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陳傳席先生編著的《中國山水畫史》中曾提及:“山水畫的高度成熟時期是在唐末、五代、宋初”。宋代邵博撰寫的《邵氏聞見後錄》中對宋代山水畫之學,也有“古今第一”的高度肯定。在宋代的山水畫家中,董源、范寬和李成在山水畫創作方面被認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許道寧是李成的弟子,元代湯垕在《畫鑑》中記有:“許道寧,河間人,一作長安人。工詩善畫,山水學李成而得其氣:林木平遠野水,皆造其妙”。《關山密雪圖》是許道寧中晚年時期的作品,這幅畫別具風貌,是宋代雪景佳作。

一、借雪之法——敷粉法

《關山密雪圖》①是一幅描繪北方雪景山水的畫作。關山,古稱隴山,地勢險峻,氣候乾燥,冬季積雪厚重。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云:“冬有:《寒雲欲雪》,《冬陰密雪》,《冬陰霰雪》,《朔風飄雪》,《山間小雪》……”。可知,冬季雪的題材有多種,而在關山地區,多以密雪為主。因而,密雪是這幅畫作的題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有:“夫陰陽陶蒸,永珍錯布,玄化而言,神功獨遠。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碎,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五色私矣。”由此而知,墨在中國山水畫中具有禪意,墨分五色,非一色矣,墨的濃淡是表現雪的方式。北宋雪景山水畫的表現手法大致有:“留白法”“烘染法”“敷粉法”“彈雪法”。而《關山密雪圖》主要採用的是“敷粉法”。敷粉法,即在表現雪的時候可以直接用粉敷在絹本上,或者是在重彩繪畫中用層層積染的白粉。北宋時期,這一技法逐漸成熟,李成就用粉敷於水天之處。敷粉法最主要的是表現靜態的積雪,粉的層層積染也是為了表現積雪的厚重感。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圖1

在畫作的中景部分(如圖1),險峻的山石表面敷上了一層白粉,一片蕭瑟的場景,在山頭部分又多敷了幾層,積雪的厚重感迎面襲來。而在這山石的夾縫間生存的林木顯得格外醒目,乍一看好似用濃墨勾勒出的山石輪廓,一下子就與山石合二為一。除此以外,遙望遠方的山峰,白雪灑落山頭,似乎要將這山壓彎了腰,向觀者展示出了這雪的密集與厚重,給人一種寒冷之感。縱觀整幅畫面,粉末狀的小顆粒洋洋灑灑地佈滿整幅作品,或密集,或稀疏,都在用自身的特點來展現大雪密佈的情景。這個大雪過後的世界,江上沒有垂釣的老翁,山腳下的人家炊煙也沒有升起,整個世界都是安靜的。在這個安靜中,又可以窺探出一絲生命的氣息,這絲氣息來源於黑與白的碰撞。借用敷粉法表現的白雪與濃墨的樹色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色彩上的黑白反差給這個安靜的世界帶來一絲動靜。在中國山水畫中,面對黑與白,畫家更注重的是白,古語云:“知白守黑”。白雪是安靜的,靜靜地下,靜靜地積攢,然後再靜靜地消亡。樹是充滿活力的,破土而生,逆風生長,在山石陡崖之間傲然挺立。從全景部分來看,白佔據了這幅畫的中心,幾抹黑零星地分佈在畫面中,黑色的樹木在皚皚的白雪世界中顯得格外的矚目。從中景部分來看,崇山積雪處,林木生長在峭壁之中,展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靜中顯動,黑白相生,借雪以達意,生命的氣息迎面撲來。

二、造雪之境——三遠構之

詩歌講究韻律,繪畫講究佈局。“‘佈局’是全域性概念,一幅畫需要樹、石、泉水、瀑布、雲氣、人物、屋舍等不同的形象組合……”。從《關山密雪圖》的佈局來看,主要運用了樹、石、屋舍的形象,採用的是全景式構圖。在畫作的近景部分,林木清疏,樹上都掛有積雪,山石較多;在中景部分,崇山積雪,林木密集,在山與山之間,還夾雜著一座屋舍;在遠景部分,山巒重疊,山峰上都有皚皚白雪,林木繁多。而這種構圖方式主要是來源於畫家觀察景物的方式。《林泉高致》中記載:“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平遠之意衝融而飄飄渺渺。”。縱觀該圖會發現,這幅畫採用了三遠法來構造關山的雪景。畫作左下方的幾株寒林作為視線的起點,順著山石的後退,由近及遠,由大觀小,由低望高。而這種空間的遠近關係,畫家往往是以筆墨的濃淡變化來表現。

