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福清美食家/文

福清,中國東南沿海福地。2430平方公里版圖上,135萬福清人民以超群的智慧,就地取材,烹製出令玉融兒女魂牽夢繞的美食。俗話說十里不同俗,跨過一條河流,舌尖就有新的味道,福清精緻美味數十種,分佈在不同鎮街,有傳承、有改良、有創新,但離不開的還是福清的水、福清的根、福清的好食材。

每一道美味,背後都有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只有繼續傳承,才能留住美好的記憶;現在正拿著手機的您,傳承福清美食,從您開始。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光餅】提到福清小吃人們首先想到光餅。《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 42 年,戚繼光入閩追殲倭寇,遭逢連日陰雨,不能舉灶,戚便命烤制一種簡單小餅,以麻繩串掛,作為行軍乾糧。福清人加以食鹽輔味,入鹼助消化,又拍上芝麻使之通潤腸胃,去燥火來進行改良。改良後的餅大受兵士喜愛,為戚家軍殲剿倭寇立下大功。後人感念戚公,把這種小餅稱為“光餅”。

光餅沿襲至今已有 450 多年,僅福清還保留傳統制作工藝。即:用外裹黃泥的深口大缸作容器。用松枝將缸壁燒白,並貼好餅胚,再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烤出的光餅金黃香脆。央視十套《味道》曾專題介紹。光餅吃法諸多。有紫菜光餅、豬油光餅、光餅夾等。光餅夾紅糟肉還被稱為“土三明治”。光餅已烙印進了福清人的生活:清明以光餅祭祖;滿四月的嬰兒亦有掛餅吃餅的習俗,意為吃完後便可新增輔食了。

如今,3元一個的光餅夾居然都是油豆腐,5元起才有肉片。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海蠣餅】海蠣餅是福清人喜食的以海蠣為餡料的油炸小吃。以大米加入黃豆用水發透,磨漿;裹以餡料在熱油鍋裡炸熟 , 食之“酥脆香糯,百吃不厭”。油炸蠣餅的攤子在福清隨處可見。央視十套《味道》欄目給了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福清話 “炸”念“烰(fú)”,保留了古音。古漢語的“烰”通“浮”,一是觀現象:油炸食品因受熱膨脹會浮上油麵;二是表吉意:浮即上升,並且顏色從白色慢慢變為金黃色,象徵光明和蒸蒸日上。逢年過節福清人家大多都會烰蠣餅。蠣餅也是福清人清明節祭墓不可少的食品,那是因為人們賦予它另一個文化意涵,把蠣餅比作倭寇;用光餅夾著蠣餅吃,象徵著戚家軍包圍了倭寇。

現在福清街頭海蠣餅已經是3元/個,有海蠣有五花肉,5元/個。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海蠣煎】海蠣附石生於海上。李白贊它“天上地下,牡蠣獨尊。”,也是“海上牛奶”。福清人喜歡現開現撬的海蠣,覺著連帶著新鮮的汁水的海蠣才算是完整保留了那份海味。央視十套《味道》欄目曾重點介紹。

海蠣煎是本地人的海蠣吃法之一,其起源亦有典故。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荷蘭人將島上米糧全都藏匿或銷燬,鄭軍一時斷了軍糧。軍中士兵大多來自福建,見臺與家鄉物產類似,便將地瓜粉與海蠣子和成糊狀煎成餅來吃。鄭成功嘗後大呼美味,推而廣之,解決了軍糧危機,並流芳後世,特別是在閩、臺兩地,海蠣煎家喻戶曉。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紅菇豆腐湯】福清“南大門”新厝鎮與莆田交界,其飲食兼融兩地風味。其中有一道以紅菇、滷豆腐、新鮮豬肚、蟶乾等烹煮而成的紅菇豆腐湯,因味美而聞名。

