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曾經,這裡是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集市。如今,這裡煥然一新,變身為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現代創意聚集地,被稱為上海的蘇荷”、視覺產業的“矽谷。

這個地方便是坐落在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走進田子坊,感受的不是國家3A級風景區的熱鬧,而是其由內到外散發的一種和諧氣息:閒庭信步的里弄居民,小資情調的咖啡店,民國風情的老上海,坐在道旁寫生的藝術家。。。組成一幅寧靜的畫卷,令人流連忘返。就像電影裡的一幀幀畫面,一閃而過卻定格成永恆的美好。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李守白-工筆重彩《田子坊·趣味》2014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李守白-工筆重彩《田子坊·靈感》2014

其實,田子坊並非這個地方的本命,著名畫家黃永玉在探訪此地後,沉浸於這裡的美好,遂根據《史記》中記載的古代畫家天子方之名將此地命名為田子坊,給畫家名字中的方加個土字旁,意味著這裡既有醉人的藝術氣息,又有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而這種和諧的生態早在其成為“田子坊”之前就已經顯現。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20世紀20、30年代,以石庫門裡弄為主的泰康路街區已漸趨成熟,這裡彙集了天成裡、和平里、發達裡、薛華坊、志成坊、平原坊等多個裡、坊,街道兩側分佈著各類小手工業作坊和化工、皮革、手縫針等工廠,它們基本都開設在里弄民居內。

泰康路所處地段當時位於法租界的邊緣區,是名副其實的“華洋”結合區,風水寶地的商機很快被人們發掘,一些產業開始向這邊彙集並逐漸規模化,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人民針廠、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等多家裡弄工廠已經在此形成群集效應,這裡已經成為名噪一時的馬路集市。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隨著城市格局的變化及規模的不斷擴大,近代上海租界的城市邊緣區變成了後來的城市中心區,部分工廠關停並未市中心區釋放出一定的土地和空間。泰康路由此開始了華麗轉身。

所以說現在的田子坊主要分為兩部分組成,即上海傳統的里弄住宅區泰康路弄堂工廠群。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這片街區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里弄風貌和工、商、民混合的狀態。1998年,打浦橋街道決定將將馬路集市搬到室內,發展街道經濟,進而打造泰康路工藝品一條街。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正在此時,著名藝術家陳逸飛委託人在上海為自己的工作室物色舊廠房,他對泰康路的210弄一見鍾情,隨即入駐進來。此後,藝術之風颳進了市井風情的里弄街道,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藝術家和一些工藝品商店也先後入駐,居民、文創工作者和藝術大師們和諧地居住在一起,田子坊的新紀元由此拉開序幕。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藝術創作是孤獨純淨的,需要一個清靜的環境,這與田子坊的氣息可謂不謀而合,所以這裡成為栽培藝術的土壤,而藝術也為田子坊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諸多問題,比如商家大量遷入、人流量的劇增造成了嘈雜的環境,影響到街區內居民的生活質量。原有住房功能被隨意變更和改動,私接水、氣、電管線引發安全隱患,甚至曾一度被列入拆除專案範圍。

田子坊 | 海上蘇荷的前世今生

好在歷史文化價值最終戰勝了經濟利益的博弈,平民街區的價值最終得到認同,藝術賦能的田子坊模式也最終得以保留,並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機。

當穿梭在這片土地的巷裡間,一磚一瓦從眼前掠過,你是否也忍不住用指尖去觸控,去感受“上海新文化地標”的魅力和海派文化的溫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