圖2

《關山密雪圖》的佈局以中景部分(如圖2)的山巒為中心,中景部分的山巒用淡墨勾畫,山巒疊嶂,積雪重重,一眼就給人一種厚重之感。濃墨畫的寒林悄然生長在山巒與山巒之間,或是在山腳下,而山腳下的房屋悄悄隱匿著,用之比山巒更淡的墨色勾勒著,這種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十分明顯,好似山上的積雪輕輕一落,便可將整個房舍給掩蓋,使得山顯得格外的宏偉,雪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之感。近景部分的寒林雖用濃墨勾勒,卻只有寥寥幾株生長在其間,這種自“山下而仰山巔”的態勢,突出了一種山巒的雄偉,從高遠處窺雪景之宏大。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圖3

畫作的左方(如圖3)是被雪凍住的江面,江面上沒有垂釣的漁翁,沒有對酒當歌的狂放詩人,平靜的江面上空無一物。在岸邊寒林大多披上了銀衣,只有幾叢被濃墨浸染的寒林屹立,視線由寒林望向其背後的山巒,淡墨勾畫了被白雪覆蓋的山峰,雖未用白雪點綴山頭,但是空無的江面與山峰互相呼應,營造了冬季淒涼的氛圍。此處的山峰沒有一飛沖天的氣勢,天空以“留白”的方式使人對空間有一種無限延長的感覺,從平遠處得雪景之荒涼。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圖4

細看畫作的右方(如圖4),一條蜿蜒的小路從近景部分的寒林延伸到遠景部分的山峰,蜿蜒向前,好似一條將完未完的“S”形曲線,在這條小路上,路面被白雪覆蓋,顯得光滑平整,走在這條小道上擔心的就是會被這路面絆倒,順著這條小道眺望,似乎下一個路口就能到達不一樣的地方,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從深遠處取雪景之意蘊。

《關山密雪圖》用三遠法構造了關山宏大荒涼的雪景,在這片虛無中,遙望那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峰,似乎能聽到一絲來自遠方的嘆息,由遠及近,最終定格在掩蓋著的房屋中,一聲聲,難相忘。

三、借雪達意——生命之嘆

雪景,自古便是詩人吟詠的物件。宋代蘇軾曾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經•北風》言:“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采薇》又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早期詩歌中,雪景只是作為背景出現,用以突出主人公的悲涼之感。到了宋代,雪景逐漸從背景走向了舞臺的前方,雪成為了主人公,使得雪的意象美變得更加顯著了。雪不再是寒冷的象徵,其色晶瑩剔透,其質飄灑紛落,從色與質帶來的感官享受成為了詩人所要突出的美,宋代黃庭堅的《詠雪詩》言:“連空春雪明如洗,忽憶江清水見沙”。詩人用美妙的語言描繪了雪的美麗,展現了雪景的荒蕪、空寂的境界,潔白無瑕的品格,而這也正是畫家所要追求的意境。縱觀中國山水畫史,雪景所要表達的荒寒、寂靜之境是畫壇所重視的。王昱《東莊論畫》雲:“又一種位置高簡,氣味荒寒,運筆渾化,此畫中最高品也。”老子云:“萬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中國山水畫家就是要在這種寂靜中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圖5

