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嘉興醬酒業|清若空,宋代嘉興產的名酒

文 | 周咬臍 孫亮儕

嘉興唐宋始稱酒鄉,其集鎮邨坊歷來有“春釀杜酒夏曬醬”之俗。

唐陸廣微《吳地記》記載:嘉興酒鹽兩稅居吳郡(蘇州)七縣之首,宋代秀州(嘉興)於郡城瓶山署都酒院,設立二十處酒務(含新塍酒務),酒稅稱雄兩浙十五州。

嘉興產“五木酒、月波酒、清若空”等名酒,曾有“香醪五木隔年儲”詩頌。至今,在新塍西柵竹行斜對過,還有高公興醬園舊址的老酒庫與河埠頭遺存。

嘉興醬酒業|清若空,宋代嘉興產的名酒

嘉興新塍高公興醬園大門、舊屋老照片

新塍高公興醬園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嘉興中街高公升醬園設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及清末時新塍開業的高公順醬園,都是禾中巨賈新塍高家橋高氏家族的資產。

民國初年,高公興、許大生和高公順醬園在新塍三足鼎立。高公興的硬殼鵝糟蛋、入口即酥的醬蘿蔔享譽醬壇。用醬園糟燒配以橘皮,開啟酒罈,醇香四溢,令人不飲而醉。

(一)乾隆醬園

嘉興醬酒業,以新塍西柵建立的高公陞醬園最負盛名。

光緒時立醬園公所,設會所於城內童軍路鳴陽門。醬園業分釀造與經營兩部分。釀造稱官醬園,原先向鹽運使登記核准後,頒發“烙牌”,以制醬缸數決定用鹽量,每年徵收鹽稅。民國後改由鹽務管理局發給“缸照”為其合法經營。

大醬園都設全套作坊,其中有醬作、酒作(黃酒)、吊作(白酒)、醋作、水作(乳腐)、醬菜作,並附設壇作、篾作等修理工匠;分別釀造製作鹹醬、醬油、黃酒、糟燒、米醋、腐乳、醬菜應市。

禾城南門蓮花橋張鼎昇醬園,坊間俗稱其醬園“曬油質厚不花”,老品牌亦有百年曆史。

專營商店門售業務的稱為幹醬園,戶數多,分佈廣,除經銷釀造廠產品外,還兼營食油、食鹽及自制各種酒類的零售業務。

距初創醬園僅六載,海鹽張燕昌客桐詩云:“爛醉磯頭臥淺沙,隨身漁笠與漁蓑。鱖魚肥處桃花漲,日日新塍載酒過。”隨後鄉賢朱彝尊侄孫朱麟應詩:“玉壺沽得新塍酒,來聽繁玄脆管聲。”

新塍在唐宋時始稱柿林鄉,為嘉郡西北的水陸碼頭,商埠重鎮。

唐時建鎮,宋設酒務,明萬曆十年(1582)《秀水縣誌》記載:新塍鎮,其民男務居賈,與時逐利,女攻紡織,居者可萬餘家。

清嘉慶八年(1803)有詩云“江鄉秋景畫屏中,楓柏深圍酒旆紅。不及柿林駢火實,更饒霜葉照晴空。”民國《新塍鎮志》曰:其人十農四賈。

嘉慶十五年(1810)十月初八,嘉興縣民錢泰興、沈永和、鍾水源、錢春和等開張酒館,守業餬口。因廚司本無當官名色,凡有差使均系廚頭承值(指官府對工商業主的盤剝方式),不堪負擔,故有44戶酒鋪聯名要求“永禁廚司當官”。

據嘉興府《奉憲永禁廚司當官碑》記載,這44家酒鋪為沈永和、錢泰興、錢春和、鍾永源、陸士貴、許景春等。

嘉興醬酒業|清若空,宋代嘉興產的名酒

(二)民國醬業

舊時,本埠俗有“三隻缸”之稱,即指醬坊、酒坊、染坊。此三坊都離不開水,少不了缸甏,利潤豐厚最有名。其造醬、釀酒都與民生有關,生產經營穩當牢靠。因工藝簡單、工具原始,投資成本低,賺頭好且資金回籠快,一向被禾商看好。所以禾城醬酒業盛行。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街高仰山高公升醬園(民國時由陳伯瑜主理)、北大街沈福、塔弄口萬生醬園、中街朱泳舫泳興泰記酒號、萬裕釀酒糟坊、復潤友糟坊、柴場灣濟風糟坊、胡培之胡大隆糟坊、東門外福順醬園、南門蓮花橋張鼎盛醬園、北門源豐醬園、下塘街鼎昌醬園、沈端夫的宣公橋永茂醬園、秀水兜源興糟坊、陳人和東米棚下陳仁泰醬園以及長潤醬園、大生醬園、裕隆醬園等。

