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nat chem. chem. 刊:不同電子阻擋層對綠光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影響!

編輯推薦:本文研究了不同電子阻擋層對GaN基綠光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影響。採用常規AlGaN、梯度AlGaN、四元AlGaN和三元AlInN電子阻擋層,對每種器件的效能進行了評價。介紹了器件的載流子輸運、輻射覆合率、靜電場、發射光譜和效率特性。

儘管III族氮化物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在高電流密度下,其效能顯著下降。考慮到高功率應用,來自巴基斯坦的研究人員模擬和分析了四種InGaN/GaN基綠光LED結構,分別是常規AlGaN、梯度AlGaN、四元AlGaN和AlInN電子阻擋層。相關論文以題目為“Analysis of various electron blocking layers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green light-emitting diodes”發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期刊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884220310956

最近,GaN/InGaN基發光二極體(LED)在背光照明和普通照明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但是出現了“效率下降”問題。各種物理機制已被報道為這種下降的可能原因,

包括俄歇複合、電子洩漏、極化場、有限空穴注入、載流子離域和量子受限斯塔克效應

(QCSE)。傳統上,在InGaN/GaN發光二極體中使用AlGaN電子阻擋層(EBL)以減少有源區的電子洩漏。AlGaN電子束層除了最小化熱電子逃逸外,還增加了空穴的勢壘高度,導致量子勢壘(QB)和電子束層介面處的能帶彎曲。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來緩解這個問題。已經提出了幾種EBL設計,包括梯度EBL、三元AlInN EBL、AlGaN/GaN/AlGaN基EBL、四元(GaAlInN)EBL和一些特別設計的EBL。

在這項研究中,

使用Apsys模擬了四種不同電子阻擋層的LED的光學和電學特性。

有源區由三對量子阱(QW)組成。每個阱和勢壘的厚度分別為2。6 nm和8。5 nm。有源區位於p-GaN(厚度:0。15μm,摻雜:1×1018cm−3)和n-GaN(厚度:3μm,摻雜:5×1018cm−3)之間。在常規發光二極體(CLED)中,在有源區和p-GaN之間插入Al0。15Ga0。85NEBL(厚度:0。020μm,摻雜:3×1017cm−3)。在梯度AlxGa(1-x)NEBL(GeBL)中,生長方向的電子阻擋層中的鋁含量從0%到15%不等。在四元EBL(QLED)中,用四元Ga0。65Al0。2In0。15N取代傳統的EBL。類似地,在三元LED(TITE)中,採用三元Al0。8In0。2N組成作為EBL。所有EBL的厚度都是相同的。具有不同EBL的整體器件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nat chem. chem. 刊:不同電子阻擋層對綠光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影響!

圖1。GaN基3QW發光二極體原理圖(a)常規EBL(CLED),(b)分級EBL(GEBL),(c)四元EBL和三元EBL。

圖2(A)、(B)、(C)和(D)分別顯示了CLED、GLED、QLED和TITED的能帶圖。為了緩解電子溢位,典型的GaN基LED在結構的p側採用AlGaN EBL。如圖2(A)所示,由於CLED的最後勢壘和常規EBL介面的巨大極化效應,電子仍然可以在不與空穴重組的情況下逃離有源區。CLED空穴的價帶有效勢壘高度為347 meV。在GLED中,可以在圖2(B)中觀察到漸變EBL,這導致孔的有效勢壘高度降低,即與CLED相比,有效勢壘高度降低,即309meV。有效勢壘高度的降低與文獻一致。

nat chem. chem. 刊:不同電子阻擋層對綠光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影響!

圖2。(a)CLED(b)GLED(c)QLED(d)TLED的能帶結構。陰影區域顯示電子阻擋層。

圖3示出了分別在40A cm−2處穿過四個LED結構中的有源區的載流子濃度。從圖3(a)可以觀察到,與其他LED相比,電子濃度在LED中最高。有趣的是,電子濃度第二高的是CLED。第三和第四高濃度的電子分別在GLED和QLED中。

nat chem. chem. 刊:不同電子阻擋層對綠光發光二極體的效率影響!

圖3。比較(a)電子(b)空穴在整個有源區的濃度。

圖4(a)顯示了每個LED器件有源區內的模擬輻射覆合率。可以回顧,輻射覆合取決於每個量子阱內載流子的輻射覆合機率。

圖4。比較(a)跨有源區的輻射覆合和(b)所有LED的垂直電子電流密度。

總的來說,本文研究了GaN基綠色發光二極體中不同EBL的效能。結果表明,與其他LED結構相比,QLED具有最高的內部量子效率和最低的效率下降。

QLED似乎是實現最高效率的最有前途的器件

。(文:愛新覺羅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絡,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