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前面我們已經對《朝花夕拾》各章節讀書筆記推送了五期,分別點選下方連結即可閱讀:

今日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主要內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透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表於《莽原》上,發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好詞】

牽連不斷 又酸又甜 高枕而臥

人跡罕至 人聲鼎沸 千杯未醉

【好句】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狀物寫景,繪聲繪色。作者調動了各種感覺器官,使景物描寫有聲有色,鮮活生動。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高大”“肥胖”“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角度寫。嗚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角度寫。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覺描寫。這便是繪聲繪色、有滋有味。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寫冬天雪地捕鳥,連用“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動詞,準確生動而又富有層次地描繪出了捕鳥的全過程,這彰顯了作者遣詞造句之功力。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描寫老師讀書的片段,那聲音,那表情,那動作,自我陶醉,神遊其間,真是活顯出一個迂老夫子的天真靈魂,可愛極了。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讀後感】

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場景組成的。先是百草園,雖然“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連那青青的野草叢裡,也氤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故事極有聲色,但見金光閃閃,風聲颯颯,鬼影幢幢,妖氣重重,恐怖極了,又生動極了。

百草園的另一景觀是冬天,作者集中筆力只寫雪天捕鳥,怎樣張設機關,鳥雀如何入彀,閏土父親如何傳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雖然著墨不多,但卻相當傳神,是一幅充滿了兒童樂趣的動畫,從這裡頭看到了孩子們歡蹦亂跳的情景,聽到了快樂的歡語笑聲。

三味書屋是個私塾,“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絕不是和百草園一樣是兒童的樂園,兒童在那裡要受到規矩的束縛,但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卻有一股親切的氣氛流動其間。

這篇文章像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文字素樸雋美,幾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態逼真,形象飛揚。作者以時空為線索,透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心理,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以及作者當時的童真童趣。全文最後一句,所表達的思想也有深層含義,實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復返。

相關文章

頂部