遺存見證了幾千年歷史的變遷,隱含著帝國興亡的密碼,這也是考古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更是城壩遺址獲得雙料冠軍的原因。

那些鏨刻在瓦當和青銅兵器上的神秘紋飾,代表著什麼含義?

以上內容感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力支援

參考資料:

《探索發現·宕渠古城探秘記》

《最後的巴國—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

《宕渠之城 躍然簡上—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入圍終評專案十四:四川渠縣城壩遺址》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文字|南城

編輯|南城

設計|蔣莉

圖片丨視覺中國、受訪者提供

監製丨王紅

揭開帝國興亡的密碼,探尋巴人與巴國的源起與消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