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公元5世紀,由於北方蠻族的入侵,統治了歐洲幾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滅亡。從此,歐洲進入了中世紀。

過去的歷史書通常是這樣介紹中世紀的:“它是歐洲長達近千年的黑暗時代,從政治經濟再到科學技術,都是一個大倒退,而這一切可以歸結於基督教。”

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等反對教會的思想家們,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巨大,因此大家都接受了這種說法。再加上宗教確實迫害過科學家,並且統治人民的思想,因此,這種說法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不過,近代很多歷史學家研究發現,中世紀最黑暗的時期只是從公元410年羅馬城陷落到公元754年,一共是三個半世紀,而非9個世紀。

事實上,到中世紀後期,歐洲雖然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在基督教的主導下,沒有爆發過大的戰爭,這就給科技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歐洲逐漸發展,只是發展速度比文藝復興、大航海和後來的工業革命時期緩慢。

中世紀大致以公元1000年為界,分為兩個500年。前500年比較混亂,產出的文明成果較少,後500年比較安定,產出了井噴一樣的文明成果。

中世紀前500年的黑暗時代:

歐洲進入中世紀後,西方從輝煌的帝國時代急速衰落,到了幾乎沒有文明的野蠻狀態。

此時,歐洲的新主人日耳曼人的幾個大部落之間連年征戰,建立新王國的速度趕不上王國被滅的速度。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們這時遇到了新的大麻煩——更兇狠的敵人從東南西北像潮水一般襲來。

東面是馬扎爾人,他們有匈奴成分,就是衛青霍去病趕跑的匈奴,他們一路向西,衝入了歐洲。

北面是維京人,俗稱北歐海盜,他們南下侵襲歐洲腹地,羅馬人很早就騰不出手來對付他們了,最顯眼的失敗是放棄不列顛島,島上的國王后來長期由丹麥國王兼任。

南面是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國,從西亞進入北非,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高盧,也就是今天的法國。

東面、北面、南面這三股敵人都有機會把西方文明徹底消滅,尤其是穆斯林。

西方在那個時期政治秩序蕩然無存,盜賊四起,經濟、社會、文化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這500年裡,西方的經濟就是為吃飽飯而鬥爭,所謂的社會就是地方互助,所謂的文化就是教士在修道院或大教堂裡抄經書。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牛津大學

逐漸安定下來的西方迅速觸底反彈,政治、經濟、文化在後500年當中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就,正是這些成就,為現代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

中世紀居然誕生了大學

大學沒有出現在阿拉伯地區,也沒有出現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唐宋王朝,而是出現在看似黑暗的中世紀歐洲。

有了大學,才有了培養科學家的場所,也才有了各個學科生根發芽的土壤。

公元754年,歐洲劃歸到了基督教的統治之下,從此,相對穩定的歐洲恢復了發展。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牛津大學

首先,中世紀後期,歐洲出現了一個不愁溫飽的知識階層——教士群體。歐洲當時的國王、貴族和騎士基本等同於文盲,既沒有精力,也沒能力,更沒有動力進行學習和研究。在中世紀,管理人們思想的教士,地位要比管理人們生活的貴族騎士高。

其次,相比物質生活,中世紀的人們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東西,最初的大學就是造就精神上的富翁,而非物質上的。這些虔誠的教徒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上帝的崇敬同樣虔誠。直到今天,沒有對科學宗教般的虔誠,是成為不了大科學家的。

今天世界上著名的牛津、劍橋、哈佛、耶魯,早期都是教會學校,大家在學問面前,都保持著宗教般的虔誠。

中世紀誕生了哥特式建築

哥特風格的特點是輝煌。恐怖、超自然是後世對哥特風格的誤解。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米蘭大教堂: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

哥特風格誕生的契機是為了解決木質屋頂易起火問題。1066年,諾曼公爵征服了英國成了英國國王,英國迎來諾曼王朝。諾曼王朝大興土木蓋教堂,為了解決傳統教堂的木質屋頂容易起火等問題,急需新的建築技術。

哥特式建築的建築理念彰顯了我們現代建築的核心思想。哥特風格前的建築的基本思想是壘磚頭,從低壘到高。哥特的思想是先搭骨架,再填肉。現代的建築也是先用鋼筋搭骨架,再用混凝土填肉,甚至摩天大樓的外牆全部用玻璃覆蓋。