據傳說,當年康熙皇帝同鎮殿大將軍和李太監微服私訪,調查江南腐敗問題,他在福建視察完畢,銀子卻花光了,便決定到福州府借銀回京。當他路過福清光賢(新厝)坂頂街時,肚子餓得慌,在坂頂街上一家名叫黃為善的點心店歇息吃飯,吃的就是炒燜面和紅菇豆腐湯。康熙皇帝盛讚該湯口味極佳,後來黃為善還被封為了七品御廚。這兩道菜,也成為光賢名菜,紅菇豆腐湯還被評為福清市十大美食。

目前福清市區很難品嚐到這道美味。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番薯餃】番薯即甘薯,俗稱地瓜。福清栽種甘薯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金薯傳習錄》記載: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 年 ),由長樂人陳振龍自呂宋引入福州種植成功並推廣。甘薯曾為福清主要糧食作物,福清也因此被稱為“地瓜縣”。1955年龍田鎮東營村的餘大幹,創造了 1。16 畝產甘薯6250 公斤的記錄,成為福建省畝產萬斤鮮薯的發源地。福清人把地瓜做成地瓜片、地瓜幹、番薯丸等各類食品,番薯餃也是其中之一。

番薯餃又叫“菜伯”、“餃貓”。煮法是先將番薯蒸熟、搗爛後,加入番薯粉 , 揉和均勻後,再擀成薄皮 , 包入炒熟去膜的花生仁、芝麻、紅糖等甜餡,捏成餃子狀,油炸或蒸食,是廣受歡迎的地方特色甜點小吃。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番薯丸】番薯丸就是融匯山海之味的美食。福清的龍高半島基本是沙質旱地,只能種植番薯花生等耐旱作物。過去,當地人過冬至用糯米粉搓湯圓很困難,於是人們開始種粟(即高粱),並嘗試用粟米粉搓湯圓。而番薯丸源於湯圓,因清初高山鎮劉厝村一戶人家冬至搓圓應急而誕。傳說該戶獨子娶了個美麗聰慧的媳婦,名莊豔。可喜事才過月餘,這家四人竟病倒了三人,僅靠莊豔維持。莊豔忙於四下求醫採藥,終於使家人康復,但誤過了栽種粟苗。這年冬至無粉搓湯圓。莊豔想“既然粟米粉可以代替糯米粉,那為何不以番薯粉代替粟米粉呢?”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做出了柔韌甜美的番薯粉皮,再裹以調製好的海鮮菜餡,將其搓圓代替湯圓,煮後一嘗,十分美味,流傳至今,即為番薯丸。中央十套《味道》欄目作了專題介紹。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滑粉】滑粉是福清千家萬戶人人都會的菜餚。地瓜曬乾所磨成的粉即地瓜粉(番薯粉),是滑粉的必備素材。家中可根據食材而烹煮不同的滑粉,其中屬蟶滑粉、五花肉滑粉最有“福清味道”。福清人在滑粉湯中放入油炸過的花生以增加口感,並加入福清特有的醃漬的酸筍,作為點睛之筆,酸香濃郁,回味無窮,是“正正”的福清家鄉味。

(注:花生,《福清縣誌·清乾隆》記載:“落花生,出外國,昔年無之……康熙初年,僧隱元往扶桑覓種寄回。”隱元為福清上逕人,為日本黃檗宗開山鼻祖,受日本五位天皇贈國師尊號。)

目前福清老城區和新城區,以福清滑粉命名的店鋪不少於10家,不完全統計,在外賣平臺上,福清地區的蟶滑粉月訂單在5000單以上。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紫菜蟶乾湯】紫菜,附石生海上。生青。取幹之則紫色,其纖者味尤珍。《福清縣誌》清·乾隆版中贊曰:“近海諸邑皆有之,而出福清者尤佳。”農曆十月左右開始逐水採收。1959 年福清開始試驗養殖,但未果。1965 年後開始小面積試養,1978 年後養殖技術逐漸成熟。產於江陰鎮小麥島的壇紫菜最為聞名。

