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古代想要做官的正確讀書姿勢(百家爭鳴21)

古代想要做官的正確讀書姿勢(百家爭鳴21)

說到春秋的下半場,前邊簡單介紹了孔子其人及思想概述。

講解思想是個很枯燥的事情,講的人枯燥,看得人也撓頭。這一段凡是涉及到思想的事情,我只起一個概述的作用,集體思想的精髓,還是需要各位看官老爺們自己看書,自己深入思考,在沒有人喧囂,沒有接待往來之事時,靜下心思考才能得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思想我講不好,因為我的思想深度不高,不一定講明白,這是其一;其二思想是形而上的東西,用形而下的文字是講不出來好東西的,而且我講的和看官們想的這個輸出和接收之間有有著巨大的落差。所以我儘量少講思想,或者以故事帶思想,剩下的還是要自己領悟。

所以關於古代聖人的思想,不光是我說不清楚,就是老子也說不清楚,不信你就看看道德經,那是一看一蒙圈,兩眼直髮藍,不是老子不知道,是老子不知道怎麼表達。因此西方的哲學家們就很聰明,他們把自己領悟的東西,以邏輯和理性的方式,配合思想工具進行表達。

比如人是怎麼在地球上上方的不升上去,下方的不掉下去這事,如果讓莊子說,天地規則就是這樣,它就掉不下去,你是不是聽得很懵,到了西方的哲學家那裡,牛頓人家說了,是因為重力,我還有計算的公式。

所以我們老古人的思想,懂得的人自己懂,卻沒有思想應用型學者進行思維工具的創造,去表達這種思想,所以顯得“玄”。直到後來齊國鄒衍發明了五行說,從此之後我們中國人才有自己了思想應用工具,而且幾千年就是這一套全解釋下來了。

道家用五行,儒家用五行,帝王家用五行,老百姓也用五行。五行,就是中國發明的思想應用工具!

我們接著說歷史,我不是寫思想的,我還是個寫歷史的。孔子這裡是穿插,在歷史的大潮中,孔子是怎麼都繞不開的話題。

前556年,一位史官出生了,這個人叫左丘明。據說,《左傳》就是他寫的,原名叫《左氏春秋》。

今天大家看到的我寫的文字,有一大部分內容資訊就是從左丘明的筆下得來的,左丘明,了不起啊!你看,在當時並不算什麼重要的人物,但是對於我們後世他留下的價值極大,在當時養活一個史官有啥用,其實沒啥用,不能打仗不能治國,每天在卷帙浩繁的資訊中一字一字的寫下簡短的重要資訊,留給後人。

在歷朝歷代,著書都是大工程,調動很多的人,耗費極多的錢財,甚至因為文字的表達方式還會揪出來幾件冤假錯案。比如宋朝著《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四書,明朝著《永樂大典》,清朝著《四庫全書》,每一冊書寫出來都要少說10年,除了永樂大典4年。

《永樂大典》由解縉負責主持,光是編校和抄手就有2000多人,這還沒算後勤、收集、歸類、專案主管等人,這些人工資吃喝哪都是錢,4年算下來將近1000萬兩白銀,摺合現在人民幣140億。

但是在左丘明的年代,最大的困難還不是經濟支撐,而是—寫不出來字。

在左丘明的時代,造紙術才開始出現,而且沒有大規模應用,大部分用的還是竹簡,布帛都少。大家可能覺得給竹簡寫幾個毛筆字不就行了。沒那麼簡單!

我們今天用的毛筆是秦朝時候的蒙恬改良過的,而在左丘明的時代,蒙恬還有300年才出生,他沒有好毛筆用!

商朝時候就已經有了毛筆,但是,那個質量說誇張的,三根毛筆寫倆字就廢了。所以在左丘明時代,用的還是“刀筆”,就是用小刀子在竹簡上刻出來字,然後用毛筆按照印記寫。

所以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左傳》,看不懂,因為能省字則省。

因此,在那個年代修書的諸侯,我們都應該抱有深深的敬意,秦國、楚國、齊國、魯國,他們都在有意識的做資訊傳承。

所以大家知道,不論在後世還是在前世,歷史上修書是大事,並且修書能體現出一個帝國的強大,只有修書。

左丘明是魯國的附庸國小邾國的人,(春秋有邾國和小邾國,它們不是同一個諸侯國),後來到魯國做了史官,幾乎它的一生,沒有太大的風浪。

左丘明出生的時候,孔子也差不多,孔子稍大幾歲,孔子與左丘明是認識的,在孔子的眼裡,十分推崇左丘明的聖賢風範,所以後世儒家的入教門檻就是春秋三傳。

在古代關於讀書這個事,其實儒家的標準化流程做的非常之好,比如啟蒙識字,讀儒家的《詩經》,其實詩經是啟蒙本,他是《詩》這本書被儒家進行了改造後,變成了《詩經》。所以我們看詩經很容易背誦,有大量的重複字。

舉個例子!《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60個字,39個字重複的,非常好記,小孩記沒問題,而且表達場景很單一,就是個打仗的感情渲染。

但是這個東西不足以讓你在儒家學子眾多的古代立足,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孔門弟子,開口就是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只有這三本通了竅,你就已經擺脫了盲流子的行列,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讀書人。

春秋三傳不僅是古代的孔門弟子入門必修課,並且還是選官的門檻,漢朝初期不少草根人物都是因為這春秋三傳起的家。

但是春秋三傳往後到了西漢中期競爭力也不夠了,儒門弟子要想得一官半職,還得讀別的,於是大家紛紛卷向了《尚書》,那年頭開口來兩句尚書,那得把縣老爺嚇一溜跟頭。

因為尚書的選官潛規則太明顯,捲到後來,大家把《尚書》還分了門,一門為《古文尚書》,收集殘本成書,大儒劉歆還給做了序,就是在這個序裡邊汙衊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另一門就是《今文尚書》,是秦國伏勝傳下來的28篇進行了整編,後人整理過的。

到了晉朝之後尚書就叫尚書了,二書合一。

為啥儒家典籍《尚書》卷的最嚴重呢,因為據說是儒門祖師爺孔夫子編寫的。

透過這一段,我是想告訴各位看官,左傳曾經在古代資訊匱乏的年代中,為幾百年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教育素材。

春秋戰國,我國目前最為強盛的思想爆發期,思想的佐證是什麼,從哪裡找例子舉證,從左傳找,左傳就是標準。

在暗潮湧動的春秋後期,這本書能否指導上百諸侯的前途呢?

下一節,晉齊之戰,中原聯盟最強大的兩大諸侯的第一次交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