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兩淮鹽業悠久歷史,在鹽城地區調查發現與古代鹽業相關遺址50餘處

兩淮鹽業悠久歷史,在鹽城地區調查發現與古代鹽業相關遺址50餘處

鹽業遺址調查區及遺址點分佈圖(資料圖)

“鹽城地區首次古代鹽業遺址系統調查,發現與鹽業相關的遺址50餘處。”4月28日,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館長鐵春燕表示,此次

鹽業遺址調查

為鹽城地區首次,對認知鹽城的鹽業歷史發展和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鹽城市地處蘇北沿海,擁有悠久的鹽業歷史。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先民已在此引海製鹽。因鹽產豐富且水運交通便利,西漢元狩四年置鹽瀆縣,東晉義熙年間更名為鹽城縣。南朝時鹽城縣境內有製鹽“亭場”百餘座,中晚唐時期鹽城監下轄大鹽場九座,年產鹽量約四十萬石,位居當時海鹽產區“四場十監”之列。

宋元至明清時期,鹽城地區形成以范公堤、串場河為軸心的鹽業經濟整體格局:古代鹽業官署沿串場河縱列排布,製鹽亭場、鹽倉、鹽工居址、避潮墩等鹽業文化遺存向海岸線橫向延伸。鹽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和鹽業管理日趨規範,進一步鞏固鹽城鹽業在兩淮鹽區乃至全國鹽業中的重要地位。

為全面瞭解古代鹽業遺存分佈、規模及儲存狀況,博物館與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組成聯合調查隊,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開展鹽城地區首次古代鹽業遺址系統調查工作,極大豐富了江蘇省鹽業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考古工作人員蘇楠介紹,透過整合梳理鹽城古代鹽業遺存相關資訊,將調查範圍確定為亭湖區便倉鎮、新興鎮、永豐鎮、伍佑街道,建湖縣上岡鎮,東臺市頭灶鎮、東臺鎮、梁垛鎮,大豐區白駒鎮、劉莊鎮、草堰鎮、西團鎮、大龍社群等區域。

兩淮鹽業悠久歷史,在鹽城地區調查發現與古代鹽業相關遺址50餘處

鏟刮斷面以辨別文化層堆積情況(資料圖)

“調查發現鹽場官署、製鹽作坊、運鹽河道、鹽工居址及墓葬等與鹽業相關的遺址50餘處。”中國海鹽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趙永正說,遺址年代以明清為多,北宋次之,部分遺址年代可從唐代跨至明清時期。其中在伍佑宏心村、大豐紅旗社群、大豐草堰村、大豐丁溪村發現的遺址規模最大且文化層較厚,串場河從西側穿過,遺址周邊還分佈多處時代相近的小型遺址。宏心村一組等遺址文化層斷面上,可觀察到包含大量草木灰、紅燒土塊及陶瓷片的灰坑、灰溝等遺蹟現象,可能是製鹽作坊遺址。

鐵春燕表示,此次調查有力證實兩淮鹽業的悠久歷史,為研究兩淮鹽區唐代以來鹽業生產、管理模式、生產力水平等提供了重要一手材料,也首次以科學方法瞭解鹽城地區鹽業遺址分佈及儲存情況,為今後鹽業考古與鹽業史研究、鹽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制定打下基礎,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未來該館將繼續深化與南京大學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鹽城地區乃至江蘇沿海地區鹽文化與區域社會發展協調互動,豐富以鹽業為特色的地域文化。

(趙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