福清是福建省蟶的主產區,福清蟶屬港頭最佳。清明至夏至是蟶最肥美的時節,農曆八月下旬,蟶就過季了。福清土話說“八月廿三過,蟶蛤沒抵厝”,“沒抵厝”的意思就是不要拿到家裡來。為了留住蟶的鮮美,人們把蟶晾乾儲存,在煲燉湯品時放入,補陰清熱、鮮香提味。福清人將蟶與紫菜同烹,嚐盡四季海的味道。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烤鰻】烤鰻是早先福清走向世界的標誌之一。烤鰻的原料是淡水鰻鱺,主要有日本鰻鱺和歐洲鰻鱺。生產流程是:活鰻→吊水→選別→剖鰻→清洗→白燒→過蒸機→蒲燒→冷凍→包裝→冷存。

福清從明朝起粗養鰻鱺。1980 年,從日本引進高密度流水養殖技術。1988 年,福清烤鰻年產量大幅提升到近千噸,主要出口日本。1993 年,試養歐洲鰻魚。1995 年,鰻年產量是 1991 年的 15 倍。1989 年,省糧油進出口公司在福清建立全國第一條烤鰻生產線,年產烤鰻 100 多噸,產值近 1000萬元,產品主要出口日本。2001 年福清烤鰻廠達13 家有 15 條生產線,產量 2。26 萬噸,產值 15。5億元,出口創匯 1。93 億美元。福清的烤鰻產量曾佔全國 45%,佔日本市場份額 38%,為全國最大的烤鰻生產加工和創匯基地。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糟炸鰻魚】福清本地產海鰻,糟炸鰻魚是宴席中常見菜餚。此菜所用的紅糟產於福建省,乃紅曲米酒的酒糟,由紅曲米中的紅曲菌釀製成 , 擁有天然紅色色澤跟獨特香味。《本草綱目》中載其具有活血的功效,元朝《欽膳正要》認為,紅曲可以健脾、益氣、溫中。閩菜系喜用紅糟做調味料,可防腐癖腥及提升香味。

糟炸鰻魚主要選用海鰻魚的中段,以生抽、糖、紅糟調勻後醃漬,再將海鰻魚片粘上乾麵粉放入油中,用中火炸好即可起鍋。此菜鮮、香、嫩、脆兼備,是一道具有濃郁閩菜風味的海鮮佳餚。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金針燉高山羊】高山羊是福清特產之一,它是從喜馬拉雅山——長江流域遷徙而來的獨特品種。羊兒放養於福清高山地區“六十”(東瀚、陳莊、蓬峰、大丘等村)、“六一”(沙埔、錦城、江夏等村)一帶,故稱為高山羊,被列入《國家地方優良品種志》。高山羊肉質鮮美柔韌,羶味輕,有“羊肉之冠”的美稱。2011 年,福清“高山山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透過國家商標局核准,成為福清第一件全國性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秋冬之季人們有進補的習慣,高山羊絕對是滋補養生的上品。烹調方法一般以清燉為主。清燉時或佐以金針菜,或佐以紅棗、枸杞,或佐以當歸、生地、黨參等中藥材,再加上福清地產“老酒”(即黃酒),肉嫩湯鮮,燴炙人口。金針燉高山羊也榮登福清十大美食之列。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石竹湖魚頭】石竹湖砂鍋魚頭寓意豐年足雨,富足有餘。此菜以用材講究聞名,選用獲頒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的東張水庫(石竹湖)紅鰱魚。每天凌晨,由漁夫從石竹湖裡捕撈三至四斤之間的頭大身小的野生紅鰱魚,併為每條魚製作一張“身份證”。經過特定工序,放入砂鍋,採用石竹山上流下的天然泉水,加上秘製的調料,經過長時間熬製而成,每份砂鍋魚頭煲都貼有“封條”。