還有劉志芳寶康糟坊、沈石蓀同潤坊、徐殿臣萬生成記、章毓庭萬源、張夢生源新洽記、蔣佐榮同昌泰記等。太平橋的源隆順、塘匯的同順醬園等,遍地開花。

民國十九年(1930)12月,成立醬酒業同業公會,張泰嵩任理事長,會員52戶、181人,設署鉬頭橋。

民國二十三年(1934)有同潤、高公升、萬生、鼎升潤、胡大隆、長潤、高公興、文和、豫升、源豐升諸商號。塘灣街源豐陞以地處市中心,營業頗盛。

抗戰前本邑醬酒店約80家,以塘灣街永大、北大街昌協、南門同潤南號為最大,東門潛記、菩薩橋恆瑞森次之,營業額高者當逾萬元,低者僅千餘元。

醬園同潤為最高,年均4萬餘元,高公陞次之。該業醬園行業後增至90家,專賣店12家,餘者均為零賣店家。抗戰勝利後,朱泳舫連續當選兩屆醬酒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有會員52戶。

嘉興高氏名門望族,投身商界,才俊輩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高子辛兩任嘉興商會總理,字寶銓,新塍茂族殷商。

民國三年(1914)高如灃連任四屆總理,字叔鑑,以田產起家,創辦嘉禾布廠,始富遂筑紫陽街高家洋房。民國十八年(1929),高錦華綢布局之經理高仲蘭,合股集資出任嘉興商業銀行行長,並當選嘉興商會會長。

嘉興醬酒業|清若空,宋代嘉興產的名酒

(三)公私合營

禾城酒業起始較早,北宋熙寧十年(1077),秀州20處酒務(包括兼管3務)稅17萬貫,在城內瓶山設熙春酒樓。清光緒十三年(1887),設燒酒公所於杉青閘落帆亭北施王廟隔壁,建酒神祠祀之。民國二十一年(1932),本邑城廂全行業有52戶,從業人員181人。

宋代嘉興原產名酒,有月波酒、清若空等名酒,官府設都酒院徵稅。明代紹酒、蘇燒傾銷,本地釀製者日漸減少。禾人喜嗜酒,尤以紹酒為上,市區酒肆相望,多數由紹興人經營,酒多運自紹興,主要有花雕、遠年、加飯、善釀等,也供應蘇燒酒。

民初以來,本邑專門經營燒酒的商號頗具發達,主要經營蘇燒、紹燒和土燒等白酒,以批發為主,業務較好,酒肆逐漸增多。

酒業行會建立較早,民國十九年(1930)始成立燒酒業公會,由酒業公所改組而成。民國二十一年(1932),由吳劍寒出任理事長,會所設城內薦橋街,會員7戶,員工33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嘉興燒酒業與醬酒業兩個行業合併,改組後新設立醬酒業同業公會,朱泳舫任理事長,有會員合計52戶,換屆履新後,朱泳舫又得以連任。

新塍高公興醬園,1953年由高公興、大生、張恆昌(高公升)三家作坊合併而成。佔地1。4萬平方米,職工99人,主要生產黃酒、白酒、米醋、醬油、醬菜、乳腐等傳統產品,除門市銷售外,批發業務遍及滬、蘇、湖、嘉及太湖流域等。由輪船或紹興快班船駁運各地,從早至晚,酒甏醬缸裝船,絡繹不絕,盛極一時。

1949年嘉興城鄉醬園黃酒、糟燒673噸。1956年公私合營時,由泳興、源興、萬裕、高公升及泰興等五家作坊組成嘉興酒廠。

最近獲得省商業廳頒發的“浙江省老字號”證書的嘉興市釀造廠由中基路醬酒坊、原荷花堤油廠、新塍釀造廠與王店大有釀造等廠商聯合組成。原遷建塘匯東。近因城市擴容,或傳將遷往新塍釀造廠,抑或在市區東郊移地擴建廠房,該規劃正在分步策劃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