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哲學教育|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哲學教育|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文/白奚

01

稷下學宮何以成為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

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百家爭鳴主要就發生在齊國的稷下。

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無可爭議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後期到戰國前期,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創時期,其標誌就是先後出現了老子、孔子和墨子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家以及他們創立的學派———道家、儒家和墨家,他們的學說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成就,奠定了中華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基調。第二個階段是戰國中期到戰國末期,這是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以百家爭鳴為主要標誌。

這兩個階段是前後銜接的,但經過更為具體細緻的考察便可發現,古代思想文化在那個時期的發展並不是勻速的,而是越到後來發展越快。

在第一個階段,學派的數目還不多,三個主要學派尚處於獨立發展的時期,相互之間的瞭解和交流很少,學術思想的發展並不很快,因而,嚴格意義上的百家爭鳴尚未開始。直到第二個階段,百家爭鳴才真正展開,並迅速達到鼎盛、高潮。

造成第一個階段學術思想發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交流的條件。具體來講,首先就是山川的阻隔和交通的不便,更主要的,是缺少一個穩定的交流場所。眾所周知,學術思想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各種思想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戰國中期以前學術思想的發展之所以不夠快,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能夠讓學者們經常會聚在一起、便於互相交流切磋爭辯的固定場所。稷下學宮的創立和長期存在,為學術思想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學者們相互之間的瞭解和交流,這就為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稷下學宮匯聚了來自列國的學者,容納了當時幾乎所有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迅速成為了列國的學術文化中心。由於稷下學宮的建立,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進入了飛躍發展的快速通道,迅速達到了高潮,發展到了黃金時代。因而可以說,進入稷下時期,嚴格意義的百家爭鳴才真正開始。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提供了關鍵的條件,稷下學宮就是百家爭鳴的主要場所,百家爭鳴主要就是在稷下學宮中進行的。

02

稷下百家爭鳴的盛況

1。 匯聚列國學術。來自列國的學者迅速匯聚於稷下,“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司馬光 《稷下賦》),稷下學宮成為列國的學術文化中心,學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2。 學派林立。真正成為百家除儒、道、墨三大學派之外,另外幾個具有原創性的重要學派如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小說家等相繼出現,並迅速達到發展的高峰。各主要學派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分化,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韓非子·顯學》),道家也分化為老莊派道家和黃老派道家。

3。 盛況空前。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發展到鼎盛。史書中對此多有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 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 接予、 慎到、 環淵之徒七十六人, 皆賜列第為上大夫, 不治而議論, 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 慎到、環淵、 接子、 田駢、 鄒奭之徒, 各著書言治亂之事, 以幹世主, 豈可勝道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宣王褒儒尊學, 孟軻、 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 不任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鹽鐵論·論儒》)

4。 大師雲集。著名的“稷下先生”除上面引文提到的之外,還有儒家的魯仲連、告子、荀子,道家的彭蒙、接子、季真,墨家的宋鈃,名家的尹文、田巴、兒說、公孫龍等等。

5。 著述豐富。很多鉅著出於稷下,見諸史書著錄的有《管子》86 篇,《慎子》12篇, 《田子》25篇,《捷子》2篇,《環淵》上下篇,《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鄒奭子》12篇,《宋子》18篇,《尹文子》2 篇,《孟子》7 篇,《孫卿子》33篇,《韓非子》55篇,《魯仲連子》14篇,《晏子春秋》8篇等等,1973 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黃帝四經》,也是出於稷下。

6。 爭鳴辯駁。稷下學者的辯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在學派之間的,有在學派內部的,有在先生之間進行的,有在學生之間進行的,也有在先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的,學生們可以各處聽課,回來後聽取老師的評論。學宮中定期舉行常規性的學術聚會,稱為“期會”,主要內容是演講和辯論。“期會”由德高望重的學術領袖主持,稱為“祭酒”,“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稷下學者大都有出色的口才,都有一套辯論的技巧,在辯論中他們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熱鬧場面。如稷下先生兒說“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辯士田巴,服狙丘,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正義引《魯仲連子》)。田駢、鄒衍、鄒奭亦因雄辯而得“天口駢”“談天衍”“雕龍奭”的雅號。人們通常所說的百家爭鳴,主要就是在稷下學宮中透過這些方式進行的。