石竹湖砂鍋魚頭味道清香,肉質鮮嫩,汁濃味鮮,鮮而不腥,肥而不膩,湯色乳白如汁、清純如雪、香甜可口,美味妙不可言。利用砂鍋做魚頭既不失魚的鮮味,又可以保持魚腦裡豐富的營養,一舉兩得,是福清十大美食之一。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江陰豆腐燜】關於江陰豆腐燜的來由,坊間有兩種傳說。一是源自江陰鎮的婚俗“落灶前”,就是新人過門後,次日中午要親自下廚調煮一鍋番薯粉,讓家人親朋嘗廚藝。據說曾有一位出身富家的新人,從未下過廚房,雖然出閣前也由廚娘教授調煮番薯粉,但“落灶前”時緊張得忘了一乾二淨,只好胡亂把食材一股腦兒往鍋裡倒,不想煮出來後人人稱道。因為這道菜中豆腐是主角,人們便稱之為“豆腐燜”。

另一種傳說與宋室南亡有關。南宋末年元滅宋,朝臣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護送皇族趙昰、趙昺一路南逃,經過福清江陰時,在一戶人家歇腳。這家主人用當地蠣幹、紫菜和豆腐等,七拼八湊煮了一鍋“葛粉調”讓趙昰等人充飢,受到逃難君王的誇讚,於是便有了原始版的豆腐燜。後來番薯傳入福清後,人們以番薯粉代替葛粉烹煮出今天的豆腐燜。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起家粿】起家粿味若饅頭,卻比饅頭香甜軟糯,是福清人喜愛的小吃。過往,福清人家年節都要蒸“起家粿”。現時,坊間仍有許多小店,專門製作起家粿應市。

據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 , 北方難民渡江南逃。有一戶人家逃難到福清,人地生疏無法謀生。而男主人在中原靠蒸炊餅(即今天的饅頭)為生,於是他便試著將米磨成粉代替麵粉,又在米粉中加入了福清葛粉,發酵後蒸成“炊餅”叫賣,受到福清百姓的喜愛。後來,他又學著當地人的習慣,在“炊餅”下墊上香姜葉增加香味,蒸出來的炊餅更加受歡迎,這戶人家就以此發家致富。鄉親們見他是靠“蒸粿”起家,便將此小吃稱為“起家粿”。最早的“起家粿”原料是米粉和葛粉,後來鄉人把葛粉改成番薯粉和鮮番薯。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炒花蛤】福清是“花蛤之鄉”。《福清縣誌·清乾隆》中提到花蛤“唐時嘗充上貢”。

福清每年花蛤苗產值逾 2 億元,是全國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三山鎮嘉儒村及其附近灘塗生長的花蛤,因蛤體大且飽滿,得名“嘉儒蛤”。“嘉儒蛤”於 2015 年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福清人的生活已離不開花蛤,甚至有句老話叫“人頭花蛤面”,意思是說人的面容和花蛤表面的花紋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

《本草綱目》記載,花蛤能“治瘡、癤腫毒,消積塊,解酒毒”。用花蛤作食材,是忍不住舔殼的經典海鮮菜。

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福清美食,第三個我居然沒吃過

【芋粿】芋頭為福清土產,用芋頭加工的小吃品種不少,其中最普通的是芋粿,又稱芋頭糕、三角糕。方言稱之為“wo wei ”,為中元普渡時之米制食品。先以糯米研磨成米漿壓幹後,再和芋頭去皮切成絲及油蔥香料攪拌,內可加蝦皮之類的幹海味;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壓平後放置於弓蕉葉上,再放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炊熟。

將蒸好的芋粿,切三角形,入油鍋內炸至酥脆。咬一口,外酥裡嫩,芋香四溢。一份花生湯或是白粥,來塊芋粿和海蠣餅,是地道福清人的傳統早餐。

相關連結:《山水福清中國味》央視給福清50分鐘說美食

福清美食家綜合自福清市志、福清市情手冊2017

(以上內容來自網路自媒體,不代表本平臺贊成其觀點或者證實其描述,僅供參考閱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