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魚腥草(折耳根)

魚腥草,也叫折耳根。

您吃過沒?我這能吃上魚腥草,還一家吃得津津有味,主要是因為我媽,其次是因為有個四川人多的市場。

魚腥草(折耳根)

這不這些市場買的折兒根都是從四川來的小販那兒買的,這個市場能買到很多四川的東西。是個好市場哦!

圖片上的魚腥草是去土後清洗過後的樣子,涼拌著吃的話,需要進一步處理:掐頭去尾、小小根鬚直接拔掉、切成方便拌的小截、再多次搓洗。總之,就是怕吃到土,您就使勁兒地洗吧……

魚腥草(折耳根)

從小生在海邊,從小吃海鮮,但可能也是因為生在海邊,本人對魚腥味兒反倒格外敏感反感,但魚腥草的味兒不是魚腥味兒,就是這種植物本身的一種氣味,所以第一次吃的時候很快就能接受。

但是,但是,但是,魚腥草它的像地瓜的葉子的味道,聞起來與它的根莖一個味道,但吃起來,多了好幾分苦味兒,或者說是不一樣的味道,難吃。於我本人,吃得下魚腥草根,吃不下他的葉子。或許曬魚腥草葉泡水喝才是解決之道。

魚腥草(折耳根)

魚腥草(折耳根)

之前看到還以為是地瓜苗,拔了片葉子,魚腥草的味道就竄出來了,哦,原來魚腥草葉子長這樣啊……

也感嘆魚腥草的繁殖生長能力,強悍!自個兒悄悄地就長大了,之前一個月,只能看到零星幾棵苗。現在多了不少。

魚腥草(折耳根)

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魚腥草作為野菜佐食。相傳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煉意勵志之時,曾帶領眾人擇蕺菜(魚腥草)而食之,以充飢廢荒;魏晉時起,蕺菜便正式作為藥用,以“魚腥草”之名收入醫藥典籍。在歷史變遷發展中,它便一直扮演藥、食兩用的雙重角色,為民眾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發揮著作用。隨著現代人們愈來愈崇尚自然、追求真樸,在各地(尤其是我國西南地區),野生或家種的魚腥草已成為大眾餐桌上身價倍增的“大路野菜”。

蕺菜(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折耳根(名醫別錄)、魚腥草(本草綱目)、狗貼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側耳根(四川、雲南、貴州)。腥臭草本植物,有異味。葉片心形,托葉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在枝頂端與葉互生,花小,兩性,總苞片白色,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子房上位。蒴果卵圓形,花果期5~10月。

陰性植物,怕強光,喜溫暖潮溼環境,較耐寒,-15℃可越冬,忌乾旱,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生長最好。農田常見雜草,生果園、茶園、路埂等。產區:陝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全株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水之效,治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及乳腺炎、中耳炎等。嫩根莖可食,

中國西南地區人民常作蔬菜或調味品。

野生的蕺菜可週年採掘食用,春、夏季採摘嫩莖葉,秋冬挖掘地下莖。人工栽培的於夏初採收1~2次嫩莖葉,秋、冬季再挖掘地下莖。採收地下莖不要撿淨,

留下一部分或斷頭,

翌年氣溫回升時,即萌發出苗,及時進行拔草、鬆土、間苗、追肥等管理,

這樣可連續生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