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老闆,二兩雜醬麵,少點辣!”

“老闆,二兩豌雜加蛋,麻辣,起硬點!”

從晨曦到午後,渝中區大溪溝菜市場的一條巷子裡,一排靠牆的梯坎旁,隨時都坐著一隊吃麵人。食客們喊面的說詞,拌勻面的手法,無形中透露出“新”“老”面友的身份。

此地的人氣、面香、海椒香只是縮影。還有無數重慶人的早晨,是被一碗重慶小面喚醒的。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一碗麵開啟的清晨

清晨5點半,大溪溝菜市場,梯坎麵館內率先亮起了燈,打破了這條小巷的靜謐。

“60後”冬哥是這裡的老闆,他和老闆娘配合嫻熟默契,燒煮麵水、現炒雜醬、現燉豌豆、調姜水蒜水。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老闆娘親自打調料

煮麵水的熱氣氤氳開來,咕嘟嘟地冒起泡,同時也迎來了最早的一批食客。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冬哥在接待食客

儘管該店有內堂可就餐,但食客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坐外面——店對面有一排梯坎,食客以它當桌吃麵。

“坐勒點才有感覺!”50歲出頭的老唐就住附近,是這裡的老熟客。他拌勻面的手法就能把人看饞——巧拌十幾下,每一根麵條都裹上了豌豆、雜醬,還有汪實的調料,以保證接下來每一口都是厚實的口感。

天色漸亮,更多居民、上班族前來吃麵。清晨的喧囂與煙火氣,在“哧溜”的吃麵聲中開啟。

你看,那位把麵碗吃到見底的大哥,他夾著公文包離開的背影是如此的輕快與滿足。

52年不變的面香

忙完早高峰,冬哥這才得了點閒,他向我們細數起了自家麵館的歷史——52年間,這不變的麻辣面香,一直圍繞在大溪溝菜市場周圍。

該店最早的時候,要追溯到1970年初。說是店,其實是攤,老闆娘的家人支稜了一個棚子,就擺在菜市場的斜對面。棚下襬了幾張桌子,用煤爐灶和銻鍋煮麵,來的都是街坊鄰居。

1985年,麵店搬到了馬路對面的那坡梯坎上,鍋、灶、案臺沿著梯坎順階而下,食客也沿著梯坎的另一邊,或蹲或坐地吃麵。小日子越來越好,吃著面,老街坊們總有擺不完的趣事和喜事。時代發展,冬哥也有了招牌意識,因這坡梯坎,有了“梯坎面”這個名字。

2008年,這坡梯坎周邊要拆遷建設,麵店就搬到了如今菜市場拐進來的這個巷子裡。讓冬哥夫婦最欣喜的是,這個麵館的對面,有一排靠牆的梯坎,“有梯坎,這才名副其實嘛!”

小面、豌雜麵、雜醬麵、涼麵(夏天),這些年來,選單上幾乎沒增加過新品。冬哥夫婦從老一輩手中接過麵館時,傳承的理念就是:堅持把一種美食做到最好。

慕名而來的遊客

這幾年來,順著網路的東風,這家藏在老巷子裡的面成了“網紅”。時不時的,吃麵的隊伍能從巷頭排到巷尾。

這不,上午11點,新一波吃麵高峰到來,隊伍又排到了巷尾,甚至有不少拎著行李箱來吃麵的身影。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拖著行李箱來吃麵的顧客

“我刷短影片看到的,下了高鐵就趕過來啦。”來自成都的小夥子說,想吃重慶的小面已經很久了

。一上午,來自西安、鄭州、廣州等城市的遊客絡繹不絕。打卡最正宗的美食,是他們不惜迷路也要達成的執念。

不論再忙,老闆娘都是親手打調料,十幾種調料在她手裡,從比例到順序,都嫻熟有序。負責接待的冬哥,對這樣的盛況也習以為常,他甚至練就了“渝味普通話”,“麻拿(辣)”“勒(這)個”等詞彙不時蹦出。

正如食客從老街坊為主到現在的外地遊客不斷,時代在發展,冬哥夫婦在堅守的同時,也有與時俱進的一面:今年,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號,空了就給粉絲們擺一下美食龍門陣。老手藝人透過網路平臺,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

店裡的招牌豌雜是啥味道?這是評論區裡沒吃過的網友最好奇的問題。我們替大家嚐了嚐:豌豆 糯、雜醬醇香(土豬肉炒制)、麵條勁道,除了鮮香的麻辣味,其芝麻醬香尤其濃郁。呼完麵條,碗底還有許多大粒的雜醬,一點點挑來吃完,方解意猶未盡之感。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記者品嚐豌雜麵

幾步梯坎成就一碗重慶小面

掃碼觀看記者現場試吃

美味貼士

梯坎面

地址:渝中區大溪溝菜市場旁

營業時間:6:00~14:00

重慶晚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 見習記者 柏雨欣/文 記者 蹇汶佑/圖

編輯:張亞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