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粵東會館坐落於解放街39號,於清康熙59年(1720年)建成,距今整整三百週年。民間更是有著“先有粵東館,後有百色城”之說,這座古建築已經在此默默注視著這座城市三百年發展的興衰史,見證著這座城市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程序,一舉奠定了百色城獨特的文化氣質。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體現了百色相容幷蓄、海納百川。

正如漢文化是經過歷史上多次與外來文化融合而成的一樣,是具有生命力、與時俱進的。百色文化的這種特性正是百色文化的精粹所在。粵東會館的歷史恰如百色城發展的歷史一樣都是不該為百色人民所忘卻,恰逢其三百週歲之際,不如讓我們一起透過這座古建築瞭解百色的前世今生。

當時間的指標撥回到三百多年以前,那個時候中國的官書上還沒有“百色”這個名稱。清初以前百色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後,這裡當時還只有博澀寨和田垌寨兩個小村落。

政治上從唐朝開始的羈縻制度已經在這片土地施行了一千多年,由當地土司直接管理。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

當時的百色東面有思恩府、田州,北面有泗城府、安龍長官司,西北面有上林長官司,南面有鎮安府、歸順州。經濟上土官佔有所有土地。這裡生活的土民經濟上完全附庸於土官。文化上更是全面落後,由於官府不派人直接管轄,這裡也沒有施行科舉制度,開辦的府學也只是供土官貴族們享用。

土民們的日常以農耕為主,小孩子們每天就只能玩玩泥巴,所以在土司制度長期統治之下,百色地區社會發展極其緩慢,長期處於閉塞、貧窮、落後的狀態。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漫長的黑夜往往預示著黎明的即將來臨。閉塞的右江河谷此刻正在靜候著一群獨具慧眼的商人,百色商貿以及經濟的繁榮已悄然來臨。隨著清朝的建立,中國社會開始進入穩定大發展時期,清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更是有利於人口的增長。

中國人口從1662年(康熙元年)4475萬人發展到1720年(康熙59年)即粵東會館建成之時已經激增到了1。5億人。當時的東南沿海一帶開始出現耕地不足的情況,當時的清政府也鼓勵流民往西南邊陲遷移,同時社會的穩定發展也為人口的流動和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儘管百色遠離南寧、梧州、廣州等商業發達之地,可是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卻是廣西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擬的,百色不僅作為滇黔桂三省交界處並與越南接壤。還有一條黃金水道右江河,右江上游直達雲南剝隘、下游通邕江直達西江及廣州香港。

從古至今交通決定著一座城市的興盛,在當時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水路就成了古代的高速公路。有成本低、跑得多、跑得遠、免維護等優勢,城市的發達靠貿易,要貿易就得有交通,因此這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在康熙年間吸引了大批擅長經商的廣東人開始陸續來此進行商品交易,雖說現在已經無法從史料中找到最早一批來此經商開發的人是誰,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出最早一批的冒險者們登陸百色時那興奮的眼神,這裡豐富的貨源和優越的經商位置將為他們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因此粵商的到來開啟了百色商品經濟的大發展時代,原先的在此居住的壯民也不在每天過著農耕火種的生活,跟著廣東老闆做點小生意難道不香嗎,外面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也讓他們大開眼界,開始逐步融入到近代文明之中。

當然了此時的主角粵東會館還尚未出現,它的老大哥百色城也還未建設。

隨著粵商的到來,湖廣、雲南、貴州的商人們也紛至沓來,這塊好地方總不能讓你粵商把錢賺完吧,百色人口開始不斷增加,來自各地的人民自然地在澄碧河和鵝江一帶修築民房並開始定居於此。

當時的解放街(舊稱大街)主要以粵商居住為主,百勝街(舊稱北勝街)則主要聚居著雲貴馬幫。此外還有來自湖廣、江西的商人在此居住經商。一時間百色商號繁多、客棧林立。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根據粵東會館儲存的碑刻以及地方誌資料顯示,百色的商貿興起約在康熙末年,清代道光年間達到鼎盛,咸豐年間出現衰落,同光年間有所恢復。

百色不但是桂西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和貿易中心,也是滇黔兩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樞紐。道光年間匯聚百色的粵商有430餘家,年經營額估計可達約500萬兩。

商貿的急劇壯大改善了百色物質匱乏的現狀,原住民們三月三唱山歌再也不用只吃五色糯米飯了,搞點廣式腸粉和甜點也是不錯的。

當然了粵商的對百色的商業發展雖說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國家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以及歷史環境也起著關鍵作用。

我們知道明朝末年開始施行“改土歸流”,著名的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就是李化龍平定西南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國家透過胡蘿蔔加大棒的形式進一步鞏固對西南邊陲的控制力。

到了清朝初期,“改土歸流”作為一項國策得以繼續推行下去。土司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的發展,此時的右江一帶土司制度也開始面臨土崩瓦解。

百色即將開始迎接著曙光的到來。一大批影響百色歷史程序的人物開始走向這裡政治經濟舞臺。

這一天,來自廣東的商人梁煜正在家中召集一幫同是粵商的小夥伴開會議事,他目光炯炯,此時的百色商貿已經相當發達,不僅有云貴馬幫的煙土商人、湖廣、江西商人也雲集百色。

梁煜此刻的內心更多想的是如何團結粵商一起把生意做大做強,因此建設一座粵東會館作為粵商們聚會和議事的場所就成了今天會議談論的焦點。

梁煜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於是在梁煜牽頭之下大家有錢出錢, 沒錢出力,終於在康熙59年(1720)建成了這座氣勢恢宏的粵東會館。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粵東會館是一座具有嶺南古建築藝術傳統和風格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以前、中、後三殿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構成“日”字形狀封閉式獨立建築群,全部建築面積為1780平方米。是廣西至今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最具建築藝術和建築特色的會館建築。

這座精美的古建築花費也相當巨大,據粵東會館牆上的一面碑文記載了清道光年間關於會館重新修繕的捐資情況。光是這次“裝修”就花費29000多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多萬元,由此可見粵東會館的奢華。

寫在粵東會館落成三百週年,一段不該讓百色人忘卻的歷史(一)

粵東會館的建成進一步推動了百色的商貿有序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將見證著百色近代文明的開端。

此時的官書依舊還沒出現百色兩字,距離會館前解放街的建設已經是五年之後,距離正式成立百色廳是九年之後,百色城正式建城則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奔去,此時大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個邊陲小城,他的一紙詔令將會如何深刻改變百色的近代化程序?而澄碧湖畔的粵東會館又將伴隨著這座新興商貿小城經歷著什麼跌宕起伏的歷史?請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