中世紀的繪畫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中世紀代表性繪畫

繪畫是中世紀的主流藝術。由於基督教的戒律,尤其是“十誡”當中的第二誡:“禁止拜偶像”,導致中世紀雕像不發達,中世紀幾乎看不到雕像。

由於當時文盲很多,格里高利一世提出用繪畫向信徒傳遞聖經故事。目的是為了教化,不是為了追求美,不求寫實,只追求用臉譜化的表達來清晰地傳達資訊。

正是在歐洲這段被貶低為“黑暗中世紀”的時期,孕育出了歐洲的現代文明。

當時的日耳曼人並沒有那麼野蠻

有人說,中世紀黑暗是因為新主人日耳曼人很野蠻。

但其實,那時的日耳曼人已經不再是原始的部落政治,組織更有章法,上下等級已經出現。經濟也基本完成從漁獵到農耕的轉變,進入定居狀態;政治上,他們已經有了習慣法,而且吸收了羅馬法。所以,當時的日耳曼人不是原始人,是一隻腳已經踏進文明的人。

而且,蠻族對歐洲文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比如現代文明中對個人獨立與自由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蠻族的影響。由於大部分的蠻族以遊牧為生,有著遊牧民族與生俱來的勇敢和不羈,有追求個人尊嚴、獨立與自由的強烈渴望。這種自由精神隨著蠻族入主歐洲,也深深地融入了歐洲文明的血液。

多元勢力並存和博弈

有人認為,中世紀的黑暗是由基督教造成的,中世紀是政教合一。

一提起教會,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封閉、愚昧,還有焚燒異教徒的火刑柱。

但其實,中世紀不是政教合一,而是政教二元結構,教權和政權相互獨立、相互鬥爭。

從中世紀開始,歐洲社會始終沒有產生一個絕對的主導性力量,貴族、王權、教會等力量長期處在一種相互制衡的狀態,誰都無法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它們彼此之間的鬥爭推動了歐洲文明的持續進步。

此外,在文化領域,教會功不可沒。

教會不是文化的對立面,反而有助於歐洲文化的發展。基督教會是羅馬帝國的好學生,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司法審判、哲學、文字,好東西照單全收。

比如,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古羅馬的文化也面臨著斷代的危機。而儲存古代文化的正是教會。教會儲存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文化成果,在漫長的中世紀,成了歐洲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傳承者與發展者。

我們不能光看到教會燒死了提倡日心說的布魯諾,也要看到教會在傳承文化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作為一種精神權力,教會在提升個人的精神修養與道德情操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教會能緩和個人的利己主義傾向,增進社會團結,並防止個人沉迷於物質享受,淪為金錢的奴隸。

歐洲的中世紀不是一部非黑即白的歷史,而是多元文化、多種因素博弈的結果。中世紀以後,歐洲再也沒有主導型的單一力量了,而是同時存在著多種力量互相制衡。歐洲現代文明的胚胎就在這些多元力量中逐漸孕育,這才有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和現代文明。

歐洲進入了中世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黑暗時代

探究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不難發現,現代社會是由歷史演進而來,歐洲的現代社會脫胎於中世紀,貴族、教會、王權,這些看似已經“過時”的社會力量,都曾經為推動歐洲文明的進步做出過貢獻,人們應該對歷史和傳統保持一份溫情的敬意。傳統不應該被盲目打碎,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新舊事物調和折衷、多元並存的社會。

多元並存其實是歐洲文明綿延至今,不斷髮展的核心動力,而歐洲近現代的躁動和騷亂,恰恰是因為歐洲人在取得成就的過程中,逐漸忘記了這一偉大傳統。因而要保持社會的活力,不能一味求新,有必要讓新舊事物調和折衷、多元並存。

我們看待傳統,看待歷史,不能用簡單的一刀切的眼光。傳統和現代血脈相連,否則,舊世界被打碎了,新秩序卻沒有確立起來,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這也是當下中國提倡傳統文化的原因。

歡迎點贊、轉發。

參考資料:

《歐洲文明史》、《西方史綱》

《西方藝術史》、《大學之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