03

稷下百家爭鳴的學術成就

1。 捨短取長。文化傳承百家學說在爭鳴中增進了交流和了解,各家各派的優點透過爭鳴得以充分的顯現,逐漸為大家所首肯和吸取,缺點也透過爭鳴充分顯露,為大家所詬病和規避,透過取長補短,大家共同提高。由於在爭鳴中互相吸取,很多思想家的學說中都同時包含了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學派的思想因素,使得各學派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以至於後世在對他們進行學派歸屬時經常發生困難,出現了不同的判斷。這實際上正是反映了當時學術思想的發展和繁榮。

2。 綜合創新。在稷下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中,各家學說一方面進行著激烈的爭鳴,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又在爭鳴中互相啟發、互相借鑑、互相吸取、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使得一些新的理論嘗試和理論創造成為可能,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理論、新的流派。例如,黃老之學、荀子之學、精氣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學術思想綜合創新的結果。綜合創新為學術思想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領域,探索出新的方向。

3。 引領戰國學術發展的大方向。透過充分的爭鳴,取長補短,各學派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逐步形成了共識,學術思想的發展逐漸呈現出交融、趨同、綜合的趨勢。例如“禮法結合、儒法互補”的治國模式理論的提出。儒家在先秦並不走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於強調“禮”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輕視法治的效用,不能快速收到富國強兵的實效以解列國君主的當務之急。在稷下學宮時期,人們開始調和儒、法的積極成果,以儒家“為國以禮”和“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為本位,將儒家的禮治主張同法家的法治主張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提出了禮主刑輔、陽儒陰法、王霸並用的政治模式理論,使禮與法這兩種基本的治國手段由過去的排斥對立變為聯手互補,這種儒法互補的政治理論模式在荀子那裡得到了最終完成。此外,黃老之學以道家理論為本位,整合了各主要學派的核心理論,代表了戰國學術發展的潮流。以荀子之學和黃老之學為代表的這種學術思想上的融合趨同,代表了戰國學術發展的潮流,引領了戰國學術發展的大方向。

04

稷下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 黃老之學與文景之治黃老之學是先秦百家爭鳴的重要思想成果,遺憾的是在列國紛爭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得到實踐的機會。到了西漢初期,黃老之學被選定為官方的意識形態,成就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2。 外儒內法與歷代王朝的官方意識形態禮法結合的政治模式理論是稷下學術最重要的創新。這一重要的理論創新為傳統的儒家學說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彌補了傳統儒家的不足,增強了儒家學說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為即將出現的統一大帝國探索出了一個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經荀子改造後的儒家學說最適合大一統的封建統治的需要,因而成為漢代以後歷代王朝長期採用的指導思想。譚嗣同曾指出“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譚嗣同 《仁學》),正是對荀子政治理論的實用價值和歷史地位的準確概括。

黃老之學和荀子之學是稷下學宮最重要的理論創造,相繼主導了從漢代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整部中國古代歷史。

3。 稷下百家爭鳴的真精神: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百家之學之所以能夠在稷下學宮得到良好的發展,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同這裡較為充分的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分不開的。齊國政府對學術活動從不干預,學者們在這裡享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保持著學術和人格的獨立。不幸的是,隨著秦皇漢武的一統天下,百家爭鳴就被漫長的思想定於一尊取代了,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從此便失去了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獨尊一家的後果是嚴重的,它不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文化繁榮,而且也是被獨尊者的悲哀,使其喪失了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價值,淪為政治權力的寄生物和專制的工具。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是百家爭鳴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是文化繁榮和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證。我們今天應該認真吸取稷下百家爭鳴的歷史經驗,切實貫徹雙百方針,解放思想,倡導思想自由和學術獨立,如此才能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原載《人文天下》2015 年9月刊)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