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有400多年曆史的北京古村爨底下村 為何全村都姓韓?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武玉姍)荊條編制的酒簍、梳頭髮用的梳篦……在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不僅能看到這些老物件,還能看到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的“大五間”房屋,讓市民和村民直觀感受當年的生活情境。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里處,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了該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據介紹,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就建在這個村的最高處,由過去的一處“地主院”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裡已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文化的載體。

“雖然這裡叫爨底下,可全村人都姓韓。您瞧這‘爨’字,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所以全村都姓韓可以算取‘寒’的諧音,與‘爨’字互補。”據講解員介紹,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儲存著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

走進陳列室,記者看見了各種古董農具、炊具等老物件。“這裡的展品大概有160多件。”據介紹,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分為兩部分,一間介紹人文歷史和一些老物件,另一間則是將村裡唯一的“大五間”房屋恢復成歷史原貌。記者在現場瞭解到,屋內桌椅的擺放、字畫的佈置以及土炕,全部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身處其中,可直觀感受到過往百年的生活情境。

有400多年曆史的北京古村爨底下村 為何全村都姓韓?

陳列室裡的老物件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記者 武玉姍

據介紹,在陳列館建立之初,為提高大家建設熱情,全面展現爨底下的鄉情村史,村兩委號召村民積極捐獻老物件。各種古董農具、炊具陸陸續續進駐陳列室,數量有上百件之多。

65歲的韓孟齊老人熱情極高,不僅積極捐獻家裡的老物件,還主動要求負責看管陳列館。於是每天早晨,老人都準時登上爨底下村最高處的“地主院”裡“開門營業”。陳列室免費對遊客開放,韓孟齊老人也免費為大家講解,爨底下的紅色記憶和歷史民情已經浸入老人的情感中血液裡。一個月1000元的工資、一年365天無休、打掃衛生、日常維護、對外講解全部都由這個65歲的老人獨自完成。對此,韓孟齊老人感到很自豪,他表示,有些遊客看到這些展品會回憶起自己也曾見過其中某個物件,勾起曾經的回憶。“能讓更多人瞭解我們村兒的歷史和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兒。”韓孟齊老人說。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