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

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

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家喻戶曉的曲子《高山流水》

從1977年8月22日被錄入金唱片上併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階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資訊;到現代被眾多學校廣泛運用作為下課鈴或者午間休息樂曲,就算不會彈也一定聽過!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琴曲《高山流水》即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向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高山流水》箏譜節選)

古典傳說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而創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表現古代文人雅士“巍巍乎志在高山,潺潺乎志在流水”的高雅情操的經典之作,歷來是人們效仿的楷模,

而它的曲名《高山流水》也成為各種器樂曲命名的典範。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遊於泰山,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巖下,伯牙心情很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兒琴。

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間,接著模擬了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

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卻能把曲中意象說的極其通透,

伯牙於是感嘆道: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既是我所思啊!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

高山流水亭

泰山經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

傳說,這裡是伯牙撫琴的地方。

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

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水從高山上流下來,時而輕輕如煙,

時而又如珠簾。

漸漸的大雨般過去又小雨淅瀝了,

水兒們一下激起了水霧,

煙霧繚繞,似飄渺仙境……

概因此附會於伯牙與鍾子期知音的故事。

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

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

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

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

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蹟,

也是湖北省、

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背後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

在此鼓琴抒懷,

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

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

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

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琴,

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正在復興,漢語熱,國學熱,

傳統音樂熱等方興未艾,學習古箏,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同時,不論是教授古箏,還是推廣古箏產業,傳播古箏文化,都是在從事一份受人喜愛和尊重的職業,並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青少年學習古箏,不僅逐步學會認識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演奏技能,更是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

(本文來源於“音歌藝術”,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國匠堂整理釋出此文,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