中國雪景山水畫眾多,《雪景寒林圖》是范寬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歷代難得的雪景佳作。細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如圖5),視線由左下方的寒林而起,順著眼光的移動,由近及遠,房屋靜靜地屹立在山腰上,山峰高聳又厚重,氣勢磅礴,在畫面的左後方,雪山層巒疊嶂,雨點皴與渲染參差運用,山石的質感與畫面的縱深感,躍然紙上。乍一看,在整幅畫面中,天空、水面,幾乎都是用淡墨渲染,山頂、橋面、石塊、屋頂都採取留白,以表現白雪。用淡墨描繪出煙雲的變幻,勾勒出雪的厚度,給人一種宏大中帶有蕭瑟之感。畫作的前景部分,寒林密佈,村舍掩映其中,右方的小橋連線著河的兩岸,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畫作的中景部分,山腰上有一座靜穆的寺廟,寺廟後方瀰漫著淡淡的煙雲,將寺廟映襯得越發神秘莫測,但又給人一種仙境本該如此之感,寺廟前方的山林也顯得越發得幽靜。在畫作的右後方,是積雪覆蓋的山峰,沒有多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麼寂靜。縱觀整幅畫面,給人一種靜態的感覺,在這裡面,時間是靜止的,空間是靜止的,就連生命在這其中也是靜止的。但這種靜止絕對不是死寂,而是要在這永恆的寂靜中展現出對生命的思考。溪橋茅屋,孤寺挺立,飄渺煙雲,給人一種生命的孤獨之感。高聳入雲的山峰,密佈的寒林,寬闊的江面,編織了一個小宇宙,置身於這個小宇宙,人只是一粒渺小的微塵,沒有偉岸的身軀,也沒有寬廣的胸懷,彷彿無根的浮萍,孤獨的遊離在這世間,似乎也能聽到一聲嘆息,一聲對生命孤獨的嘆息。

再觀《關山密雪圖》,它以“三遠”為韻腳,用白雪作格律,卻書寫了一首生命的嘆歌。這不是一種對人類渺小的嘆息,也不是一種對生命孤獨的嘆息,這是一種被壓抑而發出的生命之嘆。

許道寧《關山密雪圖》中雪景生命精神探析

圖6

縱觀《關山密雪圖》全景(如圖6),在佈局上主要運用了寒林、山石、屋舍來構造,並未採用雲煙這一形象,給人一種真實之感。在這片真實的寂靜中,白雪皚皚,靜靜徜徉在這其中,默默地對生命加以思考。

在許道寧編織的小宇宙中,白雪壓彎了寒林,堆滿了山頭,畫面中沒有出現一隻動物,沒有生命的痕跡,只有一片茫茫之感,只有那被掩映著的茅屋象徵著生命的出現。而這茅屋不似佇立在高高的山腰上被煙雲環繞,也不似其他的村舍靜靜地處在山腳下,它的位置是在崇山與寒林的深處,如果不仔細觀看,似乎也找不到它的痕跡,本就處於一個驚險的位置,再加之又是被重重白雪積壓,因而,這種生命的出現給人的卻不再是一種希望的曙光,而是一種岌岌可危的生命危機感。

從近景部分看,寥寥幾株寒林近一半折彎了腰,濃墨勾勒的枝葉上還掛有以粉敷蓋的白雪,中景部分的山石被厚厚的白雪積壓,裸露在外,那遠方似腳掌的山峰也是白雪當頭,給人一種似乎要將一切生命踩在腳下的壓迫感。而當視線隨著右方那條小道望向遠方,那條“S”型小道的盡頭是用粉敷得格外“白”的山峰,在那虛無縹緲的山峰之後似乎還有更多的難以言說。心走在這條小道上,大雪遮不住滿心的荒涼,回首遙望,只願在崇山之處找到一個棲息之處,隔絕時間,讓生命棲居在這茫茫大雪之間。但在白雪覆蓋的小道上,空白處又見空白,突破了常識中的數量,在荒蕪中顯示出的寂靜,給人一種對生命的無聲壓迫。一聲輕輕逸出的嘆息正從山的那頭傳到這頭。那聲嘆息似乎隨著風吹到了江面,雪後的江面上一無所有,正如柳宗元的詩:“萬徑人蹤滅”,一個“滅”字,滅了煙火氣息,滅了生活百態,當世界只剩下無,一聲對生命遭到威脅的嘆息隨口而出。

當雪不再只表達一種寧靜,它所要表達之意或許就是一種壓迫,而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也將化作一聲聲嘆息。

註釋:

①《關山密雪圖》,宋許道寧,絹本,縱:121。3釐米,橫:81。3釐米,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館。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3]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4]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5]胡萍,唐書安,編。張立辰中國畫理法講習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6]蘇軾。東坡題跋[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7]程景新,等編。詠雪古詩百首[M]。鄭州:海燕出版社,1990。

[8]俞建華。中國古代畫論